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航天概念内涵及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2020-12-23汪夏任迪汪明哲
文|汪夏 任迪 汪明哲
1.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2.艾瑞咨询
一、商业航天的概念内涵
关于商业航天,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被业内广泛接受的成熟概念,各航天大国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目的、技术基础等作出了相关内涵界定。
1.国外商业航天概念内涵
2010年美国《国家航天政策》中提出,商业航天活动是“私营企业在承担适度的投资风险和责任的前提下,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商业航天活动与基于市场动机的活动都以控制成本、优化投资回报率为目标,均具有为现有或潜在非政府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法定资格” 。
欧洲主要航天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普遍认识是,按市场规则运行的所有航天活动,如企业以竞争性方式承接欧盟、欧洲航天局(ESA)或欧洲国家的政府项目,包括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由公私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实现航天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的所有制属性不做过多限制。
美国和欧洲对商业航天的理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在项目承接方式上与传统航天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政府只作为客户,对企业研制过程和实施途径的干预大幅减少;资金的提供方式从“旱涝保收”转为政府只提供固定数额资金,企业同样承担风险,产品归企业所有,政府只采购服务,企业可将该产品用于商业用途。二是商业航天是私营企业以控制成本和优化投资回报等为目标,为非政府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航天活动,其内涵是私营企业按市场规律为非政府用户提供服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模式的对比如表1所示(来自NASA《新空间:新兴商业航天工业》)。
表1 NASA对传统航天与商业航天模式的界定
从表1对比可以看出,NASA对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的界定和区别主要在于航天器所有者、签订合同类型、投资方式、NASA的角色等。从航天器所有者来看,商业航天的航天器所有者不局限于NASA,用户也不局限于政府用户,而是以企业为主体;从合同类型来看,成本加成合同一般不用于商业合同领域,而是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从投资方式来看,由NASA大包大揽,根据项目节点(里程碑)拨款的模式,到直接采购服务和能力的模式;从NASA的总体角色看,由原来的既承担宏观调控功能,又承担具体研制工作,转变为只承担宏观调控功能,其他的则留给市场自己完成。
2.我国商业航天概念内涵
商业航天应该从中国航天发展历史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和汉语环境给予恰当定义,基本包括“航天”与“商业”两个方面的属性。基于不同主体,本文将“商业航天”细分为“商业航天活动”和“商业航天企业”两个概念。
(1)商业航天活动的概念
“航天”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是指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借助航天器来实现。“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为顾客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一种经营性行为。在“商业航天活动”一词里的“商业”,主要指的是其中的商业机制,即市场机制。可以说,商业航天活动实际上是指以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航天活动。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对比商业航天活动和传统航天活动,可以发现传统航天活动在项目的授予和获取、利益分配上都是以国家指令计划的形式进行的,其项目和资源利益的分配不是以市场机制决定的,而是以国家非经济层面的因素(如国家安全、不同集团之间利益平衡、产业扶持、主管领导个人偏好等)决定的。而商业航天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项目和资源利益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分配。可以说,如果活动的利益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并且该活动又属于航天领域,则可以把这个活动称为商业航天活动,否则就不能称为商业航天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综合国情和航天特点,我国商业航天活动的概念可总结为:商业航天活动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以航天产品开发、系统运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航天活动。这种活动按照市场机制开展投融资、收购、合并、分立、招投标、议价、赔偿、研发、协作、制造、运营,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
(2)商业航天活动的特点
第一,商业航天活动的本质是航天活动,与政府航天活动或民用航天活动一样,是属于航天活动的一种细分类别。
第二,本文定义的商业航天活动聚焦于活动本身,而不是聚焦于一个实体,比如企业。企业既可以从事商业航天活动,也可以不从事商业航天活动。例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公平的市场竞标,获得了市场上其他公司的卫星或星座研制合同,由于这种活动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可以认为其属于商业航天活动。反之,如果该院从政府获得了一批卫星研制合同,该合同的获取并未通过市场招标等方式,而是通过国家部委或上级机关直接指定授予,就不属于商业航天活动。从这一点来看,一个企业是否属于商业航天企业其实比较难以界定,因为其既可以从事商业航天活动,也可以从事传统航天活动。
