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美山水 人文渭南

2020-12-23陈小玮

新西部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渭南黄河旅游

陈小玮

作为陕西东大门,渭南从东周设立下邽县算起,拥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让人不得不惊叹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渭南,可登华山之巅俯视中原,在少华山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在黄河湿地领略自然之壮阔,在西岳庙体察古建筑凝固旋律的美妙……

渭南还是砥砺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色大地:渭华起义、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刻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奋斗足迹,其使命担当赓续相传。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为推动文旅发展,渭南市举办了黄河故事忆渭南、诗词歌赋诵渭南、传承非遗习渭南、夜夜精彩享渭南等九大系列活动,让游人、民众尽情感受东府黄河文化,体验别样的山水渭南之趣。

华夏之根

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与历史记忆。

渭南博物馆位于渭南市乐天大街中段,虽然运营不足五年,但却馆藏丰富,是一个了解渭南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博物馆占地90亩,外观现代。《与华相宜——渭南故事》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物华天宝——渭南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远古寻根——史前时期的渭南”“先秦记忆——夏商周时期的渭南”“京畿重地——秦汉时期的渭南”“龙兴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渭南”“国脉所在——隋唐时期的渭南”“俗风和雅——宋元明清时期的渭南”“烽火秦东——近现代的渭南”八个单元构成。

渭南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而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东府、秦东、弘农、下邽为其别称。

中国人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夏”与“中华”的“华”字,皆因华山而得名。

从考古发掘看,“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便是以华山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已查明的1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密布于黄渭洛三河中下游汇流处,渭南境内有各类古文化遗址580余处,为我国其他地域的同期文化遗址所不及。

早在距今二十万年前,以“大茘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韩城禹门口洞穴遗址(距今8-5万年前)、大茘沙苑文化遗存(距今2-1万年前)、华县老官台文化遗存(距今7800-7100年前)、华县泉护村等仰韶文化遗存(距今7000-5000年前)、华阴横阵等龙山文化遗存(距今4900-4000年前)的发现,展现了史前时期渭南先民的生存方式,及其创造出的文明。

“在传说中,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以为姬,炎帝为姜。”“大体言之,炎帝氏族以姜水、渭水为发祥地。”“黄帝氏族以姬水为发祥地,黄帝在北洛水流域。”“从殷周以前传说,及文献上简略的姬姓分布记载,可以推测大概:黃帝氏族在陕北的黄陵,在北洛水下游的芮(今陕西大荔),再向南有渭水下游的骊戎(今陕西临潼)等。”

上述文字来自于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

渭南域内出土的大量与炎黄帝同时期的文物遗址证明:地处渭洛河下游,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黄、渭、洛三河汇流处的渭南大地,实际上就是黄帝和炎帝最早繁衍活动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

地处关中平原的东部渭南,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京畿之地,交通发达,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下辖二区二市七县,每个地方都有着一段悠久历史。

临渭区:因临近渭水而得名。追根溯源,临渭区最早应是春秋时期,秦武公十年(前688年),在渭河以北设立的下邽县。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在渭河以南设置渭南县,此后历经数次分合兴废。元代,下邽并入渭南,渭河南北统一于渭南县。其后虽隶属变换频繁,但疆域未变。1984年1月,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1995年5月,原渭南地区改设渭南市(地级)时,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沿用至今。

华州区:西周时,为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1913年,设立华县。2015年10月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

韩城市: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八年(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926年),复名韩城县。l984年,改为韩城市(县级市)。

华阴市:因居于华山北面,故称为华阴。春秋晋置阴晋邑,秦惠文王六年魏纳阴晋于秦。秦置于宁秦县,取“宁靖秦疆”之意。汉高祖八年以地处华山之北更名华阴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

潼关县: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潼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立潼关县。乾隆十二年(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大荔县: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设为澄城县。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二十三年(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县,元朝中统五年(1264年),复设富平县。

