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全国239 个地级城市的实证检验
2020-12-22温婷
温 婷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不断的动态演进过程中,该演进过程被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升级概念的界定,同样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初始时期,Poter[1]根据国家要素禀赋优势理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阐述被国内外广泛接受,他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指的是产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随着研究的深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逐渐扩展为三个方面,其一由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经济过渡,最终到达服务经济;其二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其三将产业链的升级纳入其中,具体表现为由生产低端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为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附加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张俊[2];冯艳丽[3])。换言之,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两层含义,产业间比例结构的调整以及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已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部门,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能够带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溢出,能够调节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影响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势必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创新体系、交易成本和需求规模等因素具体表现[4-11]。其中,有学者考虑到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关联,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辐射效应,但由于门限效应的影响,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空间辐射作用大小不同[10-11]。第二,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12-18]。目前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另一种认为在某些地区,或某些特定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并未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明显促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制[15-18]。第三,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19-22]。例如周小亮等[19]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发现协同集聚虽然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且协同集聚对产业高级化水平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点。而有些学者则聚焦于研究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效应[20-21],认为协同集聚能够通过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进入与退出决策行为及研发创新激励等因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中,一是较少涉及行业异质性比较,但是,实际上各生产性服务行业其集聚特点各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势必存在差别,有必要分行业而论。二是在分析集聚对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时,多数研究仅仅从地理位置层面分析空间相关性,并未考虑不同空间的经济辐射强弱,也与现实不符。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双重视角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分别衡量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和行业内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不同行业集聚的异质性进行比较研究。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机制,理解我国各区域间的空间依存关系,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与相关联产业机构之间不断协调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企业机构在地理上的相互集中,还表现为集聚系统与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特别是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城市内的集聚能够对当地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效应主要通过创新、效率和传导机制体现。
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集聚使得集聚区内企业和机构通过交易方式和非交易方式进行的互动交流增多。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知识和新思想的产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进而加快了知识在区域内的传播和扩散速度,这两方面作用从整体上推动了区域技术创新,有利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其次,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技术升级是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前提的,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推动企业从产品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到产品质量上的升级直至产品功能上的升级,最终形成产业链条上的结构升级。再次,通过产业链上的结构升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逐步实现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的产业为主向以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为主演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改善市场效率、调节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1 市场效率改善机制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改善劳动力—雇主间匹配度、节约贸易成本的方式对市场效率进行调节,逐步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产业市场。
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体现在三大产业产值上的优化还体现在高效的产业市场环境中。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引起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度和自由化水平的提高会引发相关联产业市场的革命性发展,通过自由竞争,逐渐打破关联产业市场传统的垄断利益分配格局,为产业结构升级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1.2.2 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区域内的高度集聚,增进了集聚区内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以及它们与相关联产业企业、机构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集聚区内信息网络的形成。完善的社会经济信息网络有利于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集聚区内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在信息高度公开的情况下,区域内投资机构或个人能够凭借其掌握的信息,对不同产业的成长能力进行有效识别,给予投资回报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以有效支撑,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针对投资收益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适量减少投资。于是,区域中各种生产要素资源会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由衰退产业转向新兴产业。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机制将逐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正向外部性都必将直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经济的繁荣又将对相关联的第一、二产业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促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3.1 供给传导机制
从供给上看,这种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劳动供给发生作用。服务业的繁荣通常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大,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这一方面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业机械化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也为城镇化建设中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劳动供给推动第一、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2 需求传导机制
从需求上看,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会引起需求结构发生改变,而需求结构的变化将会拉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多属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服务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较高,对该类产品的需求扩张,将促使消费者消费模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在消费中提高对产品的技术创新,知识含量的要求。因此,这种产品需求结构上的改变将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服务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村劳动人口的减少,农业生产效率将有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将得到提升。这些将引致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增加,极大地促进第二产业产出的增长,而工业发展不仅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机械化保障和物质支持,同时也对产业链上的相关配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将通过供给在三大产业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传导机制。
2 计量模型构建
2.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量化测度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根据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第二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定量评价;第三类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进行衡量。
本文依据配第—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认为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升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因此,选择徐德云[23]提出的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对样本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衡量,该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IND 代表产业结构升级系数;y1、y2、y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取值范围为[1,3],若其数值等于或越接近1,则说明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社会,产业结构层次就越低;若其数值等于或越接近3,则说明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后工业化特征,产业结构层次越高;若其数值等于或接近于2,则说明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其产业结构层次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较高,但要低于第二种情形。
