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服饰设色研究
2020-12-23孙欣如
孙欣如
摘 要: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长卷的杰出代表作品,是其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画家顾闳中描绘记录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场景,全卷设色艳丽,但不失雅致,极具节奏感。文章重点研究了《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服饰设色,从设色的技法、布局,再到服饰的色彩特点以及主从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研究了色彩的对比、节奏、装饰性、寓意等艺术价值。
关键词:《韩熙载夜宴图》;人物服饰;设色研究
色彩在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绘画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绘画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通过色彩来传达感情,增强情绪感染力以及达到协调画面的效果。
一、人物服饰设色技法及布局
(一)设色技法
《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作为分区,将画面分为五段——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概括《韩熙载夜宴图》的着色方法,则是以细线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依据不同对象进行敷彩。首先,在人物服饰的设色上,画面第三段的休息部分用颜色进行多次晕染,给人虽轻薄又不失润泽的感觉。这样一来,家妓的服饰亦呈现匀净、薄而厚的特点,画面中服饰的设色大都如此。其次,人物服饰设色是在画面底色成熟的基础上完成的,画面的底色使用了调和色,根据需要而调整颜色的倾向,或偏冷,或偏暖,使染色更丰富、厚实。最后,对染色较淡的轮廓线,应采取相应方法使线条与设色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韩熙载夜宴图》运用发展了晕染法和罩染法,在重彩颜料方面,也有深入细致的把握。
(二)设色布局
中国古代绘画称为丹青,丹青即色彩。中国绘画先有彩,后有墨,黄宾虹说:“古先画用五彩,号为丹青。虞廷作绘,以五彩章施于五色,是为丹青之始。”丹是指朱砂色,青为石青、石绿,丹、青两色对比强烈。正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红马绿鞍配”,“红花要靠绿叶扶”,色彩的冷暖对比力度强,更容易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由此可见色彩无论是在绘画还是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色彩的对比、重复、冷暖、轻重等变化,《韩熙载夜宴图》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织,在画面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节奏感。全卷色调较暖,以红、黑为主,间以青、黄、绿辅之,色调氛围舒心悦目,色与色交相呼应,红与绿形成对比,用色寥寥,却极具节奏感。尤其是服饰色彩对比的运用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鲜艳和素雅的颜色形成对比,明亮而不失典雅,夺目而不失温和,沉着而不失灵动。这些在画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如:在《韩熙载夜宴图》第三段的休息部分,韩熙载在深色的围子床上洗手休息,周围的几个乐伎均身着粉、青色服饰;第四段的清吹,身着白衣的韩熙载坐在黑色椅子上欣赏五位身穿红绿相间衣服的乐女吹箫,他坦胸露腹,手中执扇。作者将红色与青绿色相匹配,绿中带红,红中有绿,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还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在红与绿的对比中,乐女的黑发、伴乐者的服饰与黑色的床椅又起着和谐画面整体色彩的作用,使整幅画明亮且稳重。
特别是舞女在韩熙载的击鼓声中翩翩起舞的第二段,画家也进行了巧妙的设色布局。状元郎的红色长袍和其身后的红色乐鼓,色泽饱满,在整幅画面中鲜艳夺目。為了衬托红色的长袍以及稳住画面中红色的乐鼓,画家巧妙地将面积、形状、大小不一的黑色块置于红色之中。比如状元郎黑色的腰带、坐着的黑椅子,韩熙载手中黑色的鼓槌以及乐鼓的黑色边缘。在画面中,每一个人物的衣服颜色的安排也十分讲究。从右至左看,穿着黄色衣服的韩熙载站在两名穿着黑色长袍的门生中间,这里就形成了颜色的冷暖对比。和尚德明身着黄色衣服置身于两名身穿黑色长袍门生与伴乐者之间,又形成了对比。和尚德明与舞者王屋山中间夹着的伴乐者,身穿黑色长袍,黑色夹在黄色和青色的中间,不仅衬托了画面的鲜明色调,还使画面稳定。这一段层层的色彩对比,使得画面生动丰富。
虽然作品是描绘韩熙载夜宴宾客的生活,但画面的热闹之下却隐藏着一丝沉重,出现这种画面效果的主要原因除了画家对人物的传神刻画以外,还有画面中黑色以及重色的巧妙运用。如在画面第一段与第三段,男性的青黑色长袍、幞头以及重色床椅等。画面使用的重色不是纯正的黑色,是偏青的黑或偏红的黑,这样的设色布局对人物的衬托、画面的稳定以及夜晚主题的烘托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这种微妙的处理也体现了绘画者的主观表达,使画面颜色简单统一又变化丰富。
其实绘画与音乐是相互联系的,都需要有节奏。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在明丽的色彩当中穿插着衣服、幞头、围子床以及头发等大小不一的重色块,形成了一段无形的乐章,虽然跳跃但又和谐。
