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温润滋养师生成长

2020-12-23姚瑶王睿杨强柳包华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46期
关键词:浏阳师生校园

姚瑶 王睿 杨强 柳包华

前往浏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浏阳一中”)时,正值一场雨过天晴。秋阳暖照,泥土散发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庄重而古朴的校园经过雨水的冲刷愈发充满了朝气。

穿过始建于宋代的文庙,绕过谭嗣同创办的新算学社,走过依山而建的教学楼,所见之处郁郁葱葱,古树参天。这里的一切与自然融合,校园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子仿若其中一棵棵小树苗,沐浴着阳光雨露,从脚下的土地里汲取养分。

“学校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最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应当是温度与湿度适宜的山水林田湖草,顺应时节变化,给予充足养料,如此才能让他们健康自由生长。”校长袁章军认为,育人之道亦如自然之道。学校秉承长期的办学实践,坚持打造有温度、有润度的教育生态,让师生在润物无声中成长。这种“温润教育”打开了思想和管理的围墙,提供了适宜的教育生态、思想生态、育人生态,给师生创造了适宜发展的温润环境,激活了师生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动力,同时,也促使师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做与世界文明接轨的现代文明人。这些正是这所湖湘名校焕发勃勃生机的活力源泉,而这一切也正好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不谋而合。

“温润”的校园,赋予教育人性光辉

浏阳一中创建于1929年,是一所久负盛名的三湘名校。一代代教育人的呕心沥血,让它的身上闪耀着“全国百强中学”“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等上百项荣耀,91年的办学历程里涌现了胡耀邦、杨勇、周其凤、沈仁干等一大批国家栋梁。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如何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未来?浏阳一中的回答是:继承、探索、发展。

教育就是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让师生学会欣赏世界、认识世界,直面人生道路上的长尺度和宽道路,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浏阳一中始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从上世纪30年代的“公、勇、勤、朴”,到60年代的“团结、认真、严格、落实”,再到如今的“崇德、尚志、勤奋、创新”;从“事事有人管,事事管到人,只只蚂蚁引上树”的教育情怀,到如今学校提炼总结出的“温润教育”理念,浏阳一中朝着“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引领师生获得成功的理想学园”的愿景辛勤耕耘,奋发进取。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记者听得最多的评价是“在这里,我们能获得一对能飞的翅膀”。浏阳一中有着众多的社团,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军政社、天马文学社、国风漢韵社……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上,近30个学生社团如花齐放,同学们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吸引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高三师生按传统礼仪前往文庙祭拜孔子。在先贤的注视下,师长为高三学子加冠加笄,宣告成人。梦想的实现少不了阅读的积累,师生读书节、校园诗词大会、湖南日报朗读者大赛等活动,琅琅书声响彻校园。“这些丰富的活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机会,也充实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学生陈梓萌深有感触地说。

走在浏阳一中校园里,记者发现每一棵古樟都有保护标识,每一种植物都有属性介绍,由师生共同认养;毕业生、国际友人、校友、特级教师种下的纪念树亭亭如盖;大家还动手筑起百余个鸟巢,冬季定时投喂食物,吸引了六十多个品种、上千只鸟儿在校园安家……目之所及是共同构建的和谐生态,心中所感是淋漓的诗意。氤氲的儒家文化、悠扬的古韵神乐,在宁静与和谐中浸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也收获了成长。

学术性氛围,激活师生创新动力

教育,不是把桶装满的过程,而是努力把学生心中探索的灯点亮。那么,如何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浏阳一中,教师由教者转化为学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这种价值理念和精神思想无形中也传递给了学生。

“在我们学校,从校长到每一个教研人员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推门听课。学校领导更是以身示范,比如袁校长的听课笔记就密密麻麻写了很多本,单是2019年听课数量就超过110节。”学校教研处主任胡辉笑着告诉记者。2016年起,浏阳一中就提出了“建设一流学术性高中”的目标,从课程建设、教学变革、师资培养、学校管理和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探索。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全员课堂教学大比武,形成了新教师汇报课、名优教师示范课、教研组观摩课、全校竞赛课、随机现场点评课和“问题即课题”多层次组合的教研格局。学校还设置青年教师工作坊,由校长担任坊主,培训青年老师的三笔字、语言表达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等,通过师徒结对为他们提供课堂教学指导,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80%以上的青年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赛课奖励,其中胡俊、袁玲等多位教师更是获得省一等奖。学校还专门设立“校长特别奖”,鼓励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磨炼教育技能,努力成为能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良师。

此外,浏阳一中积极活跃于G10联盟、湘东九校联盟、三新探索体、红色基因学校教育协作体等组织,与江西瑞金、湖南邵阳等老区兄弟学校签订教育培训协议,通过办学理念输入、干部跟班学习和管理经验分享等方式,在共研共讨共享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交流协作环境,在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中担当了职责使命。

“如果某位老师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研究,我们还会邀请他在全年级进行巡回课堂。”胡辉口中的巡回课,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10月25日,罗世良老师的巡回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在浏阳一中文庙开讲。当课堂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眼前展示的不再是课件,而是生动的历史。

“文庙里的一些珍贵建筑曾被人破坏,是后来才修复。联想到课文里,梁思成先生为保护中国古建筑所付出的心血,我们更应该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这堂课不仅让苏逸航同学增长了知识,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种子。

国际化视野,助力培养“现代文明人”

穿梭在古朴的校园与现代都市之间,记者不禁好奇,浏阳一中的学子,是不是和千百年前的书生一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问及此,校长袁章军微笑着摇头,并表示浏阳一中要培养“现代文明人”。

1879年,谭嗣同等人以奎文阁为址,兴办新式学堂新算学馆,开始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开创湖南新学之先河。他身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直到今天,都是浏阳一中学子的学习榜样。每一年的入学教育,袁章军和老师们总要带着新生参观校园,课堂、讲座、国旗下讲话,校园里的每一处都是文明课堂,与时代、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浏阳一中学生经常可以听到的教育话题。

由高三毕业生发起成立的“阳光社团”,自发募集爱心物资在浏阳市区义卖,自导自演慈善晚会筹集善款。“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之前,他们从学校的高一新生中,选择了15名家庭贫困的学弟学妹,向他们提供资助。”学校团委副书记刘湉介绍,“阳光社团”的助学活动已经延续14年,募集到了20多万元助学善款,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也为毕业的孩子上好了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和发展途径,学生走出校门,视野也投向全球。浏阳一中不仅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提供优秀生源,2018级法语班的7名学生更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商校联盟”选拔考试,将于2021年9月进入法国高等工程师及商科精英大学进行本科学习。为进一步增加师生国际视野,学校开设了日、法外语类课程,先后与英法美韩等多所高中建立交流互访机制,选派了300多名师生出国学习交流、5位教师出国担任汉语教学。在英联邦马恩岛巴拉克明中学有一间“孔子课堂”,由来自浏阳一中的刘丽萍老师打理。“孔子课堂”不仅让国外学生爱上了中华文化,还搭建了一座国际交流的友谊之桥。

努力营造“温润”教育生态体系,建设一流学术性高中,是浏阳一中面对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学校的土壤终究有限,但我希望师生从这里获得自我向上生长的力量。”袁章军指出,在未来的路上,浏阳一中将继续深入探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涂上积极阳光的人生底色。

猜你喜欢

浏阳师生校园
浏阳: 用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浏阳花炮我的有声有色的中国式乡愁
听闻浏阳话才知何为“相识太晚”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首个智能制造行业专板浏阳诞生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