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高僧善导大师思想的生态意蕴
2020-12-22孙桂彬何欣雨
孙桂彬,何欣雨
唐初善导大师是齐地高僧,“临淄人也,幼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1]。虽然也有传记说其是“泗州人也”[2],但从其跟随山东高僧明胜出家,应知其是临淄人的说法更为科学[3]。在佛教史中,善导大师是佛教净土宗集大成式的人物,继承并发展了昙鸾、道绰等前代祖师的净土思想,成为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齐地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系统阐述净土理论,并订立相关行仪,使得净土宗开始具有特色鲜明的宗派形态。他大力宣扬净土思想,在其影响下,净土学说日益显隆,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接受并实践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成为佛教信徒日益普遍的修持方式。其著述传至日本,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皆奉其为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本文从其他力本愿说、往生论、持名念佛法和忏悔理论等方面对其生态意蕴加以阐释。
一、他力本愿说的生态意蕴
善导大师吸收昙鸾、道绰等前人强调佛力的思想,进一步光大他力本愿说,这是其最主要的净土思想特色。他推崇佛力的殊胜,认为凡夫之所以能往生净土,乃仰仗弥陀本愿和佛力所致。下面从易行道的判教、弥陀本愿等方面对其他力本愿说及其生态意蕴进行揭示。
(一)修持净土、往生极乐是易行道,契合阿弥陀佛的本愿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出难行道与易行道思想。“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4]。这里,龙树菩萨指出,佛法修行有难行道,也有易行道,易行道正是要忆念诸佛称其名号,如此能迅速证果解脱。善导大师继承前人有关二道的理论,认为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正是末法时期的易行道的不二选择。
在佛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因地所立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最为重要,也最能彰显阿弥陀佛的度众本怀。善导大师在解读此愿时,特别强调佛的愿力对众生得以成佛的重要性。“佛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终时,愿力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5]27。“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6]447。众生之所以能临终得生净土,正是因有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这种本愿成为摄取众生得以往生的增上缘,成为他力救度的关键因素。“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7]246。由此,善导大师将弥陀本愿视为极乐净土法门的关要。
(二)众生业障深重,只有依仗阿弥陀佛本愿方可出离
净土法门,非常强调对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的信心,要求行者全身投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7]271。生死凡夫罪重慧浅,在轮回路上头出头没难以出离,靠自力难以解脱,在对自身根性有了彻底清醒认识后,坚信凭借阿弥陀佛本愿佛力方能往生极乐。如此根性虽羸弱,但凭借殊胜无比的念佛法门,同样能脱离轮回证得解脱。
弥陀本愿保证障重凡夫也能往生殊妙净土。“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7]251善导大师认为障重凡夫本无缘净土胜境,而得以往生,是有本愿佛力在做强大的助缘。他还指出只要众生念佛,阿弥陀佛就会以光明照触此人,并以种种形式加持此人。“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7]268。众生忆佛念佛拜佛,佛以佛力悉知悉见,如至亲一般护念此人,并随众生心念现于其前,同时消其重罪,在临终时接引其往生极乐世界。念佛,能够增强人与佛的亲缘、近缘和增上缘,从而密切人与佛之间的内在联结,最终凭借弥陀本愿的力量,发挥净土法门他力救度的殊胜功用。
综上,善导大师本愿他力说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态意义:其一,相比难行道,净土宗从判教来说是易行道。这启发我们在处理生态问题时,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案,这时需综合衡量彼此利弊得失和实施难易程度,选取最优方案,如此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其二,众生障重罪深,所以需要持名念佛以脱离轮回。环境危机的出现,与人类自身贪婪密切相关,我们应对自身劣根性有着清醒认识,知晓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其三,弥陀他力本愿是众生往生净土的关键,称念佛号便可增强与佛之间的亲缘、近缘和增上缘。生态问题的解决,也应学会借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盘活手中资源,同时加强合作,增强团队黏性,发挥整体合力。
二、往生论的生态意蕴
对于净土往生的主体和对象,历来众生纷纭。善导大师在前人基础上,以其楷定古今的气概,旗帜鲜明地坚持凡夫往生报土。下面从凡夫为往生主体、报土为往生对象两方面揭示善导大师往生论的内涵及其生态意蕴。
(一)凡夫为往生的主体
净土往生有九个品位,先前有祖师认为九品之中上品莲花圣人方可往生,凡夫则只能莲登下品。而善导大师明确指出凡夫是净土往生的正机。“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7]248正因为众生罪深,诸佛大悲拔苦,对此类众生尤为怜念,因此凡夫是弥陀他力救度的主要对象。“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7]249。遇大凡夫、遇小凡夫、遇恶凡夫,分别对应上中下三品。而之所以有九品差异,是因为遇缘不同。其中下品往生者恶业深重,在临终时仗佛愿力方得出离轮回,待其莲花开敷,他才发起大乘心,善导大师由此指出有大德认为下三品是始学大乘人的说法并不准确。净土九品凡夫皆可往生,如此则去除了凡夫不可往生上品的障碍,将净土向所有众生开放,为净土普遍深入普罗大众提供可能。当然,不仅凡夫可往生,圣人亦可。“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5]28。如此净土通摄凡圣,成为泽被三根的普传法门。
