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影响的探析
2020-12-22陈欣欣
陈欣欣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1 引言
翻译动机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的翻译动机不同,翻译的标准就有所差别,所产出的译文也就不同。在诸多翻译动机的研究中,有研究谈到清末民初、五四运动时期译者的政治动机对其译作的影响,也有谈到译者的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少数谈到商业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宋萍指出“译者进行翻译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或同情,有的是出于某种感情寄托,有的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有的是纯粹为了金钱或沽名钓誉”[3]。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从社会政治动机、艺术审美动机、跨文化交流动机和商业动机四个层面对译者动机如何影响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
2 翻译动机
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问题。因此,译者的翻译动机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标准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许钧教授也曾谈到,“在影响翻译具体活动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翻译的主体因素,而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体现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部分。”[4]
3 译者的翻译动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3.1 社会政治动机
历史上西方列强曾大举入侵中国,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译者主要从政治动机出发选择翻译作品,从事翻译活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出大批爱国志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救亡图存,他们将翻译当成了一种展现自身政治抱负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翻译代表人物有林纾、严复、梁启超、马建忠等。
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饱受创伤。侵略者的涌入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使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一个最紧迫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这便成为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之一。林纾在“唤起民众觉醒,反帝救国”政治动机的影响下,翻译了《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大量西方小说,希望能够警醒国人的危机意识,激起国人的爱国心。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希望能够通过介绍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来挽救中华民族危机。早在1903年拟定的《京师大学堂译书章程》中,严复就曾提到了翻译的四大“宗旨”[6]。在戊戌变法前后又翻译出版了《天演论》,以进化论的观点警醒世人起来反封建、反侵略,主张推行变革。严复进行的翻译活动鲜明的体现了其寻求富强之路的社会政治动机。
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专门用一章的内容详论翻译,突出了翻译在强国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他曾提出“择当译之本”的翻译思想,认为强国的当务之急是要多译“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农学、矿学、工艺、商务、学术名著和年鉴等书”[1]。在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通过翻译西方小说引进西方启蒙思想,所选择的翻译文本仍然以政治小说为主。
3.2 艺术审美动机
随着动荡时代的结束,社会环境的逐步稳定,这一时期翻译者的翻译动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翻译者将视角转向了翻译文本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2]
例如,韩少功先生将米兰·昆德拉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翻译成了中文,原作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深入发掘原作的深层内涵与艺术价值。正是原作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才使得韩少功先生站在原作者的立场本着审美动机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修改,成为中文译本中的佳作,引发了翻译家们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的翻译热潮。
出于艺术审美动机,翻译者们在选材上会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本身能够体现艺术性的文学经典作品则成为译者翻译的热点。在此动机之下,译者的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更需要将译作赋予艺术色彩。
3.3 跨文化交流动机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使外国文化“引进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从古至今,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都不开翻译的桥梁作用,比如佛经的广泛流传、儒释道文化的传播都与翻译密切相关。可以说一个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译者是一个文化创造者。
作为外国文化输入者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翻译的关注点之一就是世界知识,采用“硬译”的翻译方法,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鲁迅先生所汲取的外来文化精华不仅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表达和形式,还介绍传播了西方新思潮,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作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输出者的林语堂先生,他将自己的翻译动机阐释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翻译选材上,他主要选择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作品进行翻译,热衷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文化和哲学传播到西方。
随着国际合作趋势的不断增强,文化交流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本土文化输出和外国文化输入逐渐频繁,当今译者也在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在翻译中充当好跨文化交际者的角色。
3.4 商业动机
当今社会,多数行业都在谋求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推动之下,翻译行业的商业化趋势也渐渐明显。除了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翻译者与翻译出版社也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因此翻译作品选择与销售都逐渐被打上了商业化烙印。J.K罗琳所著的《哈里·波特》系列,全球风靡,深受读者的喜爱。在此背景之下,译者纷纷开始翻译这部巨著,各个版本的译文广泛流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商业动机的驱动下,译者的翻译过程也会受商业动机的影响,从选材到译文都会考虑其价值、市场前景、商业利润,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同样考虑是否符合读者的口味。虽然很多译者是因为原文的艺术美和文化价值,全心全意研究文本如何翻译才能传达原作的艺术美或文化价值,但着眼于社会现实,多数译者还是希望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翻译报酬则成为译者是否接受翻译业务的决定性因素。译者过度追求翻译报酬,一味追求翻译速度,就会出现译本质量不达标现象。市场上《红与黑》的众多译本就足够反映出巨大商业利润驱使冲击翻译市场的现象[5]。
就个人层面来看,译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翻译能力获取一定的报酬无可厚非,但作为译者决不能翻译出劣质译作,不能错译文本。译者应该明确自己身为一个译者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责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更好的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4 结语
从过去到现在,译者的翻译都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决定了每一阶段译者的翻译动机是不同的。而译者的翻译动机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这就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方法的应用、翻译标准的确立、目标读者的确定,以此会影响产出译文的质量、读者的认可度、译作的社会价值等等。因此,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翻译活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