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改善负性情绪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

2020-12-23郭雨怡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7期
关键词:负性太极拳情绪

郭雨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1 负性情绪概述

负性情绪也称消极情绪,是指由于机体受到外来环境刺激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出现紧张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焦虑、抑郁、沮丧等情绪;国内外研究显示压力、焦虑、抑郁和情绪紊乱等心理状态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密切相关[1-2],可能导致如糖尿病[3]、冠心病[4]、高血压[5]、肿瘤[6]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并加重病情。中医学明确提出七情学说,代表了其对人类七种基本情绪的认识。七情病因学说表明,当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了过激的情绪反应,超出了脏腑自身调节负荷的耐受力时,则可成为致病因素[7],导致疾病发生。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狂始生, 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墙渗,一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百合病”、“脏躁”等亦与情志致病相关。七情过激会影响气机运行,最终导致阴阳失衡。目前针对负性情绪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和放松训练等[8-9]。由于药物对人体的有效性、适用性等仍不明确[10-11],人们转而开始专注替代医学与身心运动干预的潜在效果[12-14]。起源于中华武术的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运动,已经显示出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果,并被广泛运用于一些医学和心理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预防和康复[15-16]。

2 太极拳改善负性情绪理论依据

2.1 太极拳中蕴含的形神兼养观

太极拳以古代哲学典论,中医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中医养生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是一种缓慢、轻柔的中华拳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健身及治疗效果。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强身健体武术,更是一种注重调节身心关系的运动。太极拳注重采用整体思维把握外在自然规律及内在身心调养,蕴含着 “形神兼养”的整体观念。在外表现为通过反复的伸展和舒张运动,活动了全身的筋、肉、皮、骨,在放松肌肉的同时,使大脑皮层不断调节全身的控制,促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并最终达到协调统一[17];在内表现为强调意、气、神的统一,在形体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心神的调养。在练习之前要求闭目而静立,以达到宁心安神之效,在心神聚敛的引导下,以腰为轴,腰部带动四肢进行缓慢柔和的运动,强调用意不用力[18],动作连贯柔缓,中正灵活。

2.2 太极拳改善负性情绪的可能机制

根基于中医形神兼养观的太极拳,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太极拳是一门讲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养的养生术,训练时要求意念集中、均匀呼吸、排除杂念,以消除七情内伤对脏腑经络气血的不良影响。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一方面,研究[19]显示,太极拳专家在右侧中央后回(PosCG)功能同质性显著增高,左侧前扣带回(ACC)、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功能同质性减弱,而ACC功能同质性减弱与PosCG功能同质性增高均可使注意网络行为测试得分提高,提示太极拳可通过优化局部功能组织对老年人群的认知、健康产生作用;另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并且太极拳减弱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额中回(MFG)之间静息态下的功能连接度[20]。此外,有研究[21]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组的丘脑和海马灰质体积(GMV)更大,而丘脑的GMV与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提示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对减缓灰质萎缩,提高情绪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研究可推测,太极拳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并对情绪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改善负性情绪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调节负性情绪相关联的大脑区域及脑网络有关。太极拳可通过调节相关脑区及脑网络达到改善负性情绪,治疗疾病的作用[22-23]。另一方面,定期的太极拳训练也可以有效调摄多个慢性疾病,包括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帕金森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等[24-25],疾病症状减轻的同时,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相应得到提升。

从祖国医学角度看,太极拳作为一种心身治疗的运动,具有注重身体调养和精神调摄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太极拳训练中要求意念集中,以意导动。意通常指思维、意念、意识。《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心静是用意的前提,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保持心静体松,形随意动。练习时要始终保持意念集中,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用意识不断的引导动作形式变化。若意念不集中,则气势散漫,神气涣散。“神”是 “形”的外在表现,练拳过程中调神以行气,不仅可以疏通经络、强健身体,而且能够起到炼气、养神的作用,从而改善负性情绪,益于身心健康[26]。另一方面,太极拳运动可通过调和气血、调节脏腑,以达到改善负性情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营卫生会》曰: “血者,神气也”。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为神气之所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机体生理状态正常的情况下,气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而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太极拳通过“尾闾中正,主宰于腰”等技法,使气血运行通畅,这里的腰也包含了腹部,而肾位于腰部,脾位于腹部,太极拳通过运用此种技法按摩了脾与肾。同时,太极拳训练注重调整呼吸和养气,强调在练习过程中要保持均匀深长的呼吸。太极拳通过腹式呼吸与特殊技法使膈肌上下移动,达到按摩内脏,调理气血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体质及四肢的灵活性,使人们的情绪轻松愉快,从而有效改善不良情绪。

3 太极拳改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

近年来,太极拳对负性情绪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为可用作慢性疾病的康复手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干预治疗心理疾病等。太极拳可用作慢性疾病的康复手段,如有研究发现[27-28]冠心病患者接受太极拳干预后焦虑、抑郁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表明太极拳运动适合冠心病患者作为康复干预手段,并能有效缓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也有研究发现[29]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太极拳干预后的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太极拳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散步[30];太极拳结合五行音乐[31]可降低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减轻癌症患者心理困扰。太极拳可用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有研究表明[32],太极拳干预后的帕金森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太极拳能有效改善PD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另有研究显示[33]持续10周的太极拳训练可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神经心理功能,表明太极拳可改善癌症患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太极拳可干预治疗心理疾病,近期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Meta分析表明[34]:太极拳显著提高了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的缓解率和反应率,并超过被动控制。以上研究提示太极拳在改善负性情绪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4 总结

太极拳作为一种注重“形神兼养”的身心运动,经国外研究证实几乎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35],可作为改善负性情绪的运动疗法。但目前太极拳改善负性情绪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太极拳的临床研究大多为某种慢性疾病所伴随的情绪症状的研究,且研究周期较短,研究类型多为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观察研究,研究人群多为中老年人群;其次,对于太极拳干预改善负性情绪的最佳锻炼方案(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强度等)也未形成临床指南;此外,对同一心理效应的测量和评价方法的不一致也造成了研究结果可比性的降低。因此未来仍需要长期大样本、多种组合方法的太极拳试验及定量定性分析来确定太极拳对负性情绪产生的效应以及适合不同年龄人群改善负性情绪的最佳锻炼方案。

猜你喜欢

负性太极拳情绪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