善导大师指出即使五逆谤法也可往生。“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诸苦”[7]277。《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谤法、五逆者不能往生,因其造下极重罪行,死后直堕地狱难以超生,而《观无量寿经》指出五逆者可下品下生,谤法者不可。而善导大师认为五逆谤法皆可往生。之所以在佛经中提到不可往生,是为了警告众生不可造此两种重罪,如凡夫已犯下五逆谤法,佛陀出于大悲本愿仍会摄取其往生极乐,但谤法者需在花胎中历多劫方可花开见佛,如此也远胜直堕地狱之苦,充分彰显了弥陀本愿的深弘。
小乘、根缺及女人亦能往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7]251。小乘者往生极乐无有障碍,在花开见佛后观音菩萨会为其宣讲大乘佛法,其便生大乘道心,更不生小乘之心。又极乐世界皆是圆满丈夫身,无女人及根缺之人。“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随佛往生,入佛大会,证悟无生,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得转女身。应知,今或有道俗,云女人不得生净土者,此是妄说”[5]27。善导大师指出女人称念名号,命终时会转女身为男身,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正是仗佛愿力方可实现,而世俗所传女生不能往生净土之说,乃是邪见。如此净土向一切大众敞开了大门,往生极乐最终成为最受底层民众接受和喜欢的修行法门。
(二)西方极乐世界殊妙庄严,属于报土
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其庄严无比,非世间环境所能比。对此经典多有记载。善导大师认为极乐殊妙境界正彰显了阿弥陀佛的佛果性德。“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7]262。此界大地高低不平,水是平的,遇冷则转成冰,而极乐世界大地等无高下,琉璃铺成大地晶莹剔透。阿弥陀佛无缘大慈,累劫修习平等观,证悟极果,因此感召外在环境无比殊妙,与娑婆世界相比有天壤之别。“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玛瑙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故名七重也。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7]264。再以极乐世界的大树为例,其非世间木质,而由黄金、紫金、白银、玛瑙、珊瑚、白玉、珍珠构成,并且排列整齐,无有杂乱。净土宗的观想念佛,就是通过观照阿弥陀佛相好及极乐世界庄严,生起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和对极乐世界的向往,消罪开慧,最终乘佛本愿往生极乐。
针对教界有祖师认为净土为化土说法,善导大师认定净土是报土而非化土。“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7]250。《大乘同性经》明确提出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又《无量寿经》指出阿弥陀佛因地时发下四十八大愿接引众生,今已成佛,正是因地发愿的果报之身。再者《观无量寿经》中提到上三品在往生时,阿弥陀佛与化佛来接引,也可推知阿弥陀佛是报佛。而薄地凡夫之所以可往生报土极乐,正是凭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综上,善导大师的往生论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态意义:其一,凡圣皆可往生净土,即使五逆谤法、小乘、根缺与女人同样可往生,凸显对不同个体生命平等性的尊重。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生命共存的复杂系统,生命之间无高低卑贱之分,不同人种肤色、动物与人类之间皆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其二,极乐世界具有无比清净殊妙的外境,正契合人们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和向往,而极乐世界庄严正是弥陀佛果性德的彰显,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在建设美好外部生态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以达成心与境的和谐统一。其三,极乐世界是报土,其由阿弥陀佛因地发下誓愿,并经无数劫苦心修行,方以成就如此果报,而我们今日生态建设同样注定是一个长期工程,要有纯正的初心,并持续付出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必能如愿。
三、念佛思想的生态意蕴
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其倡导以持名念佛为主、观想念佛为辅并杂以其他善行的念佛方法,有理论阐述,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净土宗修持理论与方法的确立发挥重要作用。下面从三心说、定散二善、推崇持名念佛等三方面揭示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及其生态意蕴。
(一)念佛应具足三心
三心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6]438。三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如果说他力本愿是往生成就的外缘,那三心则是行者需具足的内因条件。其中至诚心要求真实,身语意三业拜佛礼佛忆佛,顺弥陀本愿,满足净业要求。“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7]270-271。不能表里不一,外现精勤行善,实则内里懒散邪恶。深心则要求具足信心,信心具足信机、信法两方面,对自己陋劣根机无法自力解脱有着充分认识,同时对弥陀誓愿能够接引自己往生没有怀疑。回向发愿心则强调将修持所有善根回向西方,并发愿往生。
