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毛笔杆设计字母印刷体
2020-12-23计玉兰
计玉兰
清华大学余秉楠教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设计教育家,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余秉楠被公派前往民主德国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艺术大学深造。余秉楠肩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从此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他立志成为一位能独立设计拉丁字母印刷字体的设计师。
刚到德国时,余秉楠的导师只要求他练习写字,而不允许参照临摹,这使余秉楠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去尝试。他从同学处借来作业本,参照他们的书写方法,然后仿照着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余秉楠从刚开始的依葫芦画瓢到逐渐进入状态,直到基本掌握了西文的字体结构后,他才被允许临摹。
临摹并不是简单地对着画,而是要用圆头笔写出笔画粗细一致的无衬线体,用扁头笔写出横细竖粗的衬线体。掌握了字体的书写方法后,余秉楠便从最早的字体,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字体,再到现代的字体逐一进行反复临摹。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余秉楠不仅掌握了西文的字形与结构,也熟悉了在歷史背景下不同时代的字体风格。
漫漫求学路,无数个一笔一画的临摹时刻,化成点滴知识牢牢扎根在余秉楠的心里。随着知识的积累,余秉楠认为独立设计一套拉丁字母印刷体的想法已成熟。
从此,余秉楠除了上课、睡觉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设计字体这件事上,从准备详细的设计方案、各种书写笔、美工刀和参考书籍等工具到着手设计,前后历时几个月时间。
刚开始挑选书写笔时,他首选钢笔,由于钢笔太硬,用它写的字缺少变化没有美感。随后,他改用鹅毛笔,鹅毛笔虽然柔软,但美中不足的是书写不了大字。之后,他又尝试了毛笔、马克笔等多种工具,但这些笔都达不到他所期望的效果。没有合适的笔就意味着后序工作无法展开,对此,他一筹莫展。烦恼、沮丧的负面情绪一波波涌上心头,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茶饭不思。
有一天,他拿起从家乡带来的毛笔写书法,以便安抚自己波动的心弦。毛笔在宣纸上游走,随着起、落、顿、挫的节奏,余秉楠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了许多。沉浸在宁静的时光里,余秉楠忘我地书写着,以至于毛笔头上的毛掉了也没有察觉。直到写完桌上的最后一张纸,他的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随之他又双眉紧锁,视线落在刚完成的书法作品上,赫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毛笔头和用毛笔杆写成的另一种字体显得那么突兀。
看着这些字,他陷入了深思,时而思考,时而摇头……凝视片刻后,他终于开心地笑出了声。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用竹子做成的笔杆写出来的字,比鹅毛笔硬,比钢笔要柔软要有弹性,而且书写感比较有力,随着用力轻重程度的变化,字体的笔画也会粗细不一,这样的字体效果正是自己一直想要的。他越看越兴奋,随手拿起美工刀把毛笔杆削成钢笔尖形状,自创了竹笔。
有了竹笔后,余秉楠的设计工作顺利了很多。他每天完成课业后,就躲到宿舍里伏案工作,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忙时顾不上喝口水,错过饭点是常事,伸个懒腰就算是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以便清醒后继续工作。
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余秉楠在德国留学期间,设计完成了一套拉丁字母印刷体——友谊体。这套字体,获得了“德国当代最佳印刷字体奖”。余秉楠为此荣获了德国莱比锡市政府颁发的“谷滕堡”终生成就奖,成为获此荣誉的唯一亚洲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本事、做学问不仅要有忍受寂寞、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精神,更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