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视台对职业主持人的需求分析
2020-12-23李静
李静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对高校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有很多高校仍然认为高校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不需要具备职业主持人的业务水平,能达到播报的基本要求即可。而事实上,高校由于其自身特殊性,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使用职业主持人具有一定必要性。
高校电视台中的节目主持人定位
高校电视台曾是各大高校的舆论主阵地,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高校电视台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有的并入融媒体中心主攻短视频,有的把播出平台从有线电视转移到网络,有的依旧保持传统的播出模式,有的已经被裁撤。
从隶属关系上讲,各大高校电视台主管部门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电视台归口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管理;传媒院校的电视台则大多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部分高校电视台是由该校网络中心或电教中心管理。主管部门的不同也反映出了电视台对于学校的功能不同,每所高校电视台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运行模式,对于节目是否需要职业主持人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在许多地方院校,电视台都被视为一个学生的实践平台,主播也都是由学生担任,担任主播的学生大多数是兴趣驱使,他们来自学校的不同学院,虽然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凭借良好的形象和流利的口齿,也能满足一般的节目制作要求。而在一些部队院校,对于新闻宣传有严格的政治要求,大学生很难达到宣传要求的政治高度,同时受学校嚴格的纪律要求所限,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能参与其中。所以在部队院校,很多电视台都拥有职业的主持人。
总体上讲,部队院校占比较小,大多数高校电视台的主持人还是呈现出了“年轻化”“泛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甚至也有一种声音提出了“去主持人化”,如在很多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已经转由嘉宾或评委担任,分散了主持人的话语权,也能感受到主持人群体正集体面临被边缘化的新问题。
电视节目“去主持人化”的提出依据
2006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主持人谢娜获得了中国电视节目榜颁发的“年度新人奖”。尽管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是可以视为中国电视行业对于节目主持人的重新定位,谢娜的当选与麦克卢汉提出的“冷媒介”概念密不可分。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首次提出冷媒介的概念,将“冷媒介”概括为低清晰度,包容性较强,传达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受众深度卷入、积极参与、填补信息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属于“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它们要求受众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参与,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他在《麦克卢汉如是说》中提到“凡是明白显示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面貌,都不适合电视媒介,只要看上去同时像教师、医生、企业家或十来种其他职业的人,都是适合电视媒介的人。”[1]这种观点认为电视的低清晰度确保了观众的高度介入,电视主持人要勇于尝试不同的主持风格,塑造多元的形象,与观众保持恰当距离感,才能让电视节目脱颖而出。
在学术界,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有很多。如田薇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冷”形象对角色定位的启发——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视角》一文中高度肯定了这种观点,她认为“任何一种感官,尤其是视觉,被加热到支配地位时,都会排斥舒适的感觉。电视是一个适合展示过程的媒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支持的过程中若一味地刺激和加热表演,展现自己清晰的人物观形象,那电视的表演功能就会减弱”。[2]
可以看出,在业界认为主持人应该适时展示“冷”形象的观点非常普遍,很多学者认为降低主持人的存在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才能让观众的收看过程更加舒适,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节目体现出“去主持人化”的重要原因。
高校电视台是否需要职业主持人
尽管高校电视台的主持人呈现出了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高校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特殊性,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电视台使用职业主持人仍然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
高校电视台为有主持天赋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相应的也应该配备指导老师,不能由学生自由发展。无论是发声技巧,语言语态,现场报道,采访沟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职业主持人可以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更有利学生进步。
(二)能够承担学校重大宣传任务
很多人认为高校电视台的主持人就像是一个高级的AI主播,对着提词器清晰地念完口播稿就是他们的所有工作,在很多高校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对职业主持人的需求不够,而是我们错误地把主播等同于主持人去理解,对于一个职业主持人来说,口播只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卓越的采访能力,现场报道能力,专题片配音能力,各类节目的主持能力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目前各个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愈发重视,各个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专题片任务,其中涉及的大量的策划、采访、配音及主持工作,聘请的主持人虽然在技能上可以胜任,但是由于对学校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使用本校的主持人,则能大大提高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学校在公共媒体出声显影
