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红石峡
2020-12-23贺晓霞
贺晓霞
摘 要:陕西榆林老城迄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城内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为轴心,形成了著名的“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独特明清建筑古迹。榆林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成为传统建筑风貌类城市的典型代表,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夕阳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城北!
关键词:红石峡;蓬莱;山奇水秀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3千米处,地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夕阳西下时红石映日分外耀目而得名。峡谷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题刻群。红石峡共有大大小小的摩崖题刻120多幅,而赞美红石峡秀美景色、风光宜人的摩崖题刻近20幅。
1 题刻分析
1.1 红石峡东崖上的题刻
①“蓬莱仙岛”(阴刻)为同治五年(1866)农历四月蔡兆槐题刻。蔡兆槐,江苏崇明人,咸丰癸丑(1853)进士,同治五年(1866)任榆林知府,同治十二年(1873)任凤翔知府。题刻意指:红石峡清静幽雅的胜境好似神仙居住的地方。
②“蓬莱胜境”(阴刻)为民国十九年(1930)师汝霖、张柽泐石题刻。题刻意指:红石峡秀美的景色如世外仙境。
③“流沙蓬岛”(阴刻)为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题刻,内容:二十八年秋,绶光奉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总戎厚基重修。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绕风景,爱题四字,以志雪鸿。襄阳朱绶光题。题刻意指:红石峡黄沙清流各别,景色幽雅犹如仙境。
以上三幅题刻中都有提到“蓬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有蓬莱仙岛,为仙人所居。后以此典比喻海中仙境,或形容人间胜境。
④“天外奇峰”(阳刻)为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五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慕寅题刻。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山对峙,鬼斧神工的胜景,是人间少有的奇景。
⑤“别有天地”(阴刻)为同治十一年(1872)题刻,下款:延绥镇中营游击四川大邑人陈国珍题刻。题刻意指:荒凉的大沙漠中,竟然会有如此秀美的景色。
⑥“溪壑回春”(阳刻)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临沂人延榆绥道刘纶襄题刻。题刻意指:榆溪河两岸春光明媚,气象万千。刘纶襄,榜名刘中策,字次方,山东临沂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官御史、给事中、山西候补道。光绪八年(1882)、光绪十四年(1886)、光绪十五年(1889)三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十五年(1889)任会试同考官。
据“大雄殿”内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榆林会府北去十里许,有宋、元间名刹遗址,在今红石峡北,谓之红山寺是也。其山望之蔚然,其起如鹜,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趋如附,逶迤而南,乃为卫治。山下有河,其源出自塞外葫芦海子,水流悠悠晶晶,环绕而下,入黄河以达于海,山水秀丽为榆林第一胜景。”榆溪河是榆林的主要河流之一,榆溪河全长98千米,河水自北向南流淌,流到榆林的鱼河堡与西来的无定河会合,继续向南流经米脂、绥德,于清涧县境内注入黄河。而它的源头是远在200多千米外的内蒙古古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
榆林自古就是北方的边关重镇,到了明代,它的意义更为突出,明代元军虽然退居草原,但时常南下侵扰,因此榆林变得万物萧条,土地荒芜。为了有效抵御元军残部的骚扰以保朝廷安定,公元1472年,延绥镇治所从绥德迁往榆林,为鼓舞将士、激励民心,延绥巡抚余子浚亲率将士,历数月之苦,开凿出著名的广泽渠,渠全长15千米,其中有千余米都是从东、西崖的石壁中以隧道的形式穿凿而过。也就是说,在摩崖题刻“溪壑回春”那个位置我们转身向下看到的水渠都是明渠,再看它的上游,从“溪壑回春”这个位置开始到20号石窟,再从20号石窟至27号石窟,都是以隧道形式穿凿而过的暗渠,28号石窟内又是明渠,是广泽渠由北向南的入口。西崖的广泽渠是从30号石窟至32号石窟由北向南从窟内流过,通过东、西崖在石窟下凿石为渠,引水灌田,它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古代水利工程。广泽渠的建成,不但解决了军民的用水问题,而且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成为红石峡一道亮丽的风景。
⑦“重新胜境”(阳刻),上款:雄山寺,榆之胜迹也。自甲申之秋,河流涨废,逼近山根,山门、钟楼尽付逝波。府□席泉雄公,名世沂,来游于此,叹息良外,爱集同人募化重修,来客皆然乐从。于是凿石导河,创开溪径,而庙貌为之一新,是可見胜迹。常□足以决我辈之登峡者,皆公之力也。恭赠四言,渤诸贞珉,以志不朽。会末等谨跋;下款: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下浣。题刻意指:红石峡水光石色、亭台楼阁、石窟古刹、书法题刻琳琅满目,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
