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与机制*

2020-12-23魏圣军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军民云端

牛 童,张 琳,张 搏,魏圣军,李 波

(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西安 710051)

0 引言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在统筹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减少交叉性消耗,模块化地把市场保障资源引进装备保障系统,提升装备保障质量的同时也帮助市场经济发展。其目的是打破军队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模式机制[1-5],实现军地装备保障资源共享,发挥军地装备保障力量的整体效能。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中,军方主导保障需求,市场提供优质保障资源,建立需求与资源的匹配协作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信息共享。目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主要体现在技术简单支援、部分设备/组件的市场化采购、物流社会化等方法层面上,缺乏军民在组织关系层面融合的机制保证,基础信息无法动态共享,保障资源优势整合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了装备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将“作战云”概念引入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构建保障需求与优质资源的信息共享体系与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和精确保障,达到“1+1>2”的保障效果。

1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内涵

“作战云”理论源于美国空军,是为了有效提升空军的作战指控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数据融合理念。其最初的想法在于“创建一种采用信息时代技术的情报、监视与侦查,攻击、机动和保障的综合体,以使高度互联的分布式作战行动可行”[6-8]。它不仅可以将陆海空天网五维战场的作战数据融合在云端,同时,能够更加便捷地整合军地双方的技术资源、共享装备实时数据,从原来“装备找人”转变至“人找装备”。

“作战云”概念不等同于当前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作战云”是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基础之上进行的继承和创新,更进一步发挥云端资源共享机制,利用云端快速匹配资源,作出相应智能决策。同时,“作战云”更加重视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在云端预置军方和地方装备保障力量资源数据库,能够更加精确地调动保障资源,实时对装备保障力量进行聚合与离散。总体而言,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相较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其时效性、动态性、内聚性更高,指向性更加明晰,并且通过“入云”、数据库匹配、智能决策支持、“出云”等环节,真正实现信息的动态组织调度与资源的精确匹配,做到“军民融合,数据先行”,从而提升装备保障效率。构建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首先需要认清其基本内涵。

1.1 以信息共享与交互为内动力

从装备保障角度来说,地方科研机构或工厂将装备在试验、维修时的数据信息,以及地方优质的保障资源动态共享给军方,有助于提升战场装备抢修速率;而军方将装备实际使用的数据信息共享给地方的技术保障单位,有助于更好地配置地方保障资源以及进行装备的改造升级。“作战云”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实现装备平战的数据融合以及军地信息的共享。将所有的作战和保障资源转变为数据化。

1.2 以云端为平台支撑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现有的作战平台、保障平台、指控平台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立“作战云”云端的信息融合处理技术平台,该平台设置不同的功能模块,总体呈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即各模块之间独立性强,模块内部高度聚合。相关作战和保障单位将实时数据及时传至云端,利用该平台,结合数据库,实现情报分析、装备监控、战损评估、匹配保障资源、生成方案等功能。不同级别的军方作战单位或地方保障机构根据访问权限的大小,调用不同等级的平台功能和资源信息。

1.3 云端信息动态组织与调度

“作战云”的另一特点是其信息的动态组织与调度。采用云端这一虚拟的信息组织形式,既可以实现信息的动态输入,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动态输出。实现地域、空域、时间域分散的各有源、无源传感器协同探测,掌握整个多维战场环境的动态装备信息及保障资源分布[9],对战损装备较多或可能遭受较大战损的作战单位实施锁定与跟踪,提前准备保障方案。从整体作战角度考虑,实现整体作战效果最大化的装备保障资源分配,避免局部视野下装备保障只顾“点”,没有考虑到整个“作战面”。

美军一般将“作战云”区分为“战略云”和“战术云”,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也包含“战略云”和“战术云”这两部分。“战略云”主要应用于重大军事装备或永久军事设施的装备保障,根据国防重点作战方向,结合所属区域的自然环境、阵地设施、部队装备组成、地方保障力量,综合考虑形成基于“战略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有针对性地预置军民融合式保障力量,在重点方向及区域建立完善成熟的平战保障机制,并作为战时临时“战术云”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的基础与支撑平台。“战术云”以“战略云”为基础和支撑,利用云端建立临时网络共享装备信息及匹配军民装备保障资源,对某作战力量或某型装备进行临时性的装备保障,更有侧重性和针对性,其实时性、动态性更高,且“战术云”的搭建更为简单,在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发挥其独有优势,能为战术目标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装备保障资源。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可实现的功能。一是战场需求、市场资源的整体感知能力。二是可实现装备的综合保障。作战云是一个实现资源整合的保障系统,可根据需要,由多个保障单元协同完成同一保障任务。

2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建设

发展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首先要建立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确立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的目标和原则,分析其体制架构。由于结合了“作战云”和“军民融合”双重概念,其体系建设在现有军民融合体系基础之上,融合了信息化的特点。

2.1 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以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指示要求为指导,以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为目标[10],以军地双方数据融合与资源整合配置为核心,以服务部队的保障水平为衡量标准,推进实战化背景下的平战一体装备保障。

构建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要按照“统一规划、军方主导、平战一体、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实施。“统一规划”是指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全社会的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在利用地方技术资源提高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地方企业的利益,同步助力地方企业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建设注入活力。“军方主导”是突出军方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主体地位和领导地位,聚焦部队实战化需求,充分保证地方保障资源能够按需到位。“平战一体”是指无论在平时的日常维护保障还是在战时的应急抢修保障中,都能够做到军地双方保障资源稳定可靠,保障及时高效。“资源共享”尤其突出利用“作战云”的数据融合理念,实现军地数据共享、内外联动,确保军地双方保障资源精确配置。