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外宣工作,尤其是希望能够在央媒崭露头角。国家重大宣传任务和突发事件,对学校而言是非常好的宣传机会。比如2008年抗震救灾中,很多部队院校都组建了救援医疗队深入灾区,与时间赛跑,书写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同年的北京奥运会,有无数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彰显了年轻一代为国家奉献的热情。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很多高校也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特色,有的深入一线,有的后方支援,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是外媒迫切需要的,如果交由学生或者非专业人士进行采编,很可能会出现完不成任务,或者完成质量很差的局面。何况新冠爆发期间正值寒假,学生力量非常有限,此类报道又需要大量的采访和现场报道,只有职业的主持人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为学校的外宣新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有利于电视台品牌形象的塑造
很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能记住主持人的名字,却记不住节目的名字,因为喜欢一个主持人,从而变得也对节目产生兴趣,这些都源自于对主持人的喜爱和认可。节目主持人可以看作是一档栏目的形象代言,对于高校而言,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台的形象。好的形象代言对于推广电视台的品牌,扩大电视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加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高校电视台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
(一)既是主播,也是记者
高校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相比,人员和设备条件都比较有限,对节目的“精”的要求稍弱于省市级电视台。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节目的生产流程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要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一专多能。对于主播而言,不能只坐主播台,高校的新闻节目一般一周录制一期,播报工作占比非常小。在其他时间,主持人应当注重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要经常深入一线进行采访,保持业务能力训练不断档,这样专业水平才能稳步提升。
(二)既是主播,也是主持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主持人的话语权带来了巨大冲击,“主持人单独传递信息的模式弊端日益突显,已无法满足当前受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所以对电视主持人来说,由信息传递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是媒介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3]
高校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永远面对的是年轻的电视受众,高校的大环境充满着新思想和新观念,用一成不变的主持风格早晚会让观众审美疲劳,也不适合越来越年轻的观众们的收视需求,所以高校电视台主持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改变自己陈旧的主持习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要将主持工作和全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三)既是主播,也是教师
高校的宗旨是教書育人,高校电视台的主持人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老师。高校电视台是学生在校园的另一个课堂,从某种程度上说,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关爱,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不亚于高校的辅导员,同时还多了一份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任务。高校电视台主持人务必要认清自己身上的教师属性,用教师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在培养学生方面,不能以干代学,要手把手地为学生传授主持方面的知识,在注重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教”的能力,要多向名师学习,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管理学生的技巧,都有巨大的学习空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让他们能够早日适应角色转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成为高校电视台的一股强大的宣传力量。
(四)既是主播,也是“网红”
苏凡博在《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概念的提出与考辨》中认为“媒介环境变革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其传播实践、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受众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实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节目中的主持传播,而是越来越多元。”[4]在网络主播风生水起的时代,各种网络直播遍地开花。新冠疫情期间,各大高校的老师纷纷把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很多年龄较大的老师戏称自己硬生生地被疫情逼成了一名“网红”。高校电视台主持人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把演播厅从线下搬到线上,积极探索线上播报的技巧和规律,及时关注广大受众的收视心理和需求,保持主持工作的新意和质量。
结 语
综上所述,尽管高校电视台的主持人目前存在一定的弱化、边缘化趋势。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高校对于职业主持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对于职业主持人的认知程度不够,职业主持人在学校宣传工作上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有着极大的挖掘空间,相信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高校主持人自身的努力和证明,职业主持人会越来越多的重新活跃在高校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薇.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冷”形象对角色定位的启发——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视角[J].西部广播电视,2017(22).
[3]任良赟.全媒体时代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科技传播,2019(03).
[4]苏凡博.新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概念的提出与考辨[J].广州大学学报,2016(08).
作者简介
李 静 空军军医大学数学教研保障中心新闻文化室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