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兰县乌兰可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分析
2020-12-22李伟良齐文博胡希有
李伟良,齐文博,胡希有
(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乌兰可金矿点位于青海省都兰县乌兰可地区,地理坐标:东经97°26′44″~97°35′07″;北纬35°23′18″~35°27′13″,距香日德镇140km。地处昆南构造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结合部位,属布青山-积石山华力西期铜、钴(金、锑)成矿亚带。本文根据野外实地勘查资料和室内综合研究的成果,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矿化体特征等方面分析乌兰可金矿的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有晚石炭-早二叠世树维门科组(C2P1sh)、早-中二叠世马尔争(岩)组(P1-2m)、古新世-始新世沱沱河组(E1-2t)及第四纪沉积地层等[1]。
下-中二叠统马尔争(岩)组是矿区的主体地层,分布广泛,岩层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倾角一般在26°~40°之间,岩性主要为灰岩、板岩、白云岩及岩屑砂岩等。该套地层岩石内部发育脆、韧性断裂和顺层平卧褶皱、塑性流变褶皱,变质变形较强。其与下伏地层多为断层接触,破碎带中多形成热液蚀变岩型多金属矿点。
1.2 构造
矿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依据区域内断裂的规模、性质可将其划分为区域主边界断裂和一般断裂两大类。
主边界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区内不同级别构造单元的划分,同时对岩浆岩(区)带和成矿带的划分也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一般断裂规模较小,多为构造单元内部分划各地质体的界线或主边界断裂的次级响应。
1.2.1 布青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南界断裂
该断裂是矿区内最为重要的分界断裂。该断裂带西起乌兰可南坡,往南东方向延伸。走向300°~270°~268°,倾向北或北东,倾角46°~50°。
1.2.2 一般断裂构造
分布于区域北东部布青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为一系列叠瓦形式北西西向逆冲断裂。主要由五条主干逆冲断层(F1、F3、F5、F6、F7)和被其分割成片状的地质体组成,断层产状为走向280°~305°,倾向北东,倾角35°~65°。
1.3 岩浆岩
工作区岩浆活动较少,主要分布于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中二叠世马尔争(岩)组之中,空间展布方向基本为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南东东向,部分火山岩变质程度较高,已变成绿帘绿泥片岩和斜长角闪片岩,主要出露为辉长岩、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英安岩,其中闪长岩又包含英云闪长岩、黑云母闪长岩等。岩石整体蚀变较强,构造破坏强烈。岩石整体蚀变较强,构造破坏强烈,部分岩石经强烈的变形变质改造而形成各种浅变质岩及各种构造岩。
1.4 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强烈,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主要的蚀变特征如下:硅化:主要分布于构造蚀变带中,分布比较普遍,常呈脉状产出,主要以充填作用为主,形成石英脉。褐铁矿化:分布于地表构造蚀变带中,黄褐色—褐红色,常呈粉末状、土状等,主要由黄铁矿氧化形成,与硅化伴生,常呈疏松蜂窝状、土状、条带状、皮壳状分布,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黄铁矿化:黄铁矿常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团块状、细脉状分布于石英脉状中;呈他形晶结构,与石英、褐铁矿共生。黄铁矿化主要分布于造蚀变带,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2.1 1:50万水系异常特征
本区位于由1:50万东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AS乙1169布青山(Sb、Hg、Au)综合异常范围内[2],主要异常元素有Sb、Au、Hg、Cr、Ni、As等,各元素异常套合程度较好。Au、Sb、Hg、As异常与昆南断裂及北侧的早—中二叠世地层和超基性岩体有关。
2.2 1:5万水系异常特征
本区位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Hs18甲1(乌兰可)综合异常内[3],主要异常元素有Ni、Cr、Co、Au、As、Sb等,呈面状分布,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元素套合程度好,与异常区北西向断裂关系紧密。
2.3 1:1土壤异常特征
本区1:5千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本区Au、As、Sb、Ni、Co异常套合程度较好,呈不规则的椭圆状北西向展布,浓集中心明显,峰值高,强度大。
3 矿化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3.1 矿化蚀变带特征
