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12-2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这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山西。5月12日,在全国战“疫”取得决定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有序全面恢复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西视察工作。殷殷关怀、谆谆嘱托,让三晋儿女倍感温暖、备受激励,也倍加振奋。英雄的三晋儿女,也不负领袖嘱托,正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行走在广袤的三晋大地,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幅“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图景正越来越清晰。
脱贫攻坚步伐铿锵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就有吕梁山、燕山一太行山2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基本省情。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大。
面对脱贫摘帽大考,山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精准施策,减贫防贫两手抓,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向决战完胜发起最后的冲刺,交出决胜全面小康的“山西答卷”。
5年来,山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初的329万人减少到2.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6%降到0.1%以下;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只有在田间地头、百姓炕头才能体现出来。
“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挑。冬天有暖气,屋里有厕所。活了一辈子,属现在幸福。”岢岚县72岁的老人贾高枝说起现在的生活就高兴地合不拢嘴。打出生起就住在土窑洞的贾高枝,10多亩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地里收成就是一家人的口粮。作为忻州市岢岚县阳坪乡赵家洼村村民,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贾高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住进楼房,他说:“都是国家政策好哇!”
2016年6月,岢岚县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制定了“1+8+N”方案,即县城建集中安置点——广惠园新村,8个中心集镇以及中心村就近搬迁,实施分类安置。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跨过高山河流,深入山村巷陌,听民声,察民意,在一个个百姓“梦圆安居”的精彩故事里,全力推进着“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
要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还要为脱贫“造血”,让致富“生根”。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环紧扣,缺一项都不行。
离开土地做什么?岚县利用手里的宝贵资源——岚县面塑,发展扶贫产业。
2014年,岚县面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将其列入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工种,打造市级劳务品牌。近年来,岚县下拨专项经费,设立特殊人才奖励基金,对年轻手艺人进行定期培训。先后培训面塑传承人200余人,100余户家庭增收。在挖掘中保护、传承中提升、推广中壮大,目前,全县有县级以上面塑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面塑产业已成当地部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2007年始,岚县政府连续举办13届面塑文化艺术节,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岚县面塑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成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当地一种新的文化符号。
岚县县委书记高奇英表示:“建设面塑—条街、—个面塑文化交流中心和一个面塑主题公园,力争3到5年间,打造全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非遗传承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特色产业创新带动区为一体的岚县面塑国际品牌。”
产业扶贫无疑是稳定脱贫的基石。十八大以来,山西始终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产业脱贫示范村和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位于太行山上的平顺县青羊镇车厢沟,如今已是绿色有机中药材封闭示范区,这里规划了5000亩中药材基地,以党参、柴胡、黄芩、连翘等中药材为主,覆盖附近8个行政村的1643户4754口人,受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09户1715口人。
车厢沟是山西药茶产业布局中的—环:山西结合地理环境打造形成药茶六大产区,即太行山、太岳山连翘叶茶基地,晋南边山丘陵区槐米茶、菊花茶基地,恒山黄芪茶、枸杞芽茶基地,吕梁山沙棘叶茶、红枣叶茶基地,晋东南桑叶茶、黄芩茶、党参茶基地,管涔山毛建草茶基地。
今年3月20日,我省正式发布了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山西药茶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已有上百家药茶加工企业,开发出连翘叶、沙棘叶、桑叶、红枣叶、毛建草等单品茶和黄芪普洱、枸杞菊花等拼配茶200余款产品,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品牌创建等方面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山西药茶将成为继“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玉露香梨”等品牌之后,山西又隆重推出的+特色農业金字招牌。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将山西药茶打造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以此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推动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新支撑。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放眼三晋大地,响鼓劲催、旌旗如画,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的“小康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转型综改招牌越擦越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视察时指出:“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蹬出一条新路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靠“发展”。山西长于煤,兴于煤,而又困于煤。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这道时代考题,山西明确提出,转型综改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视察时指出:“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转型综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山西的一块金字招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这条路,指引山西未来走向,是山西振兴崛起、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由太原、晋中8个产学研园区整合而成,向南、向北建立扩展区,总规划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从成立之日起示范区就担负着为山西转型综改探路领跑的历史使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转型综改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太钢精密带钢公司,2016年以前还只是一名“跟随者”,只生产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特色,如今已然是一名“领跑者”,紧盯市场需求首创“手撕钢”等高精尖产品,企业订单纷至沓来。
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靠的正是持久的科技创新。最近,这家被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公司又“上新”了,手撕钢从0.02毫米到0.015毫米,千分之五毫米的进步创新,拓展的却是巨大的产业空间,新能源电池就是其中之一。
直径18毫米、高65毫米的小电池,比日常用的5号电池大不了多少,但容量却有两倍多,单只就有3500毫安时,足以比肩世界—流。6000多节集合在-一起,电动汽车就可以轻松从太原跑到北京。
