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相关应用
2020-12-23王蕊王红梅
王蕊,王红梅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0 引言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根据自然界中,温度高于零度的物质内部就会存在能量转换,并对外产生辐射,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并反映到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的医用技术,经计算机处理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热形成温度彩色图。依据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准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反映人体热代谢情况,判断病灶位置及范围[1-2]。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现代医学引入并广泛应用于炎症、肿瘤、增生性疾病、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皮瓣等各类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3-7]。近年来,因其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连续性、无创、便捷等特点,作为中医药领域科研、疾病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新方法。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医理论的研究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经社会科学的渗透及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下形成的,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长久以来,中医理论的抽象让人难以理解,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可视化热图可使中医理论更佳形象具体。
肖微等[8]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中医藏窍理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选择80例受试者,记录其中焦、中焦、口唇、鼻子、双眼及双耳温度并进行比较,进行相应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脾阳虚者中焦与口唇温度红外热图显示凉偏离,且存在相关关系,佐证了中医藏窍理论即“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正确性,同时为脾阳虚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证据,提高临床诊治效率。付俊等[9]也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别记录受试者在中和情绪下和愤怒诱导情绪下的肝区、眼睛、耳朵、鼻子及口唇温度,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验证了中医藏窍理论中“肝开窍于目”的正确性。王乐鹏[10]利用红外热像仪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点,对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红外热像进行了观察与分析,观察四季左右两胁的热值变化阳气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为“肝主疏泄”理论提供了客观的可视化证据。
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经络很难为解剖学所解释,以下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直观佐证。
潘晓华等[11]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诱发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李春日等[12]研究肺结核患者前臂手三阴经体表红外热成像特征,发现病变脏腑及部位相关经脉、经穴红外温度均呈高温改变;病理效应以经穴为显著,并具有循经特异性的特征。高允海等[13]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认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在病因病机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将某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的病理过程相对应,为中西医的有效结合和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方法。
余静芳等[1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胃经、脾经循经皮温均温及两经原穴温度的差异性,认为脾阳虚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基本病机,从脾阳虚证论治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杨瑞宇等[15]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大腹、肾区凉偏离者占大多数。传统中医学认为脾肾两虚,水液代谢紊乱,痰湿内蕴,日久发为本病,痰湿为阴邪,根据红外热成像理论,凉偏离征象表明大腹及肾区的代谢强度减弱,红外热成像的凉偏离征象亦符合痰湿为阴邪的理论。故红外热成像对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病机研究有重要作用。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疾病早期筛查及诊断
《灵枢·本藏》中提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通过外部的症状以诊察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以期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预后,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体表热代谢情况反映病灶位置及性质与其不谋而合,且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敏感、快捷、直观、无创等特点,可作为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的方法。
秦钰等[16]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随着心供血不足、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潘跃红等[17]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心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进行热成像特征研究,发现左胸寒凉情况明显,与病机“心阳虚”吻合,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敏感、快速的功能检查手段,可应用于心供血不足、冠心病的大范围、初步筛查中。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四诊中望诊的延伸,中医辨证以阴阳为总纲,红外热成像图以“寒热”为理论基础,故而在辨病辨证中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杨瑞宇等[18]通过观察90例骨关节炎患者探讨红外热成像与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表明,红外热成像可用于骨关节炎中医证型的辅助诊断,对骨关节炎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许艳巧等[19]在130 例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的研究中表明,寒证、热证胃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与中医证素基本一致,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运用于临床。崔苗等[20]发现围绝经期无症状组女性红外热成像以三焦、任脉、虚里及胁肋部热值升高为特点,而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组女性在红外热成像以两侧胁肋区、中下焦及任脉明显热偏离为主要特征,为该证候类型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3 红外热成像应用于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较主观,主要依靠舌脉及症状的好转程度,红外成像技术使得中医药疗效评价更为客观,有科学依据。许光明等[21]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术口温度,作为评价桃红四物汤治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疗效的指标之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便捷、可动态观察性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王建军等[22]在分析口服乌鸡白凤丸联合苯溴马隆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的同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测定治疗前后病变部位温差的变化来进行客观评估,取得满意效果,认为外热成像直观反映了病变关节症状缓解这一变化,是治疗效果评价的客观评估指标。刘云等[23]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 疗效,认为KOA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上膝关节温度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治疗的效果,从而为中医药治疗 KOA 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陈海涛24采集60 例黄褐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面区治疗前后红外辐射温度作为观察指标,评价中药外敷对于黄褐斑的疗效,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药外敷法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4 红外热成像指导临床治疗
另外,在临床治疗方面,可在治疗中或治疗前以红外热成像仪加以干预指导,使得治疗更佳精准。徐丽华等[25]配合红外热像图的结果以指导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为热敏灸治疗寻找 “热敏点 ” 提供客观依据。郭锰等[26]在探究依据红外热成像引导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中表示,在推拿过程中,针对低温血液循环不足的区域进行重点推拿,有利于根据患者机体情况的不同,合理应用按摩方式,治疗效果较好。
5 红外热成像评价靶向药效
中药作用机理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部分,现阶段对于中药药理的研究十分透彻,红外热成像技术是评价中药靶向药效的较为直观的研究方法。李启佳等[27]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定坤丹动态靶向药效的评价,发现定坤丹的靶向性集中在与双眼底供血,脑供血,末梢循环和生殖相关的区位,且定坤丹通过提高子宫区位的基础热值来直接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王宇珺[28]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康复新液对不孕症动态药效靶向,发现以头部、眼底、下腹部、神阙、子宫、双侧附件、双肾、神阙、任脉、督脉为药效靶向,改善生殖轴区位的热值。
综上,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精确测量人体体表的温度,并以彩色热图较为直观的表现出来,且操作简单、便捷、无创,是较为客观、全面的科研及临床检查方法。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已取得大量成果,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有很大发展前景,但在应用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各红外热成像仪的参数因生产厂家不同而不尽相同,统一参数、及检测标准使得结果更佳客观、统一;另外,尽量避免干扰体表温度,在临床使用时排除环境及衣物、皮肤疾病等对体表温度的干扰,以获得真实热图,以便准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