而深心又可分为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前者指净土行人坚信罪障凡夫持念佛号求生净土必能往生,对此生起定解,不受外界杂论影响;后者则指正杂二行。“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7]272。所谓正行是指依据净土经典衍生的诸种善行,包括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而正行之中,又分正助二业。其中专念弥陀名号,因为顺佛本愿,因此成为正业,而其他正行则为助业。足见善导大师对称名念佛的推崇和肯定。除去正行以外,其他种种善行则统称为杂行。通过正杂二行、正助二业,善导大师建立起一套依止净土经典并以持名念佛为核心的修行体系。
(二)善行有定散二善
“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7]247。“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7]259。善导大师认为《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前十三观为观想念佛,要求心静意定,故称为定善;而净业三福、往生九品所持善行则可散心修习,因此称为散善。而众生根性有定散之别,在定善之外,设立散善,可扩大善行范围,将散性根性的众生也摄受进来。
定善指观想弥陀净土依正二报,因为众生散乱,心猿意马,起种种妄想执着,三昧难以证得,因此需观想念佛以定心。通过遣除其他外缘,专注西方对境,来修习禅定。但善导大师也指出观想念佛并不适合末法众生根性。“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7]267观想念佛是立相住心,尚达不到无相离念的层次,但即使如此,末法时期众生障深慧浅,也难以相契。由此散善更适合众生此时根机。
散善指净业三福与往生九品善行。净业三福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为世俗善根,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为戒善,指受持三皈依,守持声闻菩萨戒等;三为行善,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劝化有缘等。其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和守持戒律等蕴涵着爱生护生的内涵。“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7]259。众生爱护自己的生命,因此应长养慈悲心,保护生命不被伤害。同时,不杀生也是十善业之首,而声闻戒与菩萨戒也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自身身语意,对杀生同样禁止。在九品善行中,上品上生有提到要奉行戒律修习慈悲,小乘下善凡夫假若能如法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则可中品中生。
(三)持名念佛最殊胜
善导大师指出在各种念佛方法中,唯有持名念佛最顺佛意佛愿。“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7]268。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7]276。“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7]278。善导大师认为依据净土经典,弥陀本愿正是以弥陀名号接引众生,只要众生专念名号求生净土便得往生。称名念佛是正业,其他杂善只是助业。为何不倡导观想念佛等定善呢?这与众生根性有关。“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6]439。众生障重,心意飞驰,无法作观成就,持名念佛容易实行,正契合众生根性。而持名念佛,已圆满具足信愿行。“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7]250。持佛名号是以就行立信的正行,已含摄信心。又南无是皈命,有发愿回向的意涵,而持名本身就是行持,如此持名念佛就圆满具足信愿行的特征。
综上,善导大师念佛思想具有如下多方面的生态意义:其一,弥陀本愿是往生净土的外缘,而深心、至诚心和回向发愿心则是求生极乐的内因,只有内外因缘同时具足,往生大业才得以成办。今日和谐生态的构建,既要有外部环境的种种支持,如政府的积极引导、法律政策的相关配合和舆论传媒的正面导向等,也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知晓生态破坏的沉重代价,愿意积极投身进来,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其二,散善三福九品,提倡慈心不杀,爱护其他生命,有利于减少杀戮,促进对动物的保护。行持十善业和守持戒律有助于自净其意,克制自身的贪嗔痴烦恼,减少浪费,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立场,建立人与自然生态友好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三,持名念佛具足信愿行,我们进行生态建设也需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愿景,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加以落实,如此方能真正实现生态理想。
四、忏悔思想的生态意蕴
善导大师将忏悔视作重要修持,并将忏悔与地狱思想、持名念佛密切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净土忏悔观。下面从地狱说的强调、念佛与忏悔的结合等两方面阐述善导大师的忏悔思想及其生态意蕴。
(一)末法时期众生障重罪深,地狱恐怖,故忏悔非常必要
