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人物掠影
2020-12-23马格淇
文|本刊记者 马格淇
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驻横山村扶贫干部(以下简称:“驻村干部”),是具体负责和承担阳西县横山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人物,他们肩负任务使命,扎根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们打成一片,为村民们谋求脱贫致富的道路,与各单位协调沟通,为乡村建设和产业扶贫筹措资金,寻觅合作......他们将汗水浸透到了地头田间,也将爱心播撒到了村民心间。笔者通过走访,走进扶贫攻坚背后真实的他们,展现扶贫干部们的心路历程。
左一为珠航局驻村第一书记谢仲健
笔者来到横山村走访时,珠航局驻村第一书记谢仲健正在广西南宁做手术,在这之前,他已经拖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驻村干部和村领导的催促下,他才动身离开村子。问起在村委的工作人员,无不认为谢书记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对村民关爱无微不至的驻村书记。
谢仲健出生于广西农村,对土地和农民本就有着深厚的感情。2019年,在接任第一书记进驻横山村后,他便通过行动开始积极“补课”:走访串户、摸清实情,不到一个月多月的时间,他的足迹便走遍了整个横山村,对下属的15条自然村的基本情况也已聊熟于心。
扎根到乡间地头,被他们的淳朴善良所打动,也因乡亲们贫困的窘境而痛心。村里要发展,必须有产业。经过前期多方考察,驻村干部们发现甜玉米的附加值高,比较适合当地种植,发展成为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去年11月,在教授村民基础的种植知识要领并成立合作社后,村里开辟了100亩田地作为玉米地,为村民们播种下一片希望。今年3月6日,经过3个月的时间,试种的第一批1万斤甜玉米开始采摘上市。第一批玉米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疫情影响,销售顺利,上佳的口感与品相也使得客商们二次购买的意愿愈加强烈。凭借着这样的成功经验,今年合作社在村里又开辟了200亩水稻基地,如今也到了收成的季节,农产品经济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
在谢仲健看来,扶贫工作不仅是要在帮助村子建立产业、改善设施上出谋划策、筹措资金,更要在实际工作中走进每一个乡亲的心里,做乡亲们的“贴心人”,每次走访来到村民家里,谢仲健都喜欢拉着乡亲们的手,坐下来慢慢地交谈;在田间地头,他也喜欢和正在作业的村民攀谈许久,或是种植上的问题,或是收成上的苦恼,亦或是家中的琐事。
“要让村民觉得你是自己人,只有这样,相处也更加地融洽。”谢仲健表示,正是因为打成一片的亲和,有些看起来很棘手的工作,才能顺畅的做下来,在疫情期间沟通村民们暂时停止春节期间的大型聚会上,便得到了村民极大地理解与支持。
谢仲健对于村民们的关心与帮助绝不停留于口头之上,更是在行动上给予他们最实际的帮助:疫情期间为贫困户刘基滔私人购置一床新棉被,为学生们争取到用于线上学习的平板电脑,通过自掏腰包和联系销售渠道的方式为贫困户王杏多出售滞销小番茄,开辟电商频道销售村里滞销辣椒......一桩桩一件件,缓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将温情与乡情深深地留在了村民的心里。
两年的扶贫工作,让谢仲健,这样一位出生于农村,如今又服务于农村的扶贫干部深深扎进了横山村,在日复一日的扶贫工作中为这个深山小村留下自己的足迹,烙印下属于一位平凡扶贫工作者不平凡的往事与回忆。
辛苦、辛酸、欣慰,龙思任口中说的这“三个xin”,便是他对横山村半年多扶贫生活的总结。辛苦,是赶写材料报表的熬夜加班,是走访村民的苦口婆心,也是协调沟通的走动周旋;辛酸,则是看到村里那些五保老人或是因病因残返贫村民的生活困境;而欣慰,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村民逐渐改善生活,看到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好。
说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龙思任总有道不尽的回忆与往事。在横山村,他和扶贫干部帮助村民申常博的女儿上户口,成功入学;也帮助缺少资金的贫困户王杏多申请贷款扩大生产;更有和谢书记一起驱车千里送村民雷善菊回广西横县老家办理身份证的小插曲。当然,在横山村,他见证了拥有一身砌砖手艺的刘昌庚靠着自己的努力,建起三层半的气派小洋楼;他也见证了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王慧妃因为家乡的变化而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村委工作。这些点滴与记忆,无不充实着他在横山村的工作与生活,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投身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与非凡价值。
对于龙思任而言,扶贫工作最大的困难不在工作上,而是在家庭里,缺少对家人的陪伴与对家庭的思念总是让他偶有踌躇。“脱贫工作有时候忙起来,往往都是没有下班和周末的。”他坦言,临时接到的接待任务,紧急准备的材料和报表,都能让自己的休息被打乱或是取消。庆幸的是,家人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理解,他们都明白,家中的顶梁柱,正以一个基层工作者的身份,在参加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一场带领乡亲们脱离贫困、走向致富的脱贫攻坚战。
2019年7月底考入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8月中旬在局的安排下加入扶贫工作队来到横山村。陈晓玉进入单位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扶贫。“或许是因为我工程专业毕业的缘故,能够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帮上忙吧。”没有过多地犹豫,他赶忙收拾包裹,来到了横山村。
从村里水泥路和车头岗村危桥的改造建设,再到横山村文化中心的设计新建,这些乡村设施的建设对于科班出身的陈晓玉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些建筑本身不具备建设难度,我们起到的更多是资金筹措和指导参谋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也能看到在建设过程中,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也能感受到这些基础设施完工投入使用后,村民们喜悦自豪的深情。那一刻,他能明显地感觉到脱贫工作的价值所在。“局在有限的经费里筹措资金不易,能省则省!少花钱多干事、干成事!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对于陈晓玉来说,脱贫工作里印象最深的,还要数自己在玉米种植上将近7个月的辛勤劳动。
2019年10月,横山村开始种植甜玉米,他便与村民一同扑到玉米田地里,从育苗、播种、到除虫、灌水,城市里长大的他晒得黝黑、头戴草帽,俨然成了“种玉米能手”。
2020年3月份,玉米进入收获季节,外地商人因疫情无法入村。虽然千辛万苦联系好销售渠道,却必须由村里组织采摘、打包、装车。陈晓玉又化身“快递小哥”,从采摘到装袋,从分拣到运出,都和村民一起行动作业。有时候一天就得处理三四十个80多斤的玉米包裹,这样的工作强度也让身高一米八、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他也累得沾床就睡。
除了合作社的玉米,疫情期间帮助村民做好辣椒、小番茄等农产品的采摘与分销工作,陈晓玉也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只要能帮助村民们缓解燃眉之急,我累点没什么。”
从刚到横山村的懵懂,到与村民们共同耕耘百亩良田;从语言不通的比比划划,到看到村民们在文化中心欢声笑语;从解释政策、统计数据的艰难沟通,到帮助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陈晓玉在脱贫工作中帮助乡亲,也在脱贫工作中实现自我成长。“能有这样的一段经历,是工作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能参与到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攻坚战中,足以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