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费劲就考了个好成绩,你真以为拼的就是天赋?

2020-12-23马力

现代家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天赋逻辑

马力

小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考九十多分;小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六七十分。这还有天理吗?

小王和小李是一个班的同学。小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考试结果出来,九十多分。小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前挑灯夜战,结果考了六七十分。

小李哀号:这还有天理吗?

周围同学安慰他:有人天赋高,有人天赋低。错不在你,别太在意。

小李没法不在意,明明自己更努力更用功更勤奋,却总考不过小王,难道自己天生脑子笨,天赋低吗?

经过观察,他发现学习上确实有天赋的差别。面对同样一道题,有人一秒看懂,有人苦思冥想。毫无疑问,前者天赋高,后者天赋低。

小李很泄气,感觉自己再也翻不了身了。因为在他和安慰他的同学眼里,天赋完全由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就是说,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缩短这种差距,所以同学说“错不在他”。

在小李眼里,如果一个人天赋不行,那他再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天赋高的人。

其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小李。我们都有这种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难以突破瓶颈,倒是那些平时吊儿郎当的家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在了你想坐的位置上喝咖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生气,就是自我安慰,这家伙运气好或者天赋高,总之,没法比,也比不了。

虽然感觉不公平,但还是低头认了,因为“天命难违”。可事情真如我们所想的这样吗?

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的天赋是“伪天赋”。有些“学神”能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比普通人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渗透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作用广泛却非常隐蔽,以至于常常不被发现,而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错觉。

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习惯差的人,通常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更习惯从高刺激的事物中获得快感。

学习习惯好的人,通常在幼年适应了严格的管束和枯燥的学习,追逐刺激的经验少,因而在枯燥中更容易坚持,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他坚持的习惯。

比如,同样是读书做题,学习习惯差的人更容易走神,做做玩玩,还觉得苦不堪言;而学习习惯好的人能坐下来专心面对,20分钟就完成了作业,反而觉得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又比如,学习习惯差的人,早期可能生活在节奏缓慢的环境中,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拖延、开小差的快感,长此以往,就习惯于拖延。而学习习惯好的人恰恰与之相反,每次都立即行动,随后获得巨大的正面奖赏,结果这种积累使其养成了凡事都不拖沓的习惯。

同样是上课听讲,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前者就倾向于拖到课后再说,后者则倾向于当堂解决问题。结果,前者不仅把上课时间浪费掉了,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来理解、消化,效率低,时间亏损大;后者却因为当堂解决了问题,而在课后做作业时一马平川,推进度、刷熟练,还多出很多玩耍的时间。

總在学习的人没能考出好成绩,而没怎么用功的人反而考分很高,自然让人错误地以为这就是天赋的差别。其实,这不是天赋的差别,而是学习习惯的差别。

学习是一种积累。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在积累学习进度,其实学习也是在积累学习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自带加速度,越会学习,越适应学习,学起来越轻松,在面临学与不学的选择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学并坚持下去。

学习效率高的人,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

可能有人会不服气:我的同学XX上课听讲不认真,回到宿舍人家看书他打游戏,考试照样前十名。这类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下面我就说说这类人身上隐藏的优点——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学习新事物,往往靠已知的事物与其进行比较和连接。比如看到几根木棍支起一张木板,我们会认为这是“桌子”,因为生活中我们见过桌子,熟悉桌子的特征,所以再见到有类似特征的东西时,就会把它和桌子联系在一起。

思维习惯,也常被我们运用到学习中。比如学概率论,听大数定律章节时,你懂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话,对新章节就会秒懂;学物理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时,你见过“强弩之末,势不能穿”的情况,就更容易理解这个物理现象。

那么,思维习惯怎么养成?关键看阅读习惯。

一般来说,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而一本科普杂志,除经验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喜欢阅读小说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快速提升自己人生的丰富度,拥有远超同龄人的经验,并比同龄人更早地拥有从已有的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倾向。这好比核裂变中中子的释放——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就越大。人生经验越丰富,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新知识也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喜欢阅读科普杂志的孩子,更容易锻炼出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会激励他思考,并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学习效率高的人,会发现他们大都喜欢阅读。阅读使他们愉悦,而愉悦激励他们更多地阅读,并喜欢学习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甚至看到一道难题会忍不住思考、推敲起来。因此,他们比不爱阅读的人更容易对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发生兴趣,而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不断做题的好处,本质就是熟悉其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路径

大家公认的天才,其实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比如高斯。他说,他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高斯在幼年常接触数字,很小就掌握了初等算术。高斯的计算能力有多强呢?以1818年他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白天测绘,晚上计算,所画的测绘图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计算工作全部由高斯负责,总计算量需要一个人不休不眠地计算10年!

这种后天思维训练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解开一道难题,需要经过七层嵌套的逻辑。一个经过逻辑训练的人,前三层逻辑已经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在他做过的题、看过的书中出现过,那么这道难题对他而言,就是推导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而一个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人要解開这道难题,就需要占用极大的记忆空间,经过多次试错,承受屡战屡败的痛苦,顶多理解到第五层逻辑,结果他费了很大的劲,却还是没能解开难题。

每做一道题,每记一个概念,每进行一次思考,都是在不断熟悉其内容底下的逻辑通路。对逻辑通路熟悉,会让你在以后遇到类似逻辑问题时举一反三。换言之,不断做题的好处,本质就是熟悉其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能够快速找到解决路径。

以大多数人的情况看,培养良好习惯的上升空间很大,根本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从小到大,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养成的习惯、积累的经验不同,导致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不同。

那些成绩始终排在前1%的学神们,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在方法上突出,或是在勤奋上突出,或是齐头并进,各项都很突出。退一步说,哪怕不那么突出,至少他们在所有变量上都做到了优秀。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反驳说,到了顶尖水平,就是拼天赋了,正如流传得很广的那句话“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在顶尖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高权重因素基本上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不同。

我认识省里的一个高考第一名,她身上就集中了良好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安排等。

所以说“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这句话并不准确,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限和下限。只是以大多数人的情况看,培养良好习惯的上升空间很大,根本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我从不否定天赋的存在,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存在。但你的天赋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的可观的间接经验,也抵不上专注力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

我们常说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其实,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的好坏才是阶级固化的根本。

无数的细小习惯,就像一道道高墙,在从小上钢琴、绘画班与玩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

当你明白过来时,学渣与学神之间已高耸起一道道无形的壁垒,残酷地分出高低强弱,难以逾越。

我非常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商数”低,意味着认真学习而成绩一般,被鄙视;“商数”高,意味着天天打游戏,成绩却很好,被封神——这绝对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病态的风气。

另外,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还有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上晚自习,学习效率会比离期末考试还有半学期的普通高中强得多。在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所以说环境非常重要,而这也是很多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好学校的原因。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天赋逻辑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逻辑
天赋
天赋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