根据上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该影响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进行实证检验。另外,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控制(GOV)、人力资本存量(HR)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较大影响,于是将这四个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计量模型中。故本文可建立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其中,核心解释变量SA 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数加以衡量;FDI 为外商直接投资,用城市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进行衡量,考虑到实际使用外资额与GDP 的计价单位不同,本文依据历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将以美元为单位的实际使用外资额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实际使用外资额;GOV 代表政府控制,用城市一般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进行衡量;HR 代表人力资本存量,用城市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进行衡量。具体变量说明如下表1 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根据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中国239 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2.2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考虑到现实中产业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而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前首先要衡量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这需要借助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测算。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元素可以用于表征各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程度,选用合理的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计量分析的关键之一。实证分析中通常根据空间单元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2.2.1 地理特征空间权重矩阵
根据地理特征判断准则的不同又将地理特征空间权重矩阵分为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和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仅仅从空间单元相邻与否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空间影响,且如果相邻则认为具有相同的影响程度,显然这是不符合客观经济现实的。地理学第一定律(Tobler W.R.,1970)指出任何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某种联系,而距离较近的事物要比距离较远的事物联系更为密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比空间邻接权重矩阵更为科学,因此,选用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矩阵进行实证分析1)。
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中各空间单元的相关程度由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地理距离大小所决定。空间单元的空间相关程度与地理距离二者之间呈反比,即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的距离越大空间相关程度越低,反之,空间单元之间的距离越小空间相关程度越高。其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其中,d表示两个空间单元地理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由定义6可知,求解M中长度为T的最大可能执行路径的时间复杂度为O(|S′|T),显然不能满足运行时验证需求.对于该问题可以采样随机优化算法近似求解[13],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来求解,下面的引理给出了系统反例的生成方法.
2.2.2 经济特征空间权重矩阵
地理特征空间权重矩阵仅能够表征由地理距离因素引起的产业发展的空间关联,但是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势必受到其他多种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需要从经济角度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更全面地刻画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弱不同,其对周围地区产生的经济辐射和吸引力度也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落后地区的空间影响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空间影响力较小。因此,假设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围城市产生的空间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弱。借鉴王火根和沈利生(2007)的研究,本文以研究期间各地区人均GDP 占所有地区人均GDP 之和比重的均值代表各地区经济水平,可以设定经济空间权重矩阵(W)是地理空间权重矩阵(w)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角矩阵的乘积。具体表达形式如下所示。
故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空间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特征权重矩阵进行对比实证分析。
2.3 确立空间计量模型
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的前提是经济现象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因此,首先采用MoranI 指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采用两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测算,结果均表明,2003—2018 年的16 年间中国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16 年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变化具有一定空间依赖性,即某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会受到其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忽略该空间自相关性将会引起实证分析结果的偏误,需要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为了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在建立空间自回归面板模型和空间误差面板模型的基础上,同时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且,由于本文的实证分析样本局限于一些特定的个体(239 个地级市),因而选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2)。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同理,建立如下两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内部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
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首先对239 个样本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区位熵指数进行测算(数据量过于庞大,故在文中省略),再依据模型(5)、(6)、(8)选择变量分别构建三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两种权重下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两种权重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采用极大似然参数估计方法,利用matlab 统计软件得到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三种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别列示于表3 和表4 中。
表3 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
表3(续)
表4 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
第一,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对SAR、SEM、SDM 三种空间面板模型而言,都有时空固定时模型估计效果最优。且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同时对三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相对空间误差面板而言较好,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合理的。
第二,中国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反映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与之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两种权重模型下的空间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发现,虽然两种权重下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系数,但经济距离权重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要略高于地理距离权重模型。说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经济发展的相似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产生正向影响。一方面,地理距离的接近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发展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更为类似,产业合作发展的机会更多,互动空间更大,造成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关联更为紧密;因此相对于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影响更大。
第三,参数估计结果一是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假设,说明虽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偏低,但其集聚效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推动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与相关已有研究中的结论相符合。作为一种投入要素,FDI可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长和投资效率的提高来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FDI产生的技术进步也能够有效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种技术进步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进行调整获得更大产出、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收入弹性、促进产品出口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三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推动。要实现使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这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首先要保证人力资本积累的不断提高,只有当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结构朝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转变时,才能达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第四,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中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的参数估计结果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从影响系数大小来看,人力资本存量的空间溢出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而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溢出作用最小。