从“手撕钢”到折叠柔性屏用钢,从太阳能电池衬底用钢到汽车关键零部件,从剃须刀部件到5G电子行业无磁新材料,产品五花八门,种类多样,涉及众多行业。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做强新动能,太钢精密带钢公司正在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快速奔跑。
今年4月,太钢精密带钢公司入选全国“科创示范企业”,成为了太钢、转型综改示范区乃至山西省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新基建时代,碳化硅崭露头角,这个小小的晶片是制造新一代5G通信器件的核心衬底,2000美元一小片但经常还会“一片难求”。今年,中国最大的碳化硅材料生产基地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20万片,可实现中国碳化硅完全自主供应。而这个1000亩的产业园将串联起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上下游十多个产业,带动山西半导体产业集群迅速发展。
这些行业先进的产品和技术都出自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近几年,示范区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20多家国内顶级研究院,鼓励园区企业与各研究院加强合作,并支持企业自身创立研究院。
示范区内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在一年时间内分别提高68名和10名,并在合成生物新材料、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技术领域培育出全球领跑企业。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各项高新技术的孵化地。
创新需要环境,转型离不开沃土。示范区先后出台26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這是一个能够让知识分子成长为企业家、实现梦想的地方。”山西锦波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杨霞说,从2008年3月离开高校创业,她已经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坚守了12年。
这家公司与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了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等国际先进技术,形成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及功能性护肤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公安便民事项实现“一网通一次办”,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山西正在通过改革牵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转型土壤。
近几年,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山西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跑出改造升级、直道冲刺的“加速度”。“手撕钢”、动车轮轴等“特”“优”产品大量进军国内外市场,不断丰富着山西弯道超车的“杀手锏”。在新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的“先手棋”,则让山西萌发了换道领跑的希望。
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一个由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煤炭等传统产业共同构成的多元产业新格局,正在三晋大地上铺展开来。
生态建设答卷亮丽动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连四次出京考察中始终关注生态治理、人居环境,处处体现着对人民福祉的关切,对全面小康成色的重视。
今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更提出了“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的环保“四治”要求。
为了让汾河重现清流,山西按照“两山七河一流域”总体布局,大力推进包括汾河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多措并举让水量丰起来,也让两岸的生态得到了修复。5年累计造林2200多万亩,向黄河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1700万吨,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18%,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另一方面,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实施汾河生态补水,2017年以来累计调引黄河水11.46亿立方米,有效改善汾河水量。
《人说山西好风光》里唱到:“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如今走在太原市汾河三期治理工程现场,你一定会感叹,歌里的好风光正在眼前。如今的汾河太原段,建成了长达33公里的景观带,成了市民游玩、锻炼、放风筝的好去处。今年6月,汾河治理工程进入四期,预计明年年底将完成最后10公里的治理。
水变,山也在变。
位于太原西山地区的玉泉山一带,原有石膏矿、采石场等矿产企业百余家,形成了200多处、近100万平方米的破坏面,刮风扬黑灰,下雨流污水,成为城市一大污染源。2009年,在太原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支持下,复转军人张俊平“认养”了玉泉山,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修复治理,把废矿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后花园”。
十余年间,像玉泉山这样的生态嬗变在太原东西两山接连上演,如今已初步形成30处城郊森林公园。近日,全长220多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正式贯通,沿途串起数十处“网红”景点,成为市民出游的“黄金线”。
大气污染治理,是摆在老工业城市面前的又一道考题。近年来太原市通过推进工业企业提标改造、清洁供暖改造、管控机动车污染、整治扬尘等措施,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太原同时加大治城力度,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发力赶超。中环路通车、滨河路南延、晋阳桥等一批汾河大桥建成、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逐步推进、地铁2号线即将运行……近几年,太原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去年以来,太原市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狠下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太原。作为能源大省,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本就脆弱的生态因煤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在“发展绿、巩固绿、提升绿、依靠绿、享受绿”上做文章,越来越多的群众因绿脱贫致富,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故事在三晋大地不断上演。
位于晋蒙交界的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风口上,70多年来,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右玉人民坚持不懈治沙造林,像“愚公移山”一样,一代接一代地植树造林,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塞上绿洲。右玉已从人们想要逃离之地变成人们心目中独具塞外风光的旅游胜地,来右玉呼吸绿色空气、享受绿色生态开始为广大游客所向往,带动广大群众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致富之路。
岢嵐县曾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定贫困县。该县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通过特色林产业、合作社劳务、打造沙棘产业链等生态扶贫措施,全县有1/3的贫困人口实现了有活干、有钱赚。
山川增绿人增收。在汾河流域的农村地区,更多地方将生态治理修复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靠着汾河发源地的好山好水,宁武县东寨镇石窑沟村农民王贵拴脱了贫。“从前上山种地,收入只够糊口,后来退耕还林,景区游客多了,我就开起农家乐,去年就赚了2万元。”
同样在汾河流域上游的静乐县丰润镇庆鲁沟,通过造林合作社吸纳贫困户造林,将8个村的荒山全部绿化,造林1.3万亩,带动15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风光美起来了,日子也会富起来!”当地贫困户王俊瑞说。
近年来,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焦化厂、洗煤厂关停了,倒是多种了57万亩树,黑鹳、金雕、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来这里安家。公园聘请了30多名贫困户来当湿地巡护员,每年工资1万元,帮助他们脱贫。
通过生态扶贫等综合举措,山西省黄河流域内的45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如今,放眼三晋大地,蓝天越来越多,美景越来越多,百姓的赞誉越来越多……歌中所唱的美好生活正逐渐走进现实。
追逐梦想,我们勇毅笃行;叩问初心,我们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横下一条心,认准了路子坚定走下去、坚实走出来,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