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是不是无罪被冤杀的人?
2020-12-23夏松平
夏松平
关汉卿《窦娥冤》有云: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对此,某试卷有一道判断题的选项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这个选项的分析是恰当的。但是,有学生认为,这个选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学生首先拿出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④,人民教育出版社),翻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注释:
[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碧,青绿色的美玉。
[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学生据此质疑:既然是望帝自己主动让位给他的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为杜鹃悲鸣呢?换句话说,望帝没有受冤屈,没有被冤杀,只有苌弘是无罪被冤杀的人。
望帝是不是无罪被冤杀的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把结果分享给大家,以消除相关疑惑。
我们先看来自各家词典和辞典的解释。
《常用典故词典》(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对“望帝啼鹃”的解释:
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对“杜宇”是这样解释的:
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古书典故辞典》(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的解释:
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对“杜宇”的解释:
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古诗词典故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的解释:
望帝啼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啼鹃,啼声凄哀。后遂用“望帝啼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解释“望帝”:
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显而易见,上述词典和辞典的解释,都只说明望帝有称帝、归隐、化鸟、悲啼的事,并没有说明望帝有受冤屈的事,更没有说明望帝有被冤杀的事。
我们再看来自晋代张华注引汉朝李膺的《蜀志》的故事:
传说远古时候,蜀地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杜宇。他非常贤明,也非常能干,他领导着老百姓,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日子,过上了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老百姓都非常爱戴他,尊称他为“望帝”,意思是说他就是百姓的期望。
在蜀地东边的荆州地区,有个人叫鳖灵,犯了法被判死刑。他不甘心这样被杀掉,就越狱了。他驾着一条小船,连夜奔逃,沿着长江溯流而上,最后到了蜀地。鳖灵听到蜀国望帝的名声,就去拜见他。望帝发现这个人谈吐不凡,而且胸怀壮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任命他做蜀国的宰相。鳖灵上任后,干得非常出色,他领导人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这样,蜀国的百姓更加富足了,都能够安居乐业,蜀地也因此成了“天府之国”。
谁知,过了几年之后,当地的气候突然变得酷热异常。蜀国都城西北的玉垒山上的积雪消融,洪水泛滥,蜀国的大部分地区都遭了水灾,许多百姓离开了家乡,流离失所。这时,鳖灵没有灰心丧气,他带领几万民工,挖土担石,疏通河道,修筑堤坝,植树造林。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消除了水患,蜀地百姓得以重建、重返家园。
当鳖灵胜利回到都城时,望帝亲自出城去迎接,并为他设下了庆功宴。望帝已经决定要禅让帝位给鳖灵,但又怕鳖灵不肯接受,就在庆功宴结束后趁夜悄悄离开宫殿,到西山隐居修道去了。临走时,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人,说他把帝位禅让给了鳖灵,新君的帝号叫“开明氏”,希望百姓能服从他的领导。
没想到鳖灵接过帝位后,一改过去的勤苦作风,恶劣的本性暴露无遗。他不再关心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一味地骄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国库。然后他就开始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消息传到西山后,隐居的望帝懊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
传说望帝死后,他的魂魄变成了杜鹃鸟,叫聲十分哀怨凄苦,直到啼出血来。他死后也没有忘记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就会在山中呼唤着“布谷——布谷”,催促百姓下田播种。因此人们又称杜鹃鸟为“布谷鸟”。
后来,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中都引用过这个典故,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援引说:“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指杜鹃鸟;用“望帝啼鹃、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常用以描写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
显而易见,上述故事,虽然说明了望帝有悲啼的事,但是仍然没有说明望帝有受冤屈的事,更没有说明望帝有被冤杀的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上有一段传说: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显而易见,根据这一传说,从“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来看,望帝是有受冤屈的事的,从“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来看,望帝是有被冤杀的事的。这样一来,望帝化而为鹃、二月悲啼的因果关系就得以成立了,“望帝啼鹃”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冤魂的悲鸣的含义也就得以贯通了。不过,为明确起见,教材对“望帝啼鹃”的注释,似乎有修改、完善的必要。總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望帝是无罪被冤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