第三,整个航天活动的链条自上而下有卫星制造、发射、运营、终端应用等,体系比较庞大,而本文定义的商业航天活动有可能仅聚焦于其中的一个环节。以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为例,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立项研制,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直接授予集团的间接控股公司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从卫星研制的环节来看,该卫星研制活动并非商业航天活动,但高景一号卫星采用商业方式运营,通过市场机制来售卖其遥感数据产品和服务,其“商业”主要体现在其运营环节,而非制造环节。
第四,商业航天活动一定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的活动,这种市场机制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如果追求的是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其他利益,则不属于商业航天活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商业航天活动也是要区分主体的。如自然资源部想要发射一颗卫星进行国土资源勘查,从卫星研制的目的来看,其目的并非追求经济利益而是公共利益,因此对于自然资源部而言,该活动并非商业航天活动。但如果自然资源部采用市场招标的方式,从企业主体的角度来说,参与竞标就属于商业航天活动。因此,商业航天活动也要区分不同主体,有可能同一个环节对于一个主体属于商业航天活动,而对另一个主体则不属于商业航天活动。
综上所述,所谓商业航天活动,首先是一种航天活动,且这种活动可能仅限于从卫星研制到应用整个上下游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同时,商业航天活动也要区分不同的主体。
二、商业航天企业及其特点
1.商业航天企业的概念
商业航天企业是主要从事商业航天活动的企业。这里的“主要从事商业航天活动”指的是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和收入来源是商业航天活动,而不是传统航天活动。衡量“主要”一词可以从企业年营业收入所占的份额,或从业务规模、利润主要来源等其他指标来衡量。但无论是通过哪个指标衡量,商业航天活动在该企业中必须占主体地位。例如,一个企业主要通过传统航天模式从国家拿项目来维持,即使偶尔通过市场获取项目和收入,该企业也不属于商业航天企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取资源和项目,即使其被直接授予一个非商业性型号任务或参与一些关联交易,该企业也是商业航天企业。
2.商业航天企业的特点
除了具有传统航天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基本特点外,商业航天企业往往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商业航天鼓励并提倡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由此带来了不同于单纯政府投资的新型投融资模式。在资本市场上,民营资本可以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战略投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方式,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或民营控股企业。在项目融资方式上,可由民营资本进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服务租赁、融资租赁等模式。
二是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是商业航天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首要条件。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即股东大会制度和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各方利益。
三是企业在利润分配、资源分配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商业航天项目的获取主要取决于市场化的规则,即以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成本等为主要竞争要素。在利润分配和定价机制上,不同于传统航天体制下的成本加成制度,而是采用弹性定价制度。因此,竞标公司对利润分配上完全不用受制于5%的加成利润,具有极大的动力压缩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对于采购方来说,其对卫星等航天器产品拥有完全自主权,卫星测控、运管、运营等都可委托专业公司完成,采购方也拥有对卫星的财产所有权,包括对航天资产的处置、赠与、抵押、销毁等权利。
四是所处的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与传统航天差异巨大。在产业链方面,商业航天企业的专业分工达到新高度,逐步形成高度商业化的产业生态圈,高度的专业分工带动集成、测试、运管等专业公司出现,通过成熟供应链和服务外包体系高效利用资源、占有市场、创造利润;在价值链方面,商业航天活动会促进企业持续分化、洗牌和调整,运营、应用和卫星制造壁垒逐渐模糊,价值链后端与前端互动,主要核心利润集中在价值链后端的卫星应用和服务产业,通过资本运作,制造业和服务产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资金链方面,商业航天投资主体从以国家为主向市场为主的多元化转变,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介入和商业航天市场的开放,使得项目资金来源、规模、运作方式等出现巨大改变。
三、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情况
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分类,卫星产业链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发射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卫星应用服务业以及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相比,我国卫星产业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企业实力突出、竞争力强;而在电子元器件、终端类产品、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等领域,目前我国企业规模较小,整体实力偏弱,尤其是芯片、板卡、天线、算法、软件、接收器和终端技术水平与国外顶尖水平差距明显。自2015年起,大批民营初创航天企业成立。截至目前,全产业链各大类均有民营企业进驻。
1.发射服务