2.2 体系层次组成

参考文献[10]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层次组成,融入“作战云”的技术特点,构建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层次如图1 所示。

2.2.1 决策层

在决策层建立军民融合保障领导机构,根据中央和军委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军民融合保障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各军兵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具体为建立决策层面的资格审查与监督机构,对地方保障力量进行资格与技术审查,结合部队需求与实际保障效果对其实际保障能力进行监督鉴定,并指导以下层级审查监督机构的工作;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多型军种、多型装备、多维作战数据的信息融合处理技术平台,实现云端数据的实时存取与信息处理、资源匹配等能力,为组织层提供技术平台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建立融合多军兵种、多型装备、军地双方现有保障资源的云端数据库,将军方的装备使用数据与地方的装备测试数据纳入其中,并确保数据库的安全可靠。

图1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体系层次

2.2.2 组织层

由各军兵种或部队实际作战单位,在部队现有指控系统的基础上,依托信息融合技术平台,利用军地保障资源共享数据库,按照态势监控、情报分析、匹配保障资源、生成方案、指挥控制五大步骤,实现军地装备保障资源的精确高效匹配,从而提升保障效率。

态势监控主要是利用装备的各式传感器对其实际状态进行监控,将战损装备的位置、类型、数量等数据传至云端。情报分析是指根据装备的实时数据,由人工或系统判定其损伤状况,对其保障需求进行判定。匹配保障资源是指根据情报分析结论,从预先建立好的军地保障资源共享数据库中,配置距离较近、技术成熟、能力充足的一批专业化保障力量。方案生成是根据上一阶段匹配的保障资源,利用信息融合处理技术平台,生成装备保障的最优方案供指挥员决策。指挥员根据“作战云”和指控系统给出的最优保障方案,对具体保障单位下达命令,交由执行层实施。

2.2.3 执行层

根据组织层下达的任务,军方现有保障力量和地方组成的支援力量迅速聚合,到达保障地点,对具体装备进行保障,任务完成后,上传保障数据至“作战云”云端,军地双方保障力量离散。

3 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机制

3.1 平时保障机制

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的平时保障机制是军方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统一,其服从于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调节,将原有保障任务部分分包给地方企业,从原来的军方无偿保障转为地方有偿保障,解决军内单一计划保障专业度不高、技术革新慢、受编制影响等问题。

在基于“作战云”的装备平时保障机制中,要充分发挥地方保障资源的能动性,利用竞争机制选择技术成熟的专业化地方保障力量,特别是装备的设计和生产单位,积极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签订相关合同,成立协调办公室,争取其相关装备保障数据的共享,军民共建数据库。在平时保障中军方需要地方保障力量参与时,即可利用“作战云”中的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技术,在数据库中匹配地方保障力量,采取地方保障企业培训授课、技术支援或者直接由地方承担部分任务等样式,满足部队装备保障需求。“作战云”云端数据库预置了大部分已通过审查的地方保障企业的保障能力和资源的数据,相当于已经准备好了的地方保障“预备队”,而且这些“预备队”可能是针对专门某型装备的,这样既减少了重新寻求地方承包商、资质鉴定、签订合同的时间,提升了保障的能力,又为战时保障资源的精确匹配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平时保障机制更强调地方专业化保障能力和经济效益,强调引入地方保障力量,军方加强监管。

图2 平时保障流程

3.2 战时保障机制

战时装备物资消耗大,对装备保障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这也使得战时装备保障机制与平时有着很大的区别[11]。我国战时保障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运输设备将受损装备直接运抵至地方工厂,由地方保障力量满负荷加班加点对其维修保障;二是在一线战场后方建立临时保障基地,引入大量地方保障力量和军方部分保障力量共同为装备进行保障;三是地方保障力量派驻技术分队进入一线作战部队,指导军方保障力量,或地方保障力量随成建制的保障部队跟进,实施伴随保障。

战时保障机制利用“作战云”将多维战场的装备信息实时回传至指控中心或保障单位,从而对装备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在军民保障资源数据库中精确匹配保障力量,指导需要保障装备附近最近的保障力量聚合赶赴现场。该机制下更强调战场装备信息的传输与处理能力,以及军民保障资源的动态聚合能力。同样,军地保障力量可以根据装备类型、技术程度、任务量等进行动态的拆分重组,互相支援配合,提升战时装备保障能力。

图3 战时保障流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保障机制下,保障的主体始终是军方,一是避免地方保障企业由于人员流动、调整等造成保障能力降低不能满足需求;二是避免地方保障力量单方面违约,拒不执行任务,造成保障资源空缺;三是避免由于地方保障力量的大量介入,军队原有保障力量得不到很好地锻炼,难以适应实战化练兵备战的要求。

4 结论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军民融合,关键在于数据融合,将“作战云”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工作中,实现装备状态与装备保障需求自动、实时、快速响应,装备保障资源精确配送,大大提升了装备保障能力,同时节约了时间和物力。当然,基于“作战云”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从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军民融合,什么样的信息不能共享,也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但总体来说,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多维战场联合作战背景下装备保障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军民云端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在云端永生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