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马》多译本语料库的隐喻翻译方法研究

2020-12-23赵丽杰李林岚李思慧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二马中译英翻译方法

赵丽杰 李林岚 李思慧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纽带。本文基于平行语料库,根据纽马克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对老舍小说《二马》四个英译本进行翻译方法研究,旨在探讨源语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效果及文化影响。

【关键词】隐喻;《二马》;中译英;翻译方法;语料库

【作者简介】赵丽杰,李林岚,李思慧,北京外国语大学。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20JX020)。

隐喻,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分为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三种,本文主要探讨修辞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认为隐喻主要是词汇层面上的修辞现象。另外,一些辞书也采用修辞角度定义隐喻,如: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 Hartmann 与 Stork 将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之意。

尽管翻译任何文本最核心的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但其中最重要和困难的是隐喻翻译 (Newmark, 1988:104)。本文旨在采用语料库方法,探讨源语言翻译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效果及文化影响。

一、隐喻的翻译

隐喻翻译的方法,分为规定性(Newmark, 1981/1988)和描述性(van den Broeck, 1988; Toury, 1995; Sch?ffner, 2004)两类。规定性的隐喻翻译方法中纽马克提出的七种规定性翻译方法相对比较完善:1.直译。目标语和源语出现相同喻体,且隐喻手法不变;2.意译或替换。用目标语中合适的喻体替换源语喻体;3.明喻代替隐喻;4.明喻与意译相结合;5.意译,明喻和喻底相结合转化为本体或喻底;6.删除或省略;7.直译加注,同一隐喻与本体结合。描述性的隐喻翻译方法中Sch?ffner将隐喻翻译方法总结为三类:直译法、意译法和注释法。

本研究希望详尽比对分析《二马》不同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方法,故采取纽马克提出的七种规定性翻译方法。前人很少采用语料库等实证方法,本文借用《二马》多译本语料库,基于数据、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规避前期研究中归纳自省式总结方法;同时,为隐喻翻译方法的多维研究提供语料支持,填补前期研究空白。

二、语料构成

本研究借用的语料库由《二马》四个英译本构成,分别为1980年Jean M. James版Ma and Son: A Novel by Lao She,1984年Kenney K.Huang和David Finkelstein版The Two Mas,1991年Julie Jimmerson版Mr. Ma and Son: A Sojournin London,和2013年William Dolby版Mr. Ma and Son。

《二马》原文以北京方言为特色,语言生动幽默,故本文选用词汇层面的修辞隐喻为隐喻识别标准。手动筛查《二马》中出现的隐喻并整理到Excel表格中。同时,分析所选句子是否符合修辞隐喻标准,筛查是否有遗漏,最终确定修辞隐喻。而后,依据纽马克 (2001)提出的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分别在四译本相应译文下进行标注,并分类整理对应的译文。此后检查是否一句中包含多个翻译方法(进行特殊标注),从而完成利用语料库梳理分析《二马》隐喻现象及多译本对应翻译方法。

三、语料分析

经语料分析,发现《二马》四个译本中隐喻翻译的方法在比例上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将译本合并来看,采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为直译,91句符合条件的隐喻中有73句采取“直译”方法,占比80.2%;其次是意译,共56处,占比61.5%。此后,按使用频次排序为:替换法,34处;明喻、明喻加意译、删除或省略,各8处;直译加注,4处。

四个译本在各翻译方法中,直译法在1980年版本所占比例最大,意译法在1991年所占比例最大。

四、源语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探索

四译本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为直译和意译,而采取这两种方法的语句密集度(即某种隐喻翻译方法出现次数与应用该方法的句子数量之比)相当。此研究为四个译本,满分为4。直译法出现172次,应用在73个语句中,密集度约为2.36;意译法出现128次,应用在56个语句中,密集度约为2.29。根据语料库搜索情况,直译和意译法大多为三个及以上译本同时应用,因此笔者将从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出发,探寻不同的隐喻翻译方法密集应用背后原文文本的特点,从而就中译英的隐喻翻译给出方法选取意见。

1. 直译。根据纽马克对源语隐喻的七种规定性翻译法,直译法指在目标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二马》四译本中,三个及三个以上译本都采用直译法的语句共计30处。

从喻体的特点来看,对于同一喻体,若源语与目标语中存在相似的意象图式映射及映射的信息,则可采用直译法。

例1,原文:作买卖,拿着血汗掙钱,没出息!

①1980版:To be a merchant, struggling for your money with your blood and sweat—there is no profit in it!

②1984版:To be a businessman was to earn money through one' s sweat and blood. That was beneath his station.

③2013版:Nothing good would come of trade and earning one' s money by ones own sweat and blood.

“血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血和汗,借指辛勤的劳动。而据牛津词典,“blood and sweat” 为 “very hard work”。可见,两者存在相似的意象图式映射,并且映射的信息均指辛勤的劳动、工作。故而,可直接采用直译法。

McQuade & Atwan将隐喻分为文体隐喻(stylistic metaphor) 与延伸隐喻(extended metaphor)。前者指仅具有单纯的文体意义的隐喻表达,而后者则是贯串于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建构语篇、组织脉络的功能。胡壮麟也提出隐喻不只是语言表层的认知现象或修辞手法,更具有组织和构建语篇的功能。从上下文衔接的角度看,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篇策略,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使上下文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以增强上下文的连贯性。

在语境层面,如果含隐喻的表达为延伸隐喻,具有衔接上下文的功能,通过其概念的延伸,在语篇中形成一个语篇组织的脉络,则通常考虑采用直译法,以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性。

例2,原文:可是在今日的世界上,大炮飞艇就是文明的表现!

