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政策性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的思考

2020-12-23索王平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储备粮政策性储备

文/索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涉及社会稳定,也关系国家安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万物互联、连接共生的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身处“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环境中的国有储备企业,如何才能使政策性粮食更好地发挥社会发展“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结合陕西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在实施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吃得好“五大”措施上着力,为政策性粮食安全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推行“订单”收购,确保储得进

目前,政策性储备企业轮换入库的粮食大多依托当地粮食经纪人或贸易商,因此对储备粮的轮入具有较多制约因素。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去中心化将成为新的管理模式,市场粮价等信息将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依靠博弈价差来赚取利润的贸易商或在未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中国好粮油”等项目的实施而逐步培养起来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主体。因此,将来储备粮的轮换以“订单”采购轮入为主,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储备企业自然要建立起既符合储备标准要求,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库存结构。这样,既发挥了粮企主渠道作用,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又合理引导了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达到了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运用“智能”管理,确保管得好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和省级投入的提升政策性粮油规范化管理的智能化粮库建设已相继投入使用。智能粮库可以实现粮食企业各个经营管理及监管环节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实施科技兴粮兴储战略,推动仓储智能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储备业务深度融合,为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赋能。还可以全面建设各级粮食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粮食管理灵活性、精准性和经济性,同时注重网络连接和数据分享,提高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联动,充分运用大数据实现对储备粮的安全管理。

三、科学“因地”布局,确保用得上

地方储备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粮油应急保供来看,稳市保供任务主要通过成品粮来实现。健全高质量地方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要按照“就近保障”的原则进行布局,合理设置品种和形态,实施政府调控功能。如在适合存原粮的地方存原粮,这样好保管,保质期长,一旦实施应急保供任务,加工转化快,保供效果好。对不产原粮、转化能力差的区域,以市县为主,建立相应规模成品粮储备,方便保障区域市场。因此,只有对不同区域区别对待、合理布局,才能确保储备粮在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疫情等关键时刻,做到保障有力,发挥其根本作用。

四、改革“承储”机制,确保调得动

从陕西省来看,市县承储企业主要依赖政策性补贴来保障职工收入。尽管收入不高,但还能维持。如若实施指标调出,企业收入将失去基本来源,职工收入将无法得到保障。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储备企业规模小、缺乏流动资金、与市场脱节,出现了轮换亏损等问题,对储备安全造成了风险。通过对近两年出现问题承储单位的指标调整来看,指标调整难度大,同时出现数量短少、质量下降,以及管理弱化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调得动问题,一方面,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调整集并储备指标,实施省级储备粮垂直管理,进一步夯实储备主体责任,同时妥善安置职工,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地方储备安全保障立法,推进依法合规经营管理,用法律手段保障政策性储粮安全,使储备粮地位和作用更加坚实。

五、提升“储粮”质量,确保吃得健康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跃升。储备粮的库存结构应从以前的符合储备基本标准向提升储备标准转变,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通过开展优质粮食工程,引导农民扩大优质粮食生产,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收储企业应改变传统储备思维和轮换经营模式,主动加强与加工企业联系,细分消费市场,实施库存结构调整,储备适销对路的原粮。这样既能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其更多收入,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健康”的要求。

猜你喜欢

储备粮政策性储备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政策性担保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分析
政策性小微担保业务创新案例分析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江西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辽宁省地方储备粮存储模式及优化对策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关于地方储备粮轮换业务会计核算处理办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