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
2020-12-22刘小平刘晨筱
刘小平 刘晨筱
(1 长治市屯留区国有林场 2 高平市林业局)
石质山地主要是指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形成的以砂岩质和页岩质为主的山体裸露山地和石头山地,其地表土层不足15 cm,岩石裸露比例高达40%以上。由于沙石含量大,土层浅薄,肥力贫瘠,特别是阳坡,林木成活十分困难。我省晋东南地区,地处太行山中段,土石山区面积大,宜林地资源相对较少,荒山绿化工程多为荒岩裸露的石质山地,从而使林业生态建设受到限制,面临着发展空间有限、后劲不足的困境。在石质山地造林,不仅可以加快荒山绿化速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河山。因此,开展石质山地造林技术研究十分必要。近些年来,相关研究纷繁冗杂,可实用性并不高,且缺乏系统简明的理论依据。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在立地条件确定的基础上,从适宜树种的选用和造林栽植技术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整理出了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旨在为造林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 石质山地造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适地适树原则
在石质山地造林,树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造林成败,必须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工作中,应深层次了解当地的造林立地条件、树种生活习性等情况,在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筛选造林树种。优先选择适应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树种进行栽植,从而打破石质山地土壤干旱瘠薄、沙石含量大、适生树种少、造林难以成活的困境。一般优先选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速生优生、寿命较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稳定性较高的乡土树种或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1.2 整地改土原则
石质山地的土壤以褐土为主,虽然土质较少,但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且易被侵蚀,养分容易流失。特殊的土壤条件下所孕育的植被,层次简单、覆盖率低、发育状况差。因此,在造林前要针对性地结合土壤质地,做好理化性质的改良。一般土壤的改良方式,包括开挖种植穴、表层腐殖土回填、生土做埂以及客土回填等整地措施。
1.3 蓄水抗旱原则
石质山地的阳坡干旱,年降水量仅400-650 mm,且多集中在6-9月,天然降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由于石质山地山高、坡陡、平地少,暴雨时径流流速大,土壤持水能力低,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水资源无效丧失。加之阳坡造林一般选择在春季,本就干燥多风,蒸发作用强烈,致使土壤水分成为造林成活的首要限制因子。因此,采用整地工程,提高蓄水抗旱能力,是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的关键环节。
2 石质山地造林树种选择
石质山地造林难度大、郁闭度和保存率偏低。为了提高林木存活率和保存率,在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前提下,也要避免树种单一,采用多树种,营造混交林,打造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发生,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应有的功能。调查研究发现,同一地块不同区位的立地条件不同,适宜的造林树种也有所不同。石质山地中上部区域的立地条件最差,适宜的造林树种包括侧柏、油松等;下部区域立地条件优于中上部区域,适宜的造林树种包括刺槐、五角枫等;而基部区域的土层厚度增加,适宜的造林树种包括山桃、山杏等。在具体造林时,可营造块状或条状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的生产率和稳定性。
根据造林实践经验,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时可优先选择以下树种:
2.1 侧柏
侧柏是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的先锋树种,栽培历史悠久。该树种为常绿树种,喜光、抗逆性强、抗盐碱、耐瘠薄、寿命极长,在中低山海拔1 000 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上多有种植。试验表明,侧柏在晋东南地区长势良好,保存率高。黄栌、红栌、火炬类的耐旱、耐寒性植物,也可优先选择栽植。
2.2 油松
油松能够有效抵抗干燥贫瘠的土壤条件,抗风能力较强,是我国的特有树种,树干挺拔苍劲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该树种四季常绿,根系深扎,喜光、耐旱、适应能力强,宜以行进行混交种植,伴生树种有元宝枫、栎类、桦木、侧柏等,在晋东南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3 刺槐
刺槐适应性强,为速生树种,易繁殖,且耐干旱瘠薄,在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黄土高原地区生长最快。刺槐为浅根性树种,侧根发达,萌芽能力和根蘖能力都很强,适合石质山地生长。刺槐变种—泓森槐生长迅速,管理粗放,喜光,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2.4 山桃与山杏
山桃与山杏均属观赏类落叶小乔木,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对土壤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常生长于山坡、山谷沟底或荒野疏林及灌丛内。管理较为粗放,移栽成活率高,植被恢复速度快,适合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
3 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技术
3.1 预整地及储备式造林
春季造林时间短,造林任务集中,从而给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增加了难度。可采取秋季预整地、春季顶凌栽植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加快造林进度,而且能够提升造林地的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成活率。“储备式造林”是近年来造林绿化工作的新理念,即提前落实地块、提前编制设计、提前招标议标、提前进行预整地,为高质量完成石质山地干旱阳坡造林奠定了基础。
3.2 大穴整地法
在推进干旱阳坡荒山造林过程中,在做好前期设计的基础上,要确定科学的整地方法。我们采取的措施:割灌除草结束后,按2 m株距进行定点,采用大穴整地,陡坡以鱼鳞坑为主,缓坡以方穴为主。整地结束后及时回填客土,并适当施入保水剂,或在种植穴周围提前开一个小穴,以蓄积雨水,为林木生长创造条件。大穴整地时要注意等高水平,尽可能保证原本稀少的植被不受破坏,以确保荒山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3.3 明穴植苗法
首先,严格按照整地标准,挖好树穴,铺垫熟土,生土筑埂,使活土层达到30 cm以上;然后,将树苗放到树穴当中,为保证不窝根,分三次进行土壤回填,第一次回填后将覆盖虚土踏实,第二次回填时适当进行提苗,最后一次回填完成后踏实虚土。植苗结束后,可利用割除的灌草进行坑面覆盖,每穴覆草2kg左右,覆盖厚度4-6 cm;或者在植苗穴上覆盖一层小石块或草皮压实,以达到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苗木成活率、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此外,对控制造林地当年火灾隐患也有一定作用。
3.4 容器苗造林法
容器苗造林是指利用容器培育苗木,达到移植标准后,连同容器一起出圃移栽,从而达到造林目的。雨季是容器苗造林的主要季节,每年第一场透雨过后,进行栽植效果最佳。使用容器苗可确保苗木根系完整,有基质保护不易受损害,加上使用抗逆性强的苗木,无明显的缓苗期,可大大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常见的栽植方法有两种:一是留袋栽植,栽植深度为容器上袋口与造林穴面齐平,苗木直立,位于坑中间,回填土捣实,使土壤与容器袋紧密接触,确保表层基质土不松动;二是脱钵栽植,将苗木分级,随起随栽,但要注意散土苗木不入穴。此外,为提高造林苗木成活率,必须在树盘采用蓄水保墒措施,如覆盖草皮、小石片、地膜、施用保水剂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效保持植苗穴内的土壤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