第五,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中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政府控制会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消极影响。说明中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着“政策失灵”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与中国实施的财政包干政策有关,该政策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产业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各级政府机构及官员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力求制定出的产业政策符合其自身利益取向,因此可能无法保证产业政策的科学性;二是政府行政分权的不彻底,导致国家层面制定的产业政策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产业政策的执行不力,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政府机构运行效率低下以及信息的不完全,使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及时、同步的调整,容易导致产业政策的滞后性,造成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政策之间的不适应,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3.2 生产性服务行业内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
上文证实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了进一步分析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内部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本文建立分行业空间面板数据模型(9)、(10)进行实证检验。
利用matlab 统计软件得到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两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别列示于表5 和表6 中。其中,模型1、2、3、4、5 分别代表物流业集聚模型、信息服务业集聚模型、金融业集聚模型、商务服务业集聚模型以及科技服务业集聚模型。通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发现时空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优于其他三种固定效应,于是表中仅列示时空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
表5 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行业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表5(续)
各生产性服务行业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都显示,中国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并且相对于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影响更大。
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结果一致,五个行业内集聚模型结果同样显示外商直接投资LnFDI 和人力资本存量LnHR 对因变量LnIND 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府控制LnGOV 对LnIND 的影响则显著为负。再次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的干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面影响。
表6 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分行业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表6(续)
对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与分行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得到的结论不同,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皆表现出一定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力大小不一,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具体来看:
(1)信息服务业。作为重要的中间投入行业,信息服务业集聚通过知识共享能够增强其本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并对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能够促进制造业生产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另一方面高效的信息咨询、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信息安全服务,能够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提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水平。另外,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能够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因此,通过信息服务业的传导机制,该服务行业集聚能够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2)物流业。物流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发展,有利于搭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货物配载中心,增强物流集聚区的品牌效应,使集聚区内物流企业能够快速衔接货物信息,高效利用运输工具,进而提高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农业的联动发展提供支撑。一方面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道路货物甩挂等多种运输方式,扩大物流运输的承载量;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开发,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物联网、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实现物流企业配送方式的快速、智能、精准,为制造企业提供全面、优质、快捷的运输服务,节省制造企业在材料和产品运输上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对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均有利。同时,不断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产品的产销衔接,加快农产品批发零售的市场改造升级,对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帮助。鉴于以上分析,物流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金融业。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资金约束、提高资源配置和有效降低风险几个方面。第一,金融业集聚发展能够通过建立高效的支付体系,发挥强大的融资功能,克服储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水平,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金约束得到缓解。第二,金融集聚有利于集聚区内信息网络的形成,而信息互通和共享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发展潜力较好的行业,适当增加资本投入,促进其快速发展;对市场竞争力较低的行业,适当减少投资,使得社会资源由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三,金融集聚能够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风险。一方面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向,产业发展过程中投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证券化融资等金融手段,能够实现分散化持有,有效降低风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科技服务业。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推动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相关联产业的技术革新上。科技服务业作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向其他行业提供智力服务的产业,其集聚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科技服务外包的方式,达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较强,有利于增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通过科技服务业集聚,在集聚园区内形成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服务企业和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支撑,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
(5)商务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服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高端制造企业。当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进入较高的层次,制造企业对管理文化、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此时,以管理、法律、会计、咨询服务为主的商务服务的市场需求加大,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对行业本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其所提供服务的行业的发展规模、质量和速度,进而对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协调以及产业结构层次产生重要影响。
4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3—2018 年全国239 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为了探索行业间差异,将实证检验分整体和局部两个不同层面进行:一方面揭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另一方面衡量各生产性服务行业内部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的差别。
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来看,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中国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邻近城市间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经济距离权重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略高于地理距离权重模型,说明相对于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
从生产性服务行业内部集聚来看,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发展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皆表现出一定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力大小不一,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行业特征各异,集聚状况各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异。因此,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时,必须考虑各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促进各行业集聚协调发展。
重视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知识溢出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而作为知识含量最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新型现代物流集聚网络。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各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物流集聚园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但推动作用不大。故立足于中国物流业集聚演化现状,未来物流业集聚发展应更注重专业化及合作,一方面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专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物流企业跨区域合作。
促进金融、信息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五大生产性服务行业中,中国金融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相对较好,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促进作用,但影响强度不大,说明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才刚刚显现,有待增强。因此,各级政府应致力于金融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以进一步凸显其经济发展效应。
注释:
1)根据各地级市所在区位的经纬度测算两地区地理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2)归分析局限于一些特定个体时,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Baltagi,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