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创新模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020-12-23张清禄
张清禄
泸州市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管理站,四川泸州
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经营发展、政策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园区规划总面积1 333.33 hm2,建成866.67 hm2,2019 年园区总产值预计2.27 亿元,其中蔬菜产值3 000 多万元,园区覆盖的7个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3.15 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1 000元。
1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一是创新形式助推流转。在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基本流转形式基础上,大胆实践 “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租赁促分流” 的流转形式,现已互换土地约30.0 hm2,45户农户入股土地28.2 hm2,约30%的农户租赁经管塑料大棚,30%的农户租赁经营种植业。二是搭建平台引导流转。采取“公司+农户+市场” 模式,引进山东寿光、邓氏桂圆等省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吸引业主大户、企业进入项目区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目前,已完成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投资3 000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2 000 多万元,与56 户养殖和种植户签定了土地流转长期合作协议。三是政府投入拉动流转。整合农业、水利、交通、财政等部门项目资金,把惠农政策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建立土地流转多元化投入机制。目前村集体统一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800.0 hm2,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对土地进行整理、改造,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区6 个、高标准节水农田示范区8个,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2 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扶持壮大 “火车头”,培育农业新增活力。培育适度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截至目前,园区发展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 个、农民合作社4 家、家庭农场6 家、龙头企业5 家。二是深挖产业 “领头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村互动、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园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场串联,带动园区伞文化产业、精品农业产业、农家乐餐饮业等一批新业态发展。园区成功创建AAA 级景区,年接待旅游人数10 万余人。三是突出发展 “排头兵”,抓好基地人才建设。探索 “大园区、小业主” 发展模式,以园村企共同发展为目标,优选一批有头脑、有眼光、懂经营、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强的能人,充实园区管理队伍。目前,园区已建成少年农业大学研学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返乡农民就业创业基地,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个,吸引76名家乡人返村入园创业,有效的带动人才回流。
3 创新政策服务模式,促进产业统筹发展
一是开展一站式服务。按照 “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 的服务目标,全面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对园区业主开展土地流转等一站式服务。2020 年,按照 “一免两减半” 政策要求,为园区业主办理土地流转费用全额补贴168万元,“减半” 补贴89万元,累计办理农业粗深精加工产业审批服务事项37件。二是优化投融资平台。提升投融资平台管理水平,完善农业风险保障金贷款程序,组建泸州绿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设立区级扶持资金1 5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2 500万元,农业贴息贷款200 万元,解决园区业主项目和资金需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开展供给侧指导。邀请各级农业专家到园区开展农业供给侧培训,引导园区业主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发展方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粗、深、精加工多元化发展。在经营过程中,坚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开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多元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