F1构造蚀变带,长约550m,西部较宽,东部窄,西 部 宽20m~25m,东 部 宽2.0m~3.0m,产 状20°~35°∠51°~53°,性质属逆冲断层,破碎带岩性主要为硅质岩、含黄铁矿硅质岩、含黄铁矿碎裂化硅质岩、碎裂岩、含黄铁矿碎裂岩等。蚀变有硅化、碳酸岩化、绿帘石化,矿化见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F2构造蚀变带,长约400m,宽30m左右,产状28°~48°∠46°~54°,该破碎带东南部由数条近平行的次级断裂组合而成,岩性主要为硅质岩、碎裂岩、碎裂岩化灰岩等。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矿化主要为褐铁矿化、偶见黄铁矿化。
F3构造蚀变带,长约800m,宽约2.0m~7.0m,走向约110°,破碎带岩性主要为碎裂岩、石英脉、碎裂岩化灰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矿化局部见褐铁矿化、偶见黄铁矿化,局部可见揉皱及石香肠构造。经探槽揭露,在该破碎带内发现金矿化体一条。
F4构造蚀变带,长约700m,宽约30m~50m,走向约120°,破碎带岩性主要有碎裂岩、石英脉、硅化白云岩等,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矿化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经探槽揭露,在该破碎带内发现金矿化蚀变带一条,含镍纤蛇纹石菱镁矿白云岩一条。
3.2 矿化体特征
矿区内金矿化体均产于构造蚀变带内,呈北西向展布,多呈条带状,脉状,不规则透镜状,含矿岩性为构造蚀变岩。
Ⅰ号金矿化体(AuⅠ):产于F3含金构造蚀变带内,长约100m,厚约1.0m,矿化体产状28°~45°∠39°~65°,Au平均品位1.36g/t,含矿岩性为构造蚀变岩。主要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矿化见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发育。
Ⅱ号金矿化体(AuⅡ):产于F4构造蚀变带内,长约130m,厚约4.0m,矿化体产状33°~45°∠33°~38°,该矿化体品位含量低,为低品位矿化体,含矿岩性为构造蚀变岩,主要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矿化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
4 控矿因素分析
4.1 地层与成矿
矿区内下-中二叠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2m)岩组Au含量普遍很高,说明下-中二叠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为该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4.2 构造与成矿
布青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南界断裂是区域上重要的成矿构造,矿区内由其衍生的次一级北西向的构造蚀变带是本区重要的控矿构造,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均产于构造蚀变带内(F3、F4)中,严格受构造破碎带的控制,显示北西向构造破碎带是矿体赋存最重要的成矿控制因素,它为矿质的活动、沉淀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间和位置,同时也是成矿最重要的容矿构造[4]。构造蚀变带中石英脉比较发育,表明具有较强的热液活动现象,致使Au、Cu迁移富集,在构造破碎带及其次一级裂隙中形成金矿化体。总之,北西向F3、F4断裂破碎带严格控制了AuⅠ、AuⅡ矿体的延伸。
4.3 岩浆岩与成矿
矿区内岩浆活动少,主要是以中酸性-酸性为主,区内岩浆活动萃取地层中的Au元素,使之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热(液)源条件。
综上所述,下-中二叠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2m)内的Au元素含量较高,比地壳丰度值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它们构成了区内物质供给主要较理想的矿源层,通过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导致了Au、Cu等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在构造破碎带,岩脉及岩脉接触带中形成了金矿(化)体。矿区区内金矿化体受地层、构造破碎带及岩浆岩多重因素控制[5]。
5 找矿潜力分析
矿区位于1:50万AS乙1169异常之中,1:5万水系异常由Ni、Cr、Co、Au、As、Sb等组成,各元素异常套合程度较好,强度高,规模大;矿区区内土壤金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具强度高,规模大的矿致异常的特证,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显示出的矿化规模比目前见到的矿化规模要大的多。
结合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控矿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认为乌兰可地区具备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成矿条件,显示出以找金为主的找矿前景。且在地勘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4条构造蚀变带,2条矿(化)体。
6 结论
通过对乌兰可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球化学背景,控矿因素及其矿体特征分析,认为区内金矿化体受地层、构造蚀变带及岩浆岩多重因素控制,矿体主要分布在F3和F4构造蚀变带内,规模大,矿化蚀变较强,经与临区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对比,本区具有较大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