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人走出“孤岛”
2020-12-23周世琪
周世琪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让老年人走出“孤岛”与世界连接,不成为时代的“弃子”?一对上海夫妻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志同道合,夫妻携手服务老人
吴文巍是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的一级网络专家。一天,一位老人拿着手机来到营业厅咨询:“师傅,请你帮我看看,这个电话怎么打不过去呢?”吴文巍接过老人的手机一看,第一感觉是:这个奇怪的号码是诈骗号。“他說是公安局的,可是我转过去13万元后就打不通了!”老人说。当吴文巍告诉老人他可能上当受骗了后,老人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雪白,震惊得说不出话,眼神里满是绝望。
看着老人踉跄离去的背影,吴文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年人信息闭塞,防骗意识薄弱,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些老人呢?从那以后,每当有老人来咨询,他都会耐心地向对方传授防诈骗的方法。他还加入志愿者服务团队,有时间就去做公益,向老人普及通讯技术和防诈骗知识。
吴文巍的妻子江晨丽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是刑法学硕士,现在是上海市徐汇区的纪检监察干部。她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捐给了上学有困难的孩子;每逢春节、六一、重阳等节日,她都会向社区捐款。她还担任社区法律志愿者和兼职社工,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
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在新婚燕尔时就定期去社区为老人服务。一个是电信专家,一个是法律顾问,夫妻俩发挥各自特长为老年人服务。
两人专门开展了调研走访,发现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很严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35%。很多老人的子女生活在外地或国外,平时很难见面,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吴文巍夫妻俩愈发感觉任重道远。此后小夫妻几乎把空闲时间都用来做公益,携手服务老年人。
创办“逗浆网”,不让老人成为时代“弃子”
后来,吴文巍和江晨丽发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老人已经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弃子”。老人们说,虽然想学上网,但子女都很忙,也没有耐心一遍遍地教。老年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在退化,就算当时学会了,没过几天又忘了。子女的不耐烦,让本就不想麻烦子女的老人更加畏难。
“能不能创办一个网站,来满足社区老人的需求呢?”吴文巍想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行,你能把我的法律服务也放在上面吗?”江晨丽早就把老百姓经常遇到的法律知识汇编成了社区服务法律宝典。“能,老年人的日常需求都可以放在上面。我把电话公开,谁不懂可以随时咨询咱们。”吴文巍信心满满。
2014年,便民服务公益网站“逗浆网”正式注册成立。“逗浆”,意思是逗老年人开心,让他们生活更快乐。“逗浆网”采用老人“个性定制”模式,超简洁、大字体、细分类。网站开通了免费看报、查交通、比价格、团购等功能。在江晨丽的建议下,网站还开设了老人感兴趣的预约挂号、健康养生、烹饪、戏剧等板块。吴文巍专门设计了一本“电脑上网辅导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单明了地介绍“逗浆网”的使用步骤。老人可以对着电脑一步步操作,实在不会,吴文巍随时提供上门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通老年人连接世界的渠道。”江晨丽说。
2015年8月的一天,夫妻俩在为小区的葛阿姨服务时,细心的江晨丽发现,小区里不少老人的儿女在德国,“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让老人和德国的子女们集体过一个团圆节!”吴文巍被妻子的想法暖到了,马上联系了小区的几位老人,老人们高兴坏了!江晨丽又拜托葛阿姨的儿子联系了同在德国的其他家庭的儿女们,大家听了也很兴奋。
中秋节的晚上,6位老人早早来到葛阿姨家,而远在德国的儿女们也聚在电脑跟前。“爸、妈,中秋节快乐!”儿女们兴奋地欢呼着。“孩子……”老人们在电脑这头,激动得未语泪先流,但他们马上擦干眼泪,笑着说:“中秋节快乐!”隔着屏幕互相问候,老年人和儿女们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网上中秋节”。
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女们对吴文巍夫妇充满感激:“社区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放心多了!”“谢谢你们,帮我照顾父母!”“你们在替我们尽孝,真不知怎么感谢你们……”
就这样,吴文巍夫妇渐渐成为社区居民最信赖的守护者。
智慧生活公益行,带动更多力量守护老年群体
“逗浆网”开办后,吴文巍夫妇在线上适时更新知识和活动;线下,几乎每周都到各社区为居民服务,每个月组织一到三次定向活动,他们的服务区域已经覆盖了上海全市。
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为老人服务的队伍中来,早在2009年,吴文巍就成立了“智慧生活公益行”组织。最开始,只有他所在公司的5名党员加入。渐渐地,医生、律师、公务员……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陆续加入进来,现在已经有固定志愿者35人、流动志愿者三四百人。他们的公益服务范围从免费为老年人手机消毒、测试辐射、家庭网络免费布线、法律咨询等,发展到社区纠纷调解、市民课堂、热线电话、心率测试、防止通信诈骗等20余个服务项目。
“智慧生活公益行”惠及了很多老人,有的老人学会了在超市扫码购物;有的老人学会在网上比价,看看哪个更划算,太重的东西直接在网上购买,分分钟就送到家门口。就连70多岁的老阿姨,也学会了用手机软件导航和规划路线,乘坐公交车从社区到郊区买葡萄、橘子。当老人们通过社交软件找到老同学、老同事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体会到“天涯若比邻”的幸福。还有的老人通过网上平台举行聚会,深切感觉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有一次,吴文巍和江晨丽到沪闵路的徐老伯家服务。聊天中,徐老伯说自己患有慢性胃病,经常要到龙华医院挂专家门诊。“每次都得凌晨出门,夏天还好些,冬天才遭罪啊!”听完老人的苦恼,夫妻俩马上向他推荐114名医导航链接,“这样,您在家就可以轻松完成挂号了!”徐老伯第一次通过网上预约挂号看完病,开心地给吴文巍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后来,他主动当起了“智慧生活公益行”的宣传员,说:“好东西就是要推广,这个义务推销员我做定了!”
更多老人学会网络预约挂号后,都高兴地说:“以前,凌晨排队找专家,出门溜达又怕丢;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文巍说:“老人的需求对我们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发掘点。针对这些诉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现在,吴文巍夫妻俩正在探索“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因为在入户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老人的健康是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吴文巍联合企业和社区街道,为社区老人免费安装监测仪,随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的子女也可以从手机上随时查看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老人发生意外,子女也会收到提醒信息。这个仪器代替子女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给老人们最安全、放心的呵护。目前,上海部分社区已经建成智慧健康养老社区。
11年间,吴文巍和江晨丽服务了两万多人次,提供公益服务500多场,定点服务小区50个,覆盖人口80万。两人获奖无数,但他们更欣喜于老人们脸上展露的笑容。吴文巍说:“如果每个年轻人都有心来为老人服务,老人在互联网时代的晚年生活将会更幸福。”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