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复位治疗方法对足踝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0-12-22孙跃先柏立萍王彤彤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足踝踝关节手法

孙跃先 柏立萍 王彤彤 于 晶▲

1.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科一病区,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儿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足踝关节骨折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据流行病学统计,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损伤的4%~5%[1-3]。致病原因多由外翻、外旋或内翻等间接暴力原因引起。患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表现如足踝部剧烈痛疼、肿胀和皮下瘀血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足部循环障碍等[4-6]。由于骨折部位较为特殊,若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两种方法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分析最佳的治疗方法,为足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选择,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参考,现从治疗费用、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aird-Jackson评分和治疗效果等方面,系统比较这两种复位方法治疗的优势和弊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96例足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X线片检查,确诊为足踝关节骨折患者,如可见踝关节畸形、活动时伴有骨擦音等;(2)均符合手法复位治疗和切开复位的治疗指征;(3)年龄为18~65岁;(4)单侧骨折患者。排除标准:(1)既往足踝关节骨折或损伤病史;(2)肝脏等存在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等。本研究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手法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两组,每组各48例。手法复位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8~62岁,平均(42.3±5.2)岁;依据Davis-Weber分类法,A型患者20例,B型患者18例,C型患者10例。切开复位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1.9±4.7)岁;Davis-Weber分类:A型患者19例,B型患者17例,C型患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组患者根据患者X线等检查诊断结果,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医生协助患者保持平卧位,固定患肢足前部和足跟部,向上牵拉患者患肢小腿近端内踝骨折的部位,纠正胫腓骨下端移位,复合外踝。X线片检查复位后,采用石膏固定。医生要注意石膏松紧度适中,避免过紧或过松,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固定时间为4~6周。

切开复位组患者采取手术切开复位治疗。患者取平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后,医生从患者患肢后外侧切开骨折部位并充分暴露,进行解剖复位。外踝骨折患者复位后行钢板固定。内踝和后踝骨折患者复位后行空心钉固定。术后使用石膏托外固定于功能位。10~14d拆线,更换管形石膏固定。8~10周去除外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以Baird-Jackson改良标准为参照,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

(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和差4种。其中,优为患者足踝骨折症状表现基本消失,可自由活动,Baird-Jackson评分结果在90分及以上;良为患者骨折部位有轻微肿胀,活动略微受限,Baird-Jackson评分结果为80~89分;可为患者骨折部位伴有肿胀,患者足踝关节最大程度活动受限,Baird-Jackson评分为70~79分;差为患者足踝骨折部位肿胀,活动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未改善,Baird-Jackson评分<70分。治疗有效率为优率和良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切开复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手法复位组,治疗费用高于手法复位组,但愈合时间短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x ± s)

2.2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切开复位组评分高于手法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 ± s,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7.92%,高于手法复位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足踝骨折占全身骨折损伤的4%~5%,其致病原因多由外翻、外旋或内翻等间接暴力原因引起[7-9]。现阶段,临床针对足踝骨折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两种方法。手法复位是医生通过拔伸、旋转和回旋等手法,徒手将患者足踝骨折处进行复位,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稳缓,避免因用力过度等原因,导致患者骨折部位的血管和神经再次损伤。手法复位的弊端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手法复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患者,手法复位并不是很适用。其次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与医生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即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达到理想甚至痊愈的治疗效果;相反,若医生手法复位不当,可导致患者畸形愈合等不良情况的发生[10]。手法复位的优势表现在治疗费用较低,仅包括患者前期的X线片检查费用、医生的诊疗费用和固定骨折部位的石膏费用等。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切开复位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对患者足踝骨折部位进行治疗。切开复位最大的弊端在于治疗费较高。除手术自身的麻醉和治疗费用外,患者所使用的钛合金锁定钢板和空心钉等的价格较高,一般患者治疗费用都在2万元左右。另外对于部分体质较差的患者,切开复位可能引起患者足踝骨折部位延迟愈合等,增加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11-12]。切开复位的优势表现在其应用范围更广,除开放性骨折患者外,对于手法复位未成功的患者,均应尽早行切开复位治疗。患者经切开复位治疗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和康复时间,减少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情况的发生[13-14]。

由于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均具有明显的优缺点,因此二者在临床上均得到广泛应用。陈伟珑[15]将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手术组和手法组,分别行切开复位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发现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手法组,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陈业贺等[16]研究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通过本治疗实践发现,采取切开复位疗法对足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Baird-Jackson评分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优于采取手法复位治疗的手法复位组患者,与上述研究结果的基本一致[15-16],证实了切开复位疗法更益于足踝骨折患者的康复。但同时也发现,切开复位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手法复位组,治疗费用高于手法复位组,因此对于中低收入患者,或者是医生治疗经验丰富,手法复位治疗仍然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足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切开复位的治疗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治疗效果也更为理想,是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手法复位具有治疗费用低的优势,若患者经济条件较差或接诊医生治疗经验丰富,也可以采取手法复位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足踝踝关节手法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崴脚”
七步洗手法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