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

2020-12-23李晓君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风格

【摘要】本文随机选取相应数量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当代中国学生学习文化和学习风格的改变。

【关键词】当代中国学生;学习文化;学习风格

【作者简介】李晓君(1992.05-),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编号:2017CQ21) 。

一、引言

当代中国拥有较大的英语学习群体,许多专家对当代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关联性研究非常感兴趣。如果能对中国学生学习风格有深入的了解,那么在英语教学中颇具指导意义。Liu(1998)曾指出,中国对权威无条件服从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专家也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也表现出被动和服从性。但是在Littlewood(2000)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关于亚洲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先前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亚洲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表现出积极和独立的态度,他们喜欢自己探索知识,自己寻找答案。在Littlewood(2000)的研究中,其调查对象是高中生和中专生,那么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是否具有相类似的学习特点呢?Littlewood(2000)的研究已经过去了20年,現如今,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有新的改变呢?本文笔者将随机选取相应数量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二、中国学习文化和学习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中。那么中式学习文化是什么?它是一整套的反应中国社会教学和学习的特点,包括:期望、态度、信仰、价值观、感知、偏好、经历和行为(Shi,2006)。Shi(2006)提到的这些特点是如何相关联的?Kolb(1984)和Yamazaki(2005)给出了答案。Kolb(1984)提到,一个人要求运用四种关键的学习能力,它们分别是:具体经验 (concrete experience,CE)、 抽象概念化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 反思性观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RO)和 主动尝试(active experimentation,AE);而Yamazaki(2005)将这四种学习能力和六种文化类型构建起一个关联性模型,中式的学习风格更倾向于分散风格,其包含了具体经验(CE)和反思性观察(RO)。拥有具体经验学习能力的人,会用自己的感受和敏感性来判断人的价值,同时,重视人际关系和擅长用开放的心态与人相处;那些拥有反思性观察能力(RO)的人则依赖于看和听来获取信息。该模型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1.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中国学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较为敏感;2.羞耻感和负罪感文化(Shame culture and guilt culture):中国学生这两种情感很容易来自外界的批判和内在的反省;3.不确定性规避文化(The culture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中国学生对新的环境容易感到紧张。他们通过获取大量的信息或知识来解决问题,以避免失败或犯错;4.O型体制文化(The culture of O-type organization):中国学生更喜欢做与人际关系和社会相关话题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工,但是他们会确定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范围;5.互依自我文化(The culture of interdependent-self):中国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其他小组成员的感受作出思考和判断。他们对所在的学习小组有很强的归属感,并且他们会尽力去保持小组的和谐氛围;6.场依存性文化(The culture of field-dependent):中国学生会用开放的心态与人沟通。他们喜欢立即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服从主导因素。

三、调查设计

本文采用William Littlewood(2000)研究调查中的调查问卷,对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一道题给受访者提供五个维度的选择(5非常赞同至1非常不赞同,强度依次递减)。40名受访者分为两组,第一组由20名大学生组成,第二组由20名小学生组成。受访者数据的分析采用平均数和众数。本次研究将问卷的题目分为A、B、C三类进行分析:A类(表2)场依存性文化;B类(表3)O型体制文化和互依自我文化;C类(表4)高语境文化、羞耻感和负罪感文化、不确定性规避文化。

四、结果和分析

在第三题中,相比“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任务”,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并不觉得“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觉得很放松”。大学生受访者大多选择了“1非常不赞同”,小学生大多选择了“3”持中立态度。在Kolb的模型中,中国学生拥有场依存性文化,这意味着当中国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感觉到有压力,这是因为他们想要避免在同班同学面前犯错。这说明年龄越大的学生越在乎自己的面子。

在第七题的数据中,更好地证明了从第三题中得出的结论。两组的平均数显示,受访者对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持中立态度。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赞同一方,而小学生的反应则大不相同——选择“非常赞同5”和“不赞同2”的都有。从第十二题的数据中看到,中国学生对教师在知识评估的作用持中立态度。从第十三题的数据显示,所有的受访者都不赞同“知识应该是由老师传授给我,而不是由我自己探索、发现”这一观点。但是,对比两组受访者数据,大学生受访者的平均数1.9,而小学生的平均数是2.3。我们不能否定,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更依赖于教师。Littlewood(2000)说过,在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中,教师占了主要的位置,是所有知识的源泉。如今,中国教师在传播知识方面的地位慢慢下降,这意味着中国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索知识,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

第四题和第五题的数据显示,有明确目标和团队的归属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第四题,两组受访者的平均数相差较多,这表明清晰的目标能鼓励大学生表现得更好。从第五题数据显示,所有的受访者都比较喜欢友好的、和谐的氛围,这表明中国的学生在班级中比较关注人际关系。这与 Kolb的研究是一致的——中国学生拥有O型体制文化和互依自我文化。

两组受访者对问卷中的第八题和第九题有不同的反应。与大学生受访者相比,小学生更容易“在课堂上,我不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提出自己的疑问”。且更容易“害怕回答错误”。 从第十题的分析数据看到,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都“非常渴望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 相反,这些数据并不能表明Kolb在研究中提到的中国学生拥有高语境文化、羞耻感和负罪感文化,以及不确定性规避文化。

五、结语

当代中国学生学习风格真的发生了改变,尤其是 Kolb 证明的涉及羞耻感和负罪感文化以及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学习风格。中国学生并不喜欢完全依赖于教师来学习知识,他们更喜欢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指导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风格的改变和大学生略有不同。在研究学习风格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关注文化的区别,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的区别。由于本研究随机选取的受访者较少,想要对中国学生学习风格形成全面地了解,仍需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J].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4.

[2]Littlewood, W. Do Asian students really want to listen and obey?[J]. ELT journal, 2000,54(1):31-36.

[3]Liu, D. Ethnocentrism in TESO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neglected needs of international TESOL students[J]. ELT journal, 1998,52(1):3-10.

猜你喜欢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对大学计算机课程MOOC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