山水壮美

黄河进入陕西境内,一路南下,在渭南市流经了100余公里。黄河留给渭南的实惠,除了农田灌溉更有旅游。

韩城人利用黄河水打造城市水面和旅游水景;黄河馈赠给合阳的有处女泉以及洽川风景区;潼关黄河湾,黄河99道湾之一,位于闻名遐迩的古军事名关——潼关古城边,兼容了西来东去渭、洛河水,三河交汇后在此急折东流; 大荔县黄河岸边的万亩荷塘、万亩鱼塘,既是富民一方的产业,也是观光旅游的风景名胜。

沿黄公路开通后,韩城、合阳和大荔很快成为渭南旅游的“三驾马车”。大荔县借力黄河万亩渔业主打乡村旅游,合阳主打黄河湿地风景,韩城突出黄河人文生态旅游,使三地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处。

大荔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10万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万亩朝邑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沙漠公园沙苑景区及千亩同州湖水景公园等。

2013年,大荔县积极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作为国家试点项目,将一个盐碱地,无法耕种、到处是垃圾污水的地方,建成为万亩湿地公园——朝邑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集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于一体,具有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沼泽、内陆盐沼、盐田、库塘湿地等多类型湿地资源。湿地公园域内野生动植物多达159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芦苇、碱蓬、柽柳等盐碱地植物成为飞鸟的栖息地,有黑色野鸭,还有大天鹅、灰鹤、红脚隼、苍鹭等种类,既是候鸟重要的迁徙“驿站”,也是爱鸟人的“天然观鸟园”。

同一年,大荔政府着手将洛河流经大荔城区的一段荒无人烟的河道,改造成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成为旅游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从动工到蓄水,再到开园迎客,仅仅十一个月,1000亩湖面的同州湖景区横空出世。

2015年12月,同州湖顺利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大荔首家高A级景区,在大荔县旅游发展史上描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笔。

大荔黄河湿地景区地处范家镇,依托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面积(含水域)30平方公里,湿地总面积65万亩。湿地景区的亮点之一是建有长达10公里的水上自行车赛道。

今年8月,范家镇“黄河水产馆”建成开馆,该馆是以养殖、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馆。馆内有大闸蟹、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罗非鱼、中华鳖等水产品养殖,同时还展示了黄河滩水产养殖的18个品种和莲藕等特色产业。

范家镇发挥优势,着力打造集渔业养殖、水面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现代渔业,形成了鱼莲混养、渔光互补、渔业休闲等,产品走俏市场。范家镇在黄河边打造出2万多亩集渔业养殖、水面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区。游客坐船除了观景之外,还能亲睹渔民围网、拉网、收网、装鱼整个捕鱼场景。

一幢幢五颜六色的房子坐落在一起、色彩繽纷的涂鸦画壁,乍一看,以为走进了色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这便是大荔的童话渔村——福佑村,另一个别称即多彩渔村。

多彩渔村位于福佑古寨脚下,该村主导产业为渔业养殖、莲藕种植和乡村旅游。2016年,投资1200万元,重点打造了3D墙体彩绘、福文化研究院、民俗博物馆、福原码头等10余个各具特色的景点。

多彩渔村规划为七色功能区,红色为“福”文化区,橙色为时尚动漫区,黄色为黄河风情文化区,绿色为自然亲子区,青色为民俗生活区,蓝色为科技前沿区,紫色为爱情主题区。由彩色妆扮的多彩渔村充分响应了人与水,人与自然色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

多彩渔村已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城市许多游客关注的旅游热点。在这里可以进行湿地探幽、黄河漂流、民俗欣赏、渔家乐、休闲垂钓、湿地温泉、徒手捕鱼、药王庙祈福、抽水站观光、自助烧烤、黄河踩泥等娱乐观光项目。