①1980版:But in the world of today, cannon and airplanes are simply the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e!

②1984版:...artillery, planes, and all those instruments of death. But in todays world they seem to be the very expression of civilization.

③1991版:But in todays world, cannons and swift ships are what defines a civilization.

④2013版:But then again, in this present day and age, guns and aeroplanes are a sign of civilisation.

“大炮”和“飞艇”这两个隐喻表达跨越句子层面,在原文中共出现十次,是现代军事力量的形象表达。四译本均采用直译法,保留源语在目标语中的隐喻概念,通过隐喻概念的延伸,形成了清晰的语篇组织脉络,从而增强了上下文的连贯性。

2. 意译。三个及三个以上译本都采用意译法的语句为25句(包括7句四译本全部为意译的语句)。将这些语句调出,与采用其他隐喻翻译方法的语句进行对比,可以归纳出采取意译法的语句文本词汇特点和语境特点。

首先,词汇特点。第一,多用方言。老舍的作品更多的是针砭时事,通过特定的事件背景、场合来展现特定时期中下层北京人的生活。在《二马》中,老舍大量使用北京方言,翻译时多采取意译法。例如,“穷忙一锅粥”“抓瞎”“吃惯了东方人”等。

例3,原文:“你这几天干什么玩呢?”

“我?穷忙一锅粥!”

①1980版:“What have you been doing for amusement lately?”

“Me? Wearing myself to the bone!”

②1984版:“What have you been up to these past few days?”

“Me? Ive been as frenetically busy as a boiling pot of porridge.”

③1991版: “So what fun have you been up to lately?”

“Me? Ive been a regular workhorse these last few days.”

④2013版:“And what have you been up to these last few days?”

“Me? Toiling away!”

1980和2013版本运用意译法传达方言的含意,而1980版为“忙得一塌糊涂”;2013版为“长时间苦练、辛勤劳作”;1984版运用隐喻转明喻法,补充了frenetically, boiling等信息;1991版运用替换法将“一锅粥”替换为“workhorse”,意为“埋头苦干的人”。含隐喻的方言表达多采用意译法,但不宜教条式地规定遇到方言隐喻应采取意译法,以上语句就是例证,意译在方言隐喻翻译上的确有优势,但基础是理解传达的意思。

词汇方面的第二个特点,即和身体及发出动作有关的隐喻,多采用意译法。如,原文的“眼睛还向他一飞”,1980、1984、1991和2013四译本分别译为 “her glance had flitted towards him”;“she definitely had smiled, and her eyes had flirted with him”;“her eyes had glanced his way, however fleetingly”;“ and even turned a quick glance at him”。

这里所涉及的身体及所发出动作的隐喻因本身含义和字面意思截然不同,故不宜运用直译法,否则会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很可怕。文中其他例子还有“打开鼻子说亮话”“高耳将军讲到半中腰”等。

词汇层面除了原文具备上述两种特点多采取意译法,还有其他类别的文化负载词,如出自成语、俗语、典故、谚语等的词汇。在译入语文化缺省时,若无特殊用意,则可先以传达意思为主。

词汇层面外,需要关注语境特点,把握隐喻在上下文中的作用,若为承上启下、帮助读者理解,或是原文特殊关键词句时,应综合考虑运用意译法是否合适。如,“她最后的利器便是她的美”中的“利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四译本均采用了直译法。相反,若该隐喻没有以上的特殊作用,仅为丰富表意的修辞手法,在无法找到对应的喻体时,多采用意译法,准确传达含义。

五、结语

隐喻概念是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翻译研究自萌芽以来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纽马克以源语为导向,归纳出七种隐喻翻译方法。本文借用《二马》多译本语料库,横向对比四个译本,发现采用最多的两种翻译方法为直译和意译。在词汇层面,若源语与目标语中存在相似的意象图式映射及映射的信息,则可采用直译法。相反,若无类似的意向图式映射,如方言、文化负载词等,则一般采用意译法或其他翻译方法。在语境层面,若隐喻表达为延伸隐喻,具有组织和构建语篇的功能,大多采取直译法。而若是文体隐喻,则可采用意译法或其他翻译方法。

隐喻翻译对于译者而言,一直是个难点。本文通过探讨源语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分析源语特点及效果,使隐喻翻译更具操作性,从而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Hartmann, R. R. K. & Stork, F. C.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Front Cover. Lond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1972.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McQuade, D. & Atwan, R. Thinking in Writing: Rhetorical Patterns and Critical Response (4th ed.)[M]. Boston: McGraw-Hill, 1998.

[4]亞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胡壮麟.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理论[J].当代修辞学,2019(04):1-9.

猜你喜欢

二马中译英翻译方法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二十)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十八)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十四)
中译英的策略与方法(五)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从《二马》与《黑暗的心灵》看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彭德怀挥师西北歼“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