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炬

2020-12-23王照华,邓新湘,俞明德

中国火炬 2020年12期
关键词:火炬老同志关工委

1995.1~1995.12

陈云同志为少先队夏令营活动点燃火炬(图/姚发昌)

历经五年的火种采集,关工事业已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火炬。

这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点燃的革命的火炬、爱国主义的火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炬。

1995年,时任中国关工委主任康世恩与常务副主任王照华商议,要办一本推动关工经验交流的刊物,并取名为《中国火炬》。

康世恩说,办刊物也要像当年开发大庆油田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努力帮助解决创刊经费和办公地点,并请当时年近九旬的陈云同志亲笔为《中国火炬》创刊号题写了刊名。

自此,在广大关工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关工领域中的第一本杂志《中国火炬》诞生了。

1995年1月创刊号发刊词

让革命火炬高高擎起

王照华

《中国火炬》杂志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所以创办这份杂志,所以取这个刊名,它象征着,由老一代共产党人点燃的熊熊革命火炬,爱国主义的火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炬,将被更高地擎起,将会更加光芒四射的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谢敬爱的陈云同志,他已近九旬高龄,仍亲笔为刊物题写了刊名,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忱关怀。

感谢革命老前辈宋平、宋任穷、陈慕华、雷洁琼、张爱萍、邓力群同志,他们热情地为刊物题了词,给予勉励。那字字句句,表示了他们对青少年一代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殷切希冀。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1990年2月成立的。它一成立,就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这一组织,并正在向县、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伸延。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也得到了各个部门和广大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职工、老农民等方方面面的拥护和参与。他们把做好这一光荣又崇高的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目前,经常参加这一工作的老同志已近300 万,可以说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工作越来越活跃,实效越来越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认识。创办这份杂志。正是为了反映和指导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介绍和交流这方面创造的丰富经验,激励和表彰从事这一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且探索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途径和方法,反映青少年的新风貌和新问题。它将成为广大老同志做好这一工作的助手,耕耘这块沃土的工具,青少年喜爱的知心朋友。

党中央多次提出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任务。这样的接班人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我们国家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青少年一代素质的挑战。抓紧抓好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新人,是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庄严的历史使命,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和艰巨工程。久经革命锻炼的、经历新旧社会对比的老同志,在教育青少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应该积极地投身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把这一工作做深、做细、做好。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四有”新人,使他们能够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必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老同志要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就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老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全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以求从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引导青少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在伟大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办这份杂志,也正是为老同志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条件。它必将伴随着老同志在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的过程中,度过愉快的、有意义的晚年。

《中国火炬》杂志,将力求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统一。格调要高雅,内容要丰满,问题要抓准,论述要充分,形式要生动。要办好这份杂志,重要的条件,是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各地关工委的支持、帮助,得到广大老同志的扶持、参与。积极为刊物撰写稿件,提供信息,扩大发行,组织阅读。这份杂志在创办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今后必将继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大家动手,群策群力,这就是我们办好这份杂志的重要办法。我们必将努力这样去做。

反 响

•1995年,创刊号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读者寄来了许多热情鼓励的信件,

•好评如潮,纷纷要求订阅《中国火炬》。

病床前康世恩主任的肯定与嘱托

1995年1月,《中国火炬》第一期出版。当带着油墨香的创刊号,送到正在住院治疗的中国关工委首任主任康世恩面前时,他十分高兴。在病床上翻阅后,他评价说,“创刊号能办成这样,很不错。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执着奉献、严谨细致、艰苦奋斗、敢于探索的创业精神,一定能把杂志越办越好”。对于如何办好刊物,康老说,“办刊物也要像当年开发大庆油田那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办杂志也要有这种精神,要办就一定要办好。杂志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部署,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教育引导青少年。”他的谆谆教导和深情嘱咐,成为《中国火炬》长期坚持的办刊指导思想。

“我们要共同办好《中国火炬》”