2016年11月,大荔县被列入陕西省旅游示范县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2017年初,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殊荣。2020年,大荔跻身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着力于“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小公园、把全县建成大景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4家田园综合体、7条美丽公路、100多家美丽乡村生态优美、一步一景,成为承载乡愁的最佳目的地。2019年,大荔接待游客1545.1万人次,旅游收入75.51亿元。

大荔县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7家,陕西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家、乡村旅游示范村4家,被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家,国家、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大荔模式”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八大模式之一”在陕西全省推广。

渭南境内有45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最为著名的是华山,与之相媲美的还有华州区的少华山、白水县的小华山、富平的北华山、合阳境内的汉武帝兴宫拜佛的梁山(即武帝山)、临渭区境内汉刘秀击鼓战王莽的石鼓山、大荔县的铁镰山。

少华山,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名山,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在古代地理书《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中均有记载。少华山是陕西省4A级景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由少华峰、潜龙寺、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组成。

人文荟萃

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了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成就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圣司马迁生于渭南并长眠于渭南韩城,写出了千古不朽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从渭南这片沃土上曾走出了隋文帝杨坚等6位皇帝;宋代名相寇准等80多位宰相;古代名将王翦父子、郭子仪,以及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等300多位将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近现代水利大师李仪祉、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潼关有一座杨震廉政博物馆,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

杨震(?-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潼关县水峪口村)人。东汉太尉,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杨震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高祖杨敞是汉昭帝的丞相,封安平侯。他的妻子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杨震年少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儒学,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从事教育三十载,在华阴、潼关一带设馆授徒,有弟子三千。五十岁时应大将军邓骘征辟,出仕州郡,历任荆州刺史、东莱、涿州太守等。后入朝为官,官至太尉。

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杨震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闻听他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恩情特备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靜无人之机,将黄金送来。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道:“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杨震“却金”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杨震廉政博物馆除了展示他的生平事迹,以及后人对杨震的缅怀之情,在清风廊还展出了从西周到清代共72位清官的人物事迹及名言警句。整个展区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杨震清廉人生及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遂的廉政文化。该博物馆目前是全国惟一规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文化内容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渭南一直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京畿之地,其古建筑在陕西省占据突出位置。目前遗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建239处之多,包括佛教、道教和祭祀古圣先贤的寺庙、祠、楼、塔以及文庙、书院、考院、仓城、传统民居、桥梁等,其建筑技术高超,造型风格与绘画、雕刻装饰艺术特色鲜明,堪称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

韩城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省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韩城的单体元代建筑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党家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居瑰宝”;蒲城清代考院,距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试场所;渭南分布着众多的文庙群落,其数量、规制、建筑技术及艺术之精美,在全国范围都有突出地位,韩城文庙最具代表性,是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

西岳庙是陕西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五岳庙中面积最大的庙宇。

西岳庙位于华阴市区东约1.5公里的岳镇东端。汉代,汉武帝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后迁到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现址。1988年,西岳庙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南发现有帝王陵墓13座,其中,唐代帝王陵墓9座,唐帝王陵及其陪葬墓出土的唐代文物,数量大、等级高,展示了盛唐雄风。

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的丰山。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海拔761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为太上皇。

开元四年,李旦崩,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费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以空前规格为睿宗营建了皇陵,以感激父亲让位之情。

桥陵建制与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凿石造墓,绕山筑城,陵区仿照京师长安建造,陵寝坐北面南,玄宫位于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

桥陵现有石刻53件,皆为盛唐石刻的代表,其中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朱雀门外神道两旁。桥陵石刻最能体现盛唐之气势,外在形式高大宏伟,内在气度也充实大气,故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称。

红色秦东

渭南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革命传统。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以“红色竞辉·献礼祖国”为主题的第九届陕西金秋旅游节启动仪式上,向社会推荐了“陕西100处红色旅游地”,其中,渭南占14处。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和影响不断扩大。1921年夏,魏野畴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西,先后在华县、榆林等地中学任教。在教学中,他运用唯物史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并帮助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王尚德,1922年8月回乡创办赤水农业职校。1924年6月,建立陕西第一个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