二、人物服饰的艺术表现
(一)人物服饰的色彩特点
服饰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在不同的年代、地区、民族,也有不同的特色,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男性大多头戴幞头,幞头略微下弯,顶部较高,略圆而前倾;穿着盘领长袍,颜色主要以青绿色等深色为主。
五代十国处于唐与宋之间,女性服饰正处于由唐的华丽繁复到宋的“窄、瘦”等的更替转折时期,是十分有特点的,虽有唐的遗风,仔细看又有所不同。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女性的服饰在画面中大致可分为三类,颜色大多为蓝色、绿色、红色等间色。一类是第二段抬手鼓掌的侍女,她上身穿紧身窄袖衣服,腰间系着各种颜色绦带。第二类为第四段韩熙载身旁的执扇侍女,该侍女穿开衩圆领窄袖长衫,腰部系着镶着玉石的革带,革带系着白色的肚兜,其他部分自然下垂,此类服饰与王屋山的装扮相似。第三类与第二类基本相同。在画面第四段中,清吹的乐女也穿开衩的圆领长衫,只是不围腰,在腹中部系着绦带,肩披长帛,衣裙上的装饰图案细小,色彩淡雅。以上服饰的特点在唐代《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画作中均能找到影子。
(二)人物服饰色彩的主从关系
在服饰中,色彩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反映人物的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在以前的社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会有尊卑的观念。代表唐代官吏身份地位的服饰颜色各有不同,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绯红,六、七品为绿色,八、九品为青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色彩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黄色是高贵、权利的象征,在以前,只有皇帝、太子、皇后等寥寥数人可以穿黄色的衣服,其他人,甚至是皇室成员,也大多只能通过佩戴黄色饰物来彰显自己的身份。而位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大都使用黑、白、灰等颜色。人们认为红色是吉祥、好运的象征,所以在古代,人们经常会使用红色,无论是嫁娶,还是其他好事,基本都会用到红色。直至今天,这一习俗还一直被沿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服饰中的色彩都可以表现人的性情、爱好甚至表达情感。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女性人物的服饰多处采用了红色、石青、石绿等间色,而主人公韩熙载的服饰则运用黑、黄、白三个正色,画面对比强烈,生动传神。这说明在构图的同时,画家已经考虑好之后以何种颜色为主色,何种颜色为从色,即“胸有成竹”地做到了主从分别。
尽管画面中反复出现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物,但在画家的笔下,每个人物的刻画不尽相同,人物服饰设色也更为讲究,通过色彩的布置达到区分主从关系的效果。比如在第四段韩熙载独自赏乐的场景中,以浅淡的色彩为主,辅以鲜艳的色彩。乐女们穿着色彩极其鲜艳的花衣花裙,韩熙载却身着白色上衣,坐在黑色的椅子上,坦胸露腹,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侧面也透露出两者社会地位与身份的不同。第二段的韩熙载击鼓助兴、王屋山跳舞与第五段的送别,韩熙载头戴黑色高帽,身着黄色长袍,内衬为白色,束以白色腰带,周围的侍女均着红色、石青或石绿的服饰作为衬托,以此来表现主人公与宾客、侍从的关系,彰显韩熙载的地位。全卷对主人公韩熙载的设色颇为用心,使用了黑、黄、白三色,这三种颜色均为正色,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另外,在构图方面,为了突出韩熙载的主人公地位,画家故意使韩熙载的形体略大于其他宾客,宾客又比其他的侍女略大,既突出中心人物,又分清主从,可谓是用心良苦。
三、结语
色彩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内涵,是从视觉王国到精神王国的桥梁,也是国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探讨研究《韩熙载夜宴图》,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设色的技法、布局、寓意等对于绘画的重要性。在绘画语言中,巧妙的设色布局可以向读者传达不同的情感。《韩熙载夜宴图》无论是从造型和构图的角度,还是在人物服饰色彩的运用方面,都体现着主人与宾客之间的主从关系,以艳衬素,别具匠心。画家顾闳中在画卷中巧妙运用色彩讲述了历史故事,细致地描绘了内心愁绪万千的韩熙载以及宾客纵情声色、奢侈靡费的夜宴生活。這幅画无论是人物服饰的设色运用、技巧,还是构图安排都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松.韩熙载夜宴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朋川.《韩熙载夜宴图》图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彭飞.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小考[J].新美术,2013(7).
[6]孙婷.走进历史画卷,探究艺术价值:《韩熙载夜宴图》评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
[7]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