1995年8月4日至6日,《中国火炬》杂志社首次评刊座谈会在天津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铁道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关工委的35 名同志参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中国火炬》杂志虽然问世不久,已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确已成为加强关工委系统的工作指导、联系,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提供信息的纽带和阵地,是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力工具和助手。大家希望杂志社进一步组织通讯报道队伍,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发行,越办越好。大家纷纷表示,《中国火炬》是中关工委办的刊物,是指导、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要共同办好它。回去以后一定要组织好报道队伍,加强发行工作的力度,及早动手,发动各级关工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下大力气组织订阅,力求订阅数有较大增长,使《中国火炬》杂志尽快成长起来,发挥其应有作用。

中国关工委首任主任康世恩

1995年8月,《中国火炬》杂志第一次评刊座谈会在天津召开

1995年第2期 本刊动态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刊物”

大家一直希望中国关工委创办一个刊物,反映和指导关心下一代工作,介绍和交流这方面工作的经验,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因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对你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而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后我们十分愿意为贵刊撰写稿件,提供信息,并努力做好发行工作。

——1995年 安徽省宣城地区关工委来信节选

“《中国火炬》是各级关工委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凌海市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中国火炬》的征订工作。日前,他们为市关工委42 名委员每人订阅一份《中国火炬》。这是副市长郭素琴同志在参加市关工委全体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她说:“市关工委全体委员每人给订一份《中国火炬》。款由市政府拨给。”她还说:“《中国火炬》政策性强,交流关心下一代信息和经验及时,是各级关工委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她还提议要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委、办、局的关工委和小组都要订阅《中国火炬》,并号召全市5000 名会员人手一本《中国火炬》。

——1995年 辽宁省凌海市关工委赵东林来信

“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火炬》”

《中国火炬》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读者,用老同志无私奉献的事迹感染读者,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读者。只要你进入它的世界,都会受到一种熏陶和教育。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既介绍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个人事迹,又交流关工委自身建设的经验;既传达上级声音,又报道基层活动动态;既研讨未成年人保护的系统工程建设,又开辟家庭教育专栏;既反映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又触及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域,格调高雅,适宜各界人士、各方面读者阅读。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深度和分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地方专栏的经验介绍总让读者感动并受到启发;“调查与思考”栏目里一份份真实的调研材料总留给读者沉甸甸的思考;“理论探讨”栏目里一篇篇观点鲜明、哲理性、指导性强的文章更让读者感到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1995年 共青团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委李秀英来信

“我们建议发点儿宣传资料,以便订阅”

《中国火炬》杂志第一期已收到,内容丰富,很受欢迎,很早就盼望着有一份关工委自己的杂志,它终于诞生了。当天我便在关工委主任会议上宣传,大家一致认为很好,并要求订阅,我已把简要情况及订阅办法告诉大家,建议贵刊发点宣传资料,包括发征订单给基层,便于大家宣传,扩大发行。

——1995年 江苏省宜兴市关工委办公室吴亚俊来信

1995年 第11期 读者评刊

1995年 第11期 读者感言

1995年 第11期 编读故事

创刊后的故事

•浙江省的俞明德和广铁集团的邓新湘,

•作为创刊时期的第一批通讯员,

•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火炬》的故事。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关工委副主任 邓新湘:

创刊那年我与《中国火炬》结了缘

1994年,我到中国关工委办公室联系工作,恰好遇到了当时的《中国火炬》杂志筹备组。1995年元月,收到了《中国火炬》第一期,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一个指导性刊物,能发出关工委自己的声音是非常有必要的。创刊后,《中国火炬》迅速成了向全国各级关工委传递党中央的方针路线政策和中国关工委工作部署的宣传“窗口”,全国各地关工委工作经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火炬》每月8 号出刊,对关工人而言,最难耐地是每月等待收刊的日子,那种期盼的心情我至今历历在目。创刊当年,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通讯员。1995年第7 期,我在《中国火炬》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站校挂钩 优化环境》,那是一篇介绍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关工委老同志为青少年开办“第二课堂”的经验。文章刊发后,在全集团引起了轰动,我与《中国火炬》杂志自此结了缘。两年后,1997年第10 期《中国火炬》刊发了我的文章《对深化国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思考》,引发了很多企业关工委纷纷给我来信、打电话,寻求开展国企关工委开展工作的经验,我成了一名开展企业关工委工作的“明白人”。从2002年开始,广铁集团各级关工委广泛开展“人生指导老师”教育活动,有300 多名老同志与近千名青年结成人生指导对子,加速了企业青年成才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2017年第9 期的《中国火炬》以“‘人生导师制’以老带新 助你成才”为题,宣传了这一做法,使其成了广铁关工委工作的亮丽品牌。2018年3月,《中国火炬》的记者来到广铁集团长沙站、怀化站、吉首站,采写了稿件《雷锋故乡铁路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广铁集团学雷锋开展情况,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作为一名从事关工委工作30年的老关工,我认为《中国火炬》多年坚持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对关工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通过多年接触,我感觉火炬人工作作风好,对人特别热情谦和。在《中国火炬》的启发指导下,广铁集团关工委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在《中国火炬》创刊2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她越来越好。

我在《中国火炬》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1995年第7期)

再次翻看当年的老杂志,我仿佛回到了过去

2017年,我看到了杂志刊发的我写的文章

浙江省温岭市关工委副主任俞明德:

《中国火炬》是我的关工启蒙导师

1985年,我就在浙江省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协会(温岭市关工委前身)工作了,但是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我一直没有找到成功的经验。直到有一天,省关工委领导来温岭市调研时,把一本1995年1月的《中国火炬》介绍给我,立即吸引住我的眼球。杂志图文并茂,栏目多且内容丰富,我当时就爱不释手了。我与杂志社取得联系,主动要求订阅。

每月收到杂志后,我都认真学习杂志刊发的稿件,练习写稿,并试着投稿。惊喜的是,我的文章《生命不息 爱心不泯》被当年的第7 期刊发了,那是一篇介绍我作全国少先队员辅导员工作的感触文章。我感觉就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了好一段日子。有了第一次发稿成功的经历,我学习《中国火炬》越来越深入。结合工作需要,我以读者的身份,向《中国火炬》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万万没想到,当年第12 期杂志也刊发了我提的建议,还给我打了回访电话。我当时激动得都说不出话了。

创刊之年的两次发稿经历,时刻激励着我,一定要做好《中国火炬》的通讯员。2013年,我被评为《中国火炬》杂志社优秀通讯员。戴上大红花,上台领奖的那一刹那,我深深地感到,当《中国火炬》杂志通讯员任务虽然艰巨,但很光荣。

多年来,我把向基层关工委介绍《中国火炬》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带头把市关工委组织的活动拍成照片、写成稿子,投给《中国火炬》编辑部,经常收到编辑部的回复和录用通知。截至目前,大大小小的已经刊发了14 篇稿件。其中,2018年12月,我还登上了《中国火炬》的封面,讲述了我看到的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成了关工“名人”。

今年11月17日,在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我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我知道,这份殊荣的背后,是和《中国火炬》对我的帮助分不开的。《中国火炬》及时发布党的文件、政策,为我指明了工作的方向;“火炬”为我提供了各地先进工作经验,使我学有榜样:“火炬”为我牵线搭桥,使我从天南到地北,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关工好伙伴。从以前的爬格子到写复写纸,从传真机到今天用电脑,从发电子邮件到发微信,“火炬”既是我的关工启蒙导师,又是我的好朋友,伴随着我风风雨雨走过了25年。

虽然我已经90 多岁了,但我依然要倍加珍惜《中国火炬》杂志通讯员的身份,不停地向年轻人学习,把通讯员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1995年第7期,我在《中国火炬》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1995年第12期,《中国火炬》刊发了我提的建议

2013年,我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2018年,我登上了《中国火炬》的封面

猜你喜欢

火炬老同志关工委
传递火炬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喜迎重阳节,展现“银龄”风采
惠水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庆“八一”活动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