1925年10月,在王尚德指导下,陕西最早的农民协会渭南东张村农民协会成立。同年12月,王尚德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赤水特别支部书记。他是陕西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是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的创始人,也是“渭华起义”组织者之一。

1928年的渭华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具影响的起义之一,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这样评价:“渭华起义是我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在我国北方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并题词“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渭华地区组织武装暴动。1928年5月,在刘志丹等同志的领导指挥下,以华县高塘、渭南崇凝塔为中心的渭华地区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和革命军队相配合的渭华起义。起义持续了五十多天,建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和区乡两级苏维埃政权48个,创建了约200平方公里、数十万人民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

尽管起义失败,但渭华起义中的一批领导人和革命骨干刘志丹、谢子长、王泰吉、许天洁等同志,深刻总结起义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他们和习仲勋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并肩战斗,把革命的火种引向了渭北、陕甘边和陕北,创建了陕北红军,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八路军全面抗日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渭华起义纪念馆全面展示了这段历史。纪念馆是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馆址位于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原高塘小学内。馆藏展品1400余件,有陈列展室7个,起义领导旧居4处。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位于展馆中心的院子道路上用青砖铺出的十五个大字“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是渭华起义纪念館的“镇馆之宝”。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地传承好”的总要求,高塘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高塘“旅游名镇”设想。

高塘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百年古镇,镇西是川流不息的高塘河,镇东即渭华起义纪念馆,镇南有绵延数十公里的秦岭,有4条峪道,到处呈现迤逦秀美的自然风光,中部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高塘镇以渭华起义纪念馆红色旅游为依托,形成赤水湾生态文化游、西部水乡休闲游、南山峪道探险游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产业大镇、旅游特色镇”。

2018年5月,高塘镇竹溪里景区正式投入运营,景区除了有荷花“博览园”,还有特色文化馆、各类演艺、风味美食等配套项目,当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2019年,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公布了全市首批优质旅游示范单位,华州区高塘镇位居其中,标志着高塘镇打造“旅游名镇”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高塘发展的一张品牌,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天天战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陵园位于富平县城西北陶艺村果林园附近,陵园内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火球等,习老的石刻坐像位于陵园中央,陵园庄严肃穆、简朴大方。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习仲勋同志生平事迹展馆,追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革命历程。

渭南市还拥有更多红色文化资源,华阴胡景翼将军陵园、智取华山纪念碑,潼关保卫战遗址,临渭区王尚德烈士陵园,蒲城县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大荔县荔北战役烈士陵园,富平县康庄革命烈士陵园,澄城县壶梯山战役遗址,白水一野指挥部旧址,韩城八路军东渡黄河遗址,等等,都是开展红色教育、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场所。

文旅相融

今年6月28日,渭南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将推进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七个一工程”。该工程是渭南加快建设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坐拥历史厚赠的渭南坚持打好“文化牌”,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将文化和旅游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合点,致力于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打造国际华山、旅游城市、帝陵文化、红色爱国教育等文旅融合旅游品牌,做好黄河文化旅游大文章,推动渭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渭南接待国内外游客8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18%。

为了做好文旅融合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大力推进渭南“黄河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做足黄河华夏京畿道文化、东府民俗风情和黄河湿地旅游大文章。 据了解,渭南将深度整合黄河渭南段文化和旅游资源,确立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满足新时代市场需求的发展思路,出台相关激励鼓励政策,实现渭南沿黄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国呈现“陕西黄河,独秀渭南”的生态特色,亮出“登西岳华山,观最美黄河”的渭南文化旅游名片。同时,以沿黄观光公路为纽带,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渭南段黄河文化精髓,铸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魂”。

猜你喜欢

渭南黄河旅游
陕西省药监局渭南分局挂牌成立
黄河
旅游
春节假日渭南旅游实现“开门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成全你,成全我自己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