创设观察情境发现身边之美
2020-12-23董田田
【摘要】习作是学生观自然、悟生活的重要载体,而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习作是学生表达个性化想法的媒介,与学生感受密不可分。习作应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系列观察活动引领学生亲身实践,以达到真正体验生活、更好地认识自我和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113-02
【本文著录格式】董田田.创设观察情境发现身边之美[J].课外语文,2020,19(34):113-114.
語文素养的形成,是通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形成的。而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通过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认识、思维和情感体现的。统编教材注重表达与习作,倡导“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五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为“留心观察”,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设置的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单元共设置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重在对本单元所提及的习作方法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归纳。单元习作中的“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主题习作,意在引导学生仿照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展开观察活动,最终完成习作。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正式的写物、写景习作是有些陌生的。学生之前的练笔中更倾向于片段,用几句话或一段话简要概括所要描述的事物,要从几方面展开对事物的详细描写,如何将要描写的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难题。鉴于三年级习作“开篇难”的学情,结合习作单元教学目标,所以将第五单元进行整合开发为“发现生活之美”观察习作大单元。加强习作的指导,降低三年级习作开篇的难度,帮助学生解决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一、设立先导课,观察有目标
围绕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的目标,设计了《我眼中的缤纷校园》主题观察活动,并把本节课定义为一节先导课,意在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走入校园,进行细致观察和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语文课堂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单元先导课的设置会给习作单元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以校园观察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表达;以体验校园“站点”为切入点,使学生有情可抒;以师生交流、反馈为训练点,拓宽习作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表达。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所以在精读课文之前安排了一节先导课,意在带领学生走进熟悉的校园,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主动去参与,全身心投入其中,主动经历和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的习惯。同时使学生通过先导课,在观察的兴趣、主动观察的愿望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仔细研究习作单元的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上部分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话“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下部分文字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因此将先导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激发学生兴趣,带着给校园制作的名片任务去观察学习。
2.走入校园,进行观察和记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归纳出制作名片的具体内容,引出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二、创设情境——观察有方向
1.走出教室,走入校园。艺术来源于生活,习作的灵感也处处离不开生活。语文课也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通过欣赏校园的美景,感受校园的魅力,留心身边的美。走入校园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观察时不但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听风声,用手摸摸树叶,用鼻子闻闻花香……从游览校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习作并不难,只要生活中留心发现,处处都是习作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2.小队探秘,记录发现。受steam课程的启发,课程设置有实践、有任务、有驱动。带着给校园做名片的任务去观察,学生主观意愿非常喜欢去完成。学生带着使命感、任务感去观察,带着自豪感领取任务,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在校园里观察起来更认真、更细致。出发前向学生布置清晰、明确的观察任务,使学生明确本次观察的要求,不是游览,而是小小名片制作者的“特殊”身份。
由于校园较大,为避免学生走入校园后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特别设立了几处观察“站点”,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或场景进行细致的观察。有了任务和“站点”,学生不盲目,观察有方向。课前为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卡,记录卡的设计不仅可以辅助学生随时记录下细致观察后动植物的样子,还可以记录下观察时的心情或感受。这样对于习作有障碍的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体验,融化“坚冰”,让学生真正感到习作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随时随处提笔记录、平时注重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三、同队交流——观察有收获
回教室后,打破按照座位交流的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刚才观察时同队的伙伴,选取合适的、喜欢的位置交流刚才的记录与发现,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和同队观察的伙伴交流。观察记录后再交流,学生间的交流更加自如,他们会迫不及待将亲身观察到的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同队的小伙伴交流时碰撞出许多小火花,例如:我发现那只公鹿的角被割断了,你发现了吗?我发现,鹿妈妈和鹿爸爸一直把小鹿围在里面,我猜爸爸妈妈是在保护它。我发现小兔子的耳朵有时向后倒,有时立起来,它好像很紧张……同一观察对象,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互通有无,热情满满。交流时学生们跃跃欲试,亲自体验观察记录后,体会更加深刻。如此安排使得书面表达发挥了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交流的成就感。
四、语音转文字——观察有呈现
(一)借助神秘高科技
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能够鼓励学生关注口语表达,倾吐思绪,表达真实的见解及想法,使得学生更有自信表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文字的刺激是更为敏感的。如果能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即时转化成文字,投放到大屏幕上,再次进行交流品析,会使原本有趣的发言变得更形象、更直观。学生的发言也不简单停留在互相交流的层面,可以用于进一步观察及发现,为总结观点、梳理思路做了有效的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能将说出的话即时变成文字是一件有趣而新鲜的“高科技”。所以课堂上,运用手机,通过讯飞这个应用程序将学生的口头发言转换成文字呈现出来,同时,这样可以简单而快速保留下学生原始的口头习作,为正式习作成文积累素材。
(二)指向单元习作目标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交流大多从自己的真实记录出发,是分散的、零碎的、片面的,但却是真实的、能够反映学生观察客观感受的。如果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不难发现,学生的观察、记录并交流的文字中,大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动植物的颜色、外形、大小,动物的动作、生活习性等。引导学生观察,如果简单地将课堂上的口头习作拼凑在一起,这样的习作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习作描写不够细致,不能够清楚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述清楚。前后句之间关联也不是很紧密,缺乏条理。通过全班师生的交流反馈,使学生明晰,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将事物有条理地、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不仅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会,还要学习习作的方法,引出习作单元的自作目标,学习如何将事物“写清楚,写完整,写生动”。
如此设计的习作单元的先导课《我眼中的缤纷校园》,打破了传统习作课堂“师生”授课的模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观察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将学生的真实感受融入习作教学之中。这样开放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细致观察的好处。通过开展校园观察体验活动,训练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使他们逐步做到广泛地、灵敏地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一个丰富的习作资料库。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可以通过习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怀,记录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曾茹.小学高年级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2]王惠.简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A].2016年課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6.
[3]蔡薇.小学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8.
[4]纪秀丽.体验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6.
[5]葛抱菁.生活中积累素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A].2019年教育与教师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9.
附 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题编号为GH1959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