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发射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有10余家。从这类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核心业务是商业运载火箭的研制,同时也为卫星搭载客户提供发射场协调、火箭测控等后续配套服务,主要包括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星图探索、航天科工火箭、深蓝航天、灵动飞天、九州云箭、翎客航天等。
2.卫星研制
卫星研制业务整体产业链条较长,可细分为整星研制,平台、载荷研制,部组件研制等部分。在该领域的商业航天企业中,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零重空间、耕宇牧星4家企业主营业务为卫星总体设计和研制。分系统、部组件、地面终端设备等的研制企业非常多,其中许多企业还兼营星上部组件和地面配套设备,统计时较难进行具体归类。表2为卫星整星研制和部分部组件研制企业。
表2 卫星研制领域商业航天企业
3.卫星运营与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产业链较为庞大,按应用卫星一般可分为遥感、通信、导航等。由于三大应用方向中,导航应用产业在我国规模最大、最为成熟,企业非常多,本文暂先考虑与航天产业上游相对结合紧密的遥感和通信卫星运营和应用产业企业。一些商业航天企业如银河航天、长光卫星、欧比特、九天微星等,以卫星(及其星座)运营为目的,但企业本身具备整星设计研制能力,并积极从事相关工作,在此也列入卫星运营与应用相关企业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卫星运营与应用领域商业航天企业
4.卫星测控服务
国内专业从事商业卫星测控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目前仅有3家,相对于上述其他产业链环节数量较少。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商业航天目前正处于发展早期,商业卫星测控需求相对不足。同时,目前一些商业航天企业由于本身发射卫星数量少、质量小、成本低等原因,其测控一般由相关技术人员直接负责完成,未外包给其他商业航天企业。卫星测控服务相关企业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卫星测控领域商业航天企业
5.数据增值服务
一般是指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增值服务应用相关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遥感卫星,其本质是基于其他航天系统的数据公司。卫星数据应用企业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卫星数据应用领域商业航天企业
6.其他商业航天业务
其他商业航天业务主要包括航天文化、科普、娱乐,航天供应链和仿真业务等,业务种类较多,该领域的航天企业如表6所示。
表6 其他业务领域商业航天企业
四、总结
1.商业航天企业可能正在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
从所属地区来看,目前北京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为全国最多。北京拥有中国最核心的航天研制总体单位,如位于北清路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位于东高地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现阶段商业航天企业的人员大多为从体制内离开的核心技术人员,其创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边的北清路和南边的亦庄。在这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产业集群,甚至已经在商业航天圈里形成了“南箭北星”的说法。除北京外,广东、湖南、湖北、上海、陕西、浙江、海南、重庆、江苏、吉林等地均有3家以上商业航天企业。由此可见,目前商业航天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政府对商业航天的兴趣逐渐加大,不仅积极参与发射如“某某(地名)一号”一类的小卫星,同时也开始重视建设相关的产业园。例如,海南自由贸易港文昌国际航天城暨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挂牌成立,广东顺德积极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山东烟台提出建设“东方航天港”并打造百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等。随着这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商业航天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全国范围内的大发展和跑马圈地。
2.产业总体融资规模偏小,融资速度偏慢
整体来看,作为高技术领域的商业航天在资本市场表现一般,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相比,其融资速度和规模都存在较大差距。从融资阶段来看,绝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处于种子天使轮、A轮的早期融资阶段,但一些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可能已经经过了四次融资。从融资规模来看,除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外,大部分单次融资额度在千万量级,亿元量级的仅有几家。从融资速度来看,星箭研制领域的商业航天企业自2016年开始融资加速。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的观望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商业航天的盈利模式和产业结构尚未清晰化,社会资本难以看到盈利前景。
3.创业团队背景较单一,创业风格偏稳重
不同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汇聚了大量各行各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形成了丰富的行业视野和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创始团队一般为理工科背景出身,主要来源于体制内的航天单位,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的创业风格偏向于中规中矩、稳扎稳打型,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多元竞争存在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