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精准脱贫的历史性成就与国际贡献

2020-12-23张占斌

湘潮(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 张占斌

十八洞村扶贫广场

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是人类社会需要携手合作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几千年来,扶危济困、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新时代精准脱贫是人类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展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大国担当,对国际社会也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新时代精准脱贫的进展、成就和经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开启了大规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一是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精准瞄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超常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综合施策消除绝对贫困。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累计减贫9348万人,减贫幅度达94.4%;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年均下降约1.4个百分点。到2020年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二是区域整体性减贫成效明显,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由于自然环境、历史遗留和政策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贫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区位条件差、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呈现突出的整体性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扶贫力度,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整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已率先基本实现脱贫,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也全面下降,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三是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扶贫开发历史经验和把握减贫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聚焦贫困地区全部贫困人口,多措并举、多元主体互动协同,集中力量持续加大投入,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2.2%,较2012年提高10.1个百分点,7年间年均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较同期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

四是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三保障”问题总体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路、水、电、气、信等“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困群众“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截至2019年,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五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构建了扶贫开发制度体系。我们立足本国国情,结合实际,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了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起主导作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从外国抄来的、搬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独创,是刻在中国大地上的制度体系。

新时代精准脱贫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再认识,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进一步明确:在党的领导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的精准脱贫,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更加鲜明的彰显。

一是加强党对脱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制度优势。中国靠制度优势移走“贫困泰山”,深受国际关注。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特色和制度优势。第一方面是彰显了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是个宏大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党对扶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脱贫攻坚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有序推进。第二方面是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是围绕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施,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脱贫攻坚才获得了巨大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人力支持。第三方面是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社会尊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一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以贫困地区群众为主体,方方面面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消除贫困厚植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后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高度评价并进行了新时代的接续转化。他强调: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优越性,在全球性的减贫事业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群众消除贫困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并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群众参与是基础,脱贫攻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我们开展的大规模精准脱贫,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消除贫困的主动性,我们打了一场全民参与、万众一心的“人民战争”。扶贫先扶志、扶智,“输血”变“造血”。

四是脱贫工作始终坚持和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脱贫攻坚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部署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新时代反贫困工作特别重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强调从教育、文化等较为根本的层面入手,“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新时代反贫困工作更加注重“组合拳”,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十八洞村梨子寨一角

新时代精准脱贫的世界影响和国际贡献

中国精准脱贫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新理论,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了强大信心。

一是精准脱贫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世界贫富差距依然日益扩大,全球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中国实现贫困人口减半,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任务。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又将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贡献巨大。

二是精准脱贫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新时代精准脱贫为全球反贫困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发展起飞前期),实施特殊困难群体救济的扶贫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极度贫困时期,全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这一时期的扶贫工作采取的是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兜底救助的扶贫模式。第二是在工业化早期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低收入水平时期),实施改善区域整体贫困的扶贫方式。改革开放之后,针对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政府瞄准了重点贫困地区,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减少贫困人口。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时期),实施针对贫困县、贫困村的开发式扶贫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各类项目资源集中向这些贫困地区倾斜,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共同推动贫困县、贫困村的脱贫摘帽。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中高收入水平时期),实施贫困对象精准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重新认识和定位新时代的扶贫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启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精准脱贫道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我国精准脱贫取得了伟大成就,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第一是要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一以贯之推动扶贫事业。中国共产党是精准脱贫工作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脱贫工作才能取得辉煌成就。第二是要与时俱进地选准扶贫路径。从区域整体性扶贫到精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中国的扶贫路径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动态调整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变化紧密相连。第三是要注重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加大对贫穷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四是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扶贫长效机制。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理念引导下,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阻止贫困地区再度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第五是要构建社会“网络化”的大扶贫格局。广泛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和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形成“网络化”大扶贫格局。

四是中国减贫制度体系为世界减贫资源共享和协作提供了范例。第一是促进减贫与相关宏观政策衔接。这个层面的整合,主要涉及广义或宏观层面的反贫困机制设计,主要对象是区域、城乡、群体、行业等贫困治理工作。如将减贫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紧密结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与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机制有效统筹。第二是实现减贫制度的内部整合。这个层面的整合,主要涉及狭义或微观层面的反贫困机制设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贫困者个人及贫困家庭。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贫困问题,我国先后出台了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制度。在较长时期内,扶贫开发政策面向区域、群体等层面的贫困治理工作,在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重在促进发展;农村低保制度面向家庭及个人层面的贫困治理,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到了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对象主要聚焦家庭及个人,但同时也对促进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显示出整合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的必要性,推动了农村低保制度、扶贫开发政策、相关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五是中国开展的国际贫困治理合作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了强大信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力量,积极开展国际贫困治理合作。第一是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截至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派遣了援助人员60多万人次。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无息贷款债务等措施。另外,中国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留学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等。第二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减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加大支持周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互联互通,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以发展促减贫,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增强他们的信心。

六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扶贫为全球政党的治理贫困提供了国际典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也是精准扶贫的最大组织保障。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向世界证明,政党不应该仅仅只是上台执政、争取选票、搞政治斗争的组织,更要组织社会、引领社会、真正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二战后,西方国家也在第三世界开展了数十年扶贫实践,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主要是因为扶贫与基层社会脱节,只靠外部资源输入,缺乏内生动力。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是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通过各级党组织将农村社会、群众、贫困户组织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国家资源注入带动社会自身运转,实现了可持续脱贫、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路径借鉴。中国精准扶贫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的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执政党与各党派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做好扶贫工作,体现了民主协商、商量办事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准扶贫,不以选票为导向,而是以民为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了国际示范。

梨子寨入口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