“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7]246。末法思想在隋唐时盛行,善导大师清醒认识到该阶段众生根机浅薄,罪障深重,将忏悔实践引入到日常净土修持之中。善导大师在其所制净土仪轨中,一再强调地狱的种种恐怖,以期行者真正生起怖畏心,诚心忏悔往昔罪过,洗清罪业。如《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中,善导大师指出众生往往造下诸种重罪,“自从过去,尽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身口意业行住坐卧,于一切三宝师僧父母六亲眷属善知识法界众生上,具造一切恶,常起一切恶,相续起一切恶,方便起一切恶障、业障、报障、烦恼等障、生死罪障、不得见闻佛法僧障”[8]428。如此罪行无量无边,必然感召令人畏惧的地狱恶业。“阿鼻地狱、十八寒冰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刀林地狱、五百亿剑林地狱、五百亿刺林地狱、五百亿铜柱地狱、五百亿铁鐖地狱、五百亿铁网地狱、十八铁窟地狱、十八铁丸地狱、十八火石地狱、十八饮铜地狱,如是等众多地狱”[8]428。善导大师列举众多地狱,并描述其恐怖情形,行者自然恐怖毛竖,惭愧忏悔。如此地狱的恐怖也正与净土的安乐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众多佛弟子具足行忏消罪的强大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谨慎因果,从而推动了忏法实践的广泛展开。
而实际真正忏悔并不简单,需要身心极其恳切,彻底地翻昔旧过。善导大师将忏悔分为三品:“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此等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6]447三品忏悔,需要夙根深厚,久种解脱分,具有殷重至诚心,能够不惜身命,如此方能忏尽业障,可知要实际做到并不容易,这也就理解善导大师为何提倡忏悔念佛了。
(二)念佛与忏悔结合,念佛是最殊胜的忏悔方法
在观想念佛过程中,善导大师认为忏悔是禅观的重要前行,可以遣除修行中的障碍。如“日想观”时,由于业障会有黑黄白三种遮障出现,善导大师认为此时应忏悔遣障。“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7]262。忏悔保证了观想念佛的顺利展开,成为禅观的重要前方便。而善导大师还将弥陀他力本愿加入到忏悔实践,在忏悔过程中加入皈命阿弥陀佛和持名念佛的内容。如《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中,在忏悔结束都需至心皈命阿弥陀佛。而称名念佛是灭罪的殊胜增上缘。“言灭罪增上缘者,即如观经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恶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一声,即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即是现生灭罪增上缘”[5]24。“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9]448。善导大师认为阿弥陀佛名号可消亿劫重罪,因此是忏悔除罪的利剑。这时忏悔不仅仅是念佛的助缘,两者成为互为表里的同一关系,念佛就是忏悔,忏悔要靠念佛[10]62。另外,善导大师还引入五悔思想,《往生礼赞偈》中提出身业礼拜门、口业赞叹门、意业忆念观察门、作愿门和回向门,以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为对境,进行礼拜、赞叹、忆念、发愿和回向,丰富了净土宗的忏悔思想。
善导大师的忏悔思想具有如下方面的生态意义:其一,地狱思想的强调,促使人们对自身错误行为的负面影响加以反思。生态危机如不加以解决只会愈发严重,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也促使人类认清严峻现实,不可盲目乐观,而切实采取改变现状的措施和行为。其二,凸显末法思想,有利于众生根据自身根机抉择合适法门,这启发我们解决生态问题需要时时保持对当下形势的清醒认识。现在科技昌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但人类的贪欲也愈发膨胀,给生态带来空前压力,我们一方面需要利用科技优势,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要增强正确生态观念的宣传,引导建立合适的生活方式。其三,重视忏悔,有助于对人类错误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重塑生态意识和行为。这种反省能纠正以往的错误,并不断自我更新,促使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五、结语
善导大师作为从齐地走出的高僧,以开拓包容的精神对净土思想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楷定,使得净土行持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他提倡弥陀本愿他力说,对念佛需凭他力的强调,进一步凸显净土宗易行道的地位,与禅宗等宗派的自力念佛形成鲜明对比。他极力主张持名念佛,使得念佛方法简易可行,适合民间大众操作。从生态建设的视角去考察,他的思想理论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易行道以弥陀本愿为依托,凭借佛力往生,我们进行生态建设也应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外部力量,加强团队建设,从而形成共同合力,促进生态问题解决。净土环境无限殊妙,而往生则不择凡圣,对所有众生广开大门,彰显人们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和向往及对生命平等性的尊重,而净土为弥陀佛果性德所显,体现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凸显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三福九品的散善,具有爱生护生的内涵,要求停止杀戮,与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同时也主张守持戒律,净化自心,有助于生态德行伦理的构建。持名念佛具足信愿行,启发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既要有信心与愿力,也要有切实行动。对地狱说和忏悔思想的强调,有助于认清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激发改变现状的动力,同时反思过往所犯的生态错误,重塑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善导大师的倡导下,净土宗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精英佛教被民众佛教所取代,在后世贤净、禅净、台净等宗派合流影响下,持名念佛也逐渐成为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共同修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