⑧“三山拱翠”(阴刻),上款:民国辛未年。下款:青莲陈璋题并书黄瑞槐、苏向辰、赵相辅、李元炳、刘宝镇、张晋辰泐石。题刻意指:榆林城东的驼峰山、城北的红山、城西的黑山环绕着翠绿的古城榆林。陈璋,别号青琏居士,生卒年待考,榆林人,清初书法家,能诗文,擅书法,晚年将生平诗文编纂成集。榆林红石峡、刘千河香严寺及潮州韩愈庙等名胜均留有其“三山拱翠”“一照天下”“何必西天”等遗墨,传世有《青琏先生手稿》。
“三山拱翠”,原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九月陈璋为榆林城马店上巷党氏所题,党氏刻于木匾之上,党氏后人党振镛留存。上款:乙未菊月;下款:陈璋题并书。压角章两方:第一方阳刻篆书“陈璋之印”;第二方阴刻篆书“陈璋之印”。现存于榆林西沙党氏后人党佑铭家中。民国辛未年(1931),榆林人黄瑞槐、苏向辰、赵相辅、李元炳、刘宝镇、张晋辰将木匾文字凿刻于红石峡东壁上,正如梁衡先生称“红石峡是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是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
⑨“榆溪胜地”(阴刻),上款:光绪建元春正月;下款:皇清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题。题刻意指:红石峡是榆林景色最优美的地方。
⑩“山水奇观”(阳刻),上款因风蚀严重无法考证;下款:湖南提督二等轻车都尉宋庆。广东陆路提督骑都尉正职张曜。题刻意指:红石峡东、西两崖高耸挺立,树木葱茏,花草丰茂,榆溪河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1.2 红石峡西崖上的题刻
①“雄流万里”(阴刻)为天启年间抚夷都司□□□武恭诚题刻。题刻意指:红石峡飞瀑泄流,白浪滔滔,喷珠溅玉,奔流万里。
②“襟山带河”(阴阳刻)为康熙元年(1662)农历七月题刻。下款风蚀严重,无法考证作者是谁。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山对峙,溪水长流,山河相衬,浑然一体。
③“岩居川观”(阴阳刻)为康熙十年(1671)陕西蒲城人许占奎题刻。许占奎,康熙九年(1670)任延绥镇总兵。题刻意指:红石峡崖壁石窟与河流相映生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壮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④“岩赫具瞻”(阴阳刻)为康熙二十年(1681)京卫人李承恩题刻。李承恩,康熙二十年(1681)任延绥镇总兵。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岸陡峭如削,景色如画,非常壮观。
⑤“俯纳边流”(阴阳刻)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农历七月题刻。下款风蚀严重,无法考证作者是谁。题刻意指:站在红石峡石崖之巅,俯视崖下浩浩清流,真是奇伟壮观而又幽深。
⑥“俯仰神怡”(阴刻)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谭吉璁题刻。题刻意指:红石峡的美景无论从上看,还是从下看,都令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⑦“兢秀争流”(阴刻)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题刻,下款风蚀严重,无法考证作者是谁。题刻意指:红石峡一脉的广漠清流由北向南流淌,白浪滔滔,奔流不息,陡峭的石壁与水相映,雄山、险关、秀水,真可谓风景秀丽峻逸。
⑧“天成雄秀”(阴刻),上款:榆林守长白德明并书;下款:乾隆丁酉荷月。题刻意指:红石峡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美景,浑然天成,这幅题刻上的四字是满文,下面四字是和它相对应的汉字。
⑨“山水清音”(阴刻),因风蚀严重上下款均无法辨识。题刻意指:红石峡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好似动听的音乐,使人身心愉悦,流连忘返。
以上九幅题刻无一例外都提到河流、水渠、瀑布等。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红石峡东、西壁逐渐形成摩崖题刻群,被誉为“塞上书法艺术宝库”。由于榆溪河的阻隔,不便游人往来,清雍正二年(1724),在红石峡东、西崖壁间修建了三孔石桥,名为普渡桥。百余年后,历经河水的冲刷,普渡桥已残破不堪。据西崖《重修普渡桥记》摩崖题记记载:“爱请于道宪汪,捐廉筹办商之。榆令胡明府鸠工庀材,举绅士之能事者董其事。视曩之高者平之,险者夷之。桥下三洞仍还旧观,不匝月而告成。前之视为畏途者,今为康庄大路矣。余非敢更张旧制,特以桥梁为地方要务,相度水势,因地制宜,守土者之责也。道光十三年癸巳九月朔北平白维清并识。”意思是说道光十三年(1833),代理郡守白维清请道宪汪捐廉筹办,命县令胡明府召集工匠准备材料,请士绅中懂得修建桥梁的人员主持重修。
1954年普渡桥被洪水冲毁,仅存两个残破的桥墩。1957年在废普渡桥基上建两孔石桥,后又毁。1963年春在原桥址北42米处,建4米跨度的四孔涵洞渡桥,桥上间隔覆盖石板,行人走过,惊而不险。而且普渡桥还是连接东、西崖广泽渠的纽带,普渡桥下榆溪河河水由北向南流淌,普渡桥上广泽渠水由东向西流淌,织成一张水网,滋润着这一带百姓的田地。
2 结语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红石峡是一个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题刻、军事要塞以及古代、现代水利枢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近年来接待的中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游历在这如诗画般的山水间,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红石峡山青水绿,不僅仅是展示今日榆林的“名片”,还为榆林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贺菊芳.红石峡摩崖石刻[M].西安:陕北文化研究院,1995.
[2]王富春,李建平,谢静.榆林红石峡:水利史迹与碑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