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心率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的相关分析
2020-12-23赵丹青于凯高素颖冀瑞俊张一达刘东亮李恩静徐丽华刘泽森
赵丹青 于凯 高素颖 冀瑞俊 张一达刘东亮李恩静 徐丽华 刘泽森
1.任丘康济新图医院,河北 任丘 062550;2.文安康济医院,河北 廊坊 0658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101100;4.北京潞河医院,北京 1011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导致脑组织血氧不足,且缺氧状态会引发氧化应激损伤,破坏脑血管功能,引起脑神经损伤[1]。ACI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现有研究表明,静息心率是出现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2]。然而,现有关静息心率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本研究对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的3996例ACI患者进行静息心率、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期了解静息心率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预防提供更多的依据及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住院的ACI患者3996 例。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 18 岁;(2)距卒中发病7天以内;(3)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卒中诊治指南2014》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4)患者或家属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检查。排除标准:(1)有严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失语及听力损害等不能配合检查者;(2)出血性脑血管病;(3)既往有精神及心理疾病史;(4)合并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甲亢或血液系统疾病;(5)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患者入院12h内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记录患者心电图,连续描记20个心动周期,用平均R-R计算静息心率,依心率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为心率<60次/分(442例,平均年龄67岁,男性占71.9%)、60~69次/分(1110例,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65.4%)、70~79次/分(1182例,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61.1%)、80~89次/分(742例,平均年龄64.5岁,男性占 56.5%)、90~99次/分(326例,平均年龄 64岁,男性占58.6%)、≥100次/分(194例,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54.1%)。
1.2.2 NIHSS评分的分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4]评分标准,患者入院时进行评分,分为轻型组(0~6分),中型组(7~14分),重型组(15~42分)。
1.2.3 TOAST病因分型。依据TOAST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脑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其他原因型(otherdetermined etiologles,OE)、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
1.3 观察指标 观察TOAST分型及NIHSS分组在不同心率分组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心率分组基线信息情况 纳入研究39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在60~69次/分1110例(27.78%)、70~79次/分1182例(34.81%),所占比例最高。年龄、性别及BMI在不同心率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及吸烟在不同心率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在不心率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2.2 不同心率水平间TOAST分型的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心率水平间TOAST分型的比较在LAA及CE组,不同心率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 组 60~69 次/分、70~79 次/分组、80~89 次/分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8.3%、30.1%及18.2%;CE组60~69 次/分、70~79 次/分及 80~89 次/分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2%、19.4%、21%。而在SAO、OE、UE分型中,各心率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同心率水平间NIHSS分组的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心率水平间NIHSS分组的比较在NIHSS评分轻度组中,不同心率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60~69 次/分组及 70~79 次/分组所占比例最高。在NIHSS评分重度组中,不同心率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3),60~69 次/分组及70~79次/分组所占比例最高。而在NIHSS评分中度组中各心率组间未发现差异。
表1 急性脑梗死不同心率分组各组基线信息[例(%)]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心率水平间TOAST分型的比较[例(%)]
3 讨论
静息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情况下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传统观念认为静息心率的增加只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伴随症状之一。但随着有关静息心率与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的增加,现认为静息心率水平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等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5]。人的静息心率主要受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支配调节,当交感神经激活,血液中释放儿茶酚胺增加,从而引起静息心率增快。现有关静息心率增快引起心脑血管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增快的心率可以加强动脉血流的波动性,并产生沿切应力方向的振荡,使血流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损伤血管内皮,此时血小板在内膜损伤处聚集,形成血栓,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系统的损伤[6-7]。Palatini等[8]发现心率增加与肥胖、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以及糖脂代谢异常等心脑血管危险因子密切相关。同时有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可发生下丘脑及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应激状态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同时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继而引起心率的改变[9-10]。
表3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心率水平与NIHSS分组的比较[例(%)]
ACI是由不同病因及病理机制导致的,目前TOAST分型侧重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分类,在临床广泛应用[11]。不同病因有不同危险因素,寻找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为脑梗死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12]。本研究显示,在LAA组中心率在60~69次/分与≥100次/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率在60~69次/分组较≥100次/分组发病率更高;CE组心率≥100次/分与<60次/分、60~69 次/分、70~79 次/分及 80~89 次/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率快≥100次/分较心率慢组发生心源性栓塞的概率更大。而在SAO、OE、UE分型中,各心率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对静息心率对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水平研究的文章很少。本研究将患者静息心率进行分层,发现在LAA及CE组,不同心率分组在组间具有差异,在 LAA 组 60~69 次/分及 70~79 次/分组、80~89次/分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8.3%、30.1%及18.2%。在CE 组 60~69 次/分、70~79 次/分及 80~89 次/分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2%、19.4%、21%。按NIHS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不同静息心率分组在轻度及重度组有差异,在此两组中60~69次/分组及70~79次/分组所占比例最高。但在中度一组中没有差异,但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未对心率实施动态监测,而且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众多,未作特殊限定,因此结论有一定局限性,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