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0-12-22曹受金田英翠
曹受金,田英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农业硕士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学位类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培养五届农业硕士毕业生,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剖析现阶段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农业硕士培养的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农学学科不重视,专业吸引力不强,导致优秀生源有限。甚至部分农业院校报考农学学科的第一志愿生源严重不足,为完成招生计划,常常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考生,因此生源质量不能保证,上线考生选拔受限,这些调剂生的培养问题,成为培养单位及导师面临的新难题。
1.2 课程设置不相匹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大多数高校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中大同小异,与其应用性强的特点不相匹配。此外,实践教学是农业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外实践基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无法为农业硕士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1.3 教学方式陈旧
农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依旧是本科阶段的复制,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无法形成独立的研究意识。并且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都是“陈年旧事”,不具有前沿性,未能起到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4 导师精力有限
农业硕士扩招后很多导师每届带8~10 个学生,导师一般为博士学历,每位导师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基本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科研及论文写作状况,导致学生在缺乏导师监督后出现懒散状态。
1.5 学位论文偏理论,轻实践
学位论文是农业硕士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目前农业硕士学位论文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导师投入精力少、论文选题偏理论、学生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导师待遇低,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偏重理论,学生实践机会少等。
1.6 培养过程的监管失度
对于农业硕士生的管理,很多高校推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及“严进宽出”的政策。部分高校对农业硕士生的监管仅仅是入学的筛选阶段,而对于入学后的培养阶段缺乏监督与评价。
2 提高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2.1 生源质量是保证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因素,改善农业硕士的生源质量的方法如下:一是加强农业硕士招生宣传力度、拓展农业硕士招生宣传平台,积极优化整合农业硕士招生网站,充分利用好微信、QQ 等平台,鼓励考生特别是本校优秀考生积极报考。二是发布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根据农业硕士报考条件,设置一些专业要求,从源头上保证所招学生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潜质。三是加强复试甄别。在复试环节要加大对考生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专业领悟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适当加强专业知识考察难度,宁缺勿滥,杜绝专业跨度大的考生仅凭高分挤占有限的录取指标。
2.2 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
农业硕士课程设置应从其本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案例教学,对农业硕士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加强其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2.1 优化课程设置。设置的课程要求知识新,且均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可由若干个教师各负责几个专题,以PPT 的方式进行讲解。
2.2.2 强化案例教学。每个农业硕士领域应包含几门案例教学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组织小型研讨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通过专题讨论,构建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投身科研。
2.3 进一步推动“双导师”制,提升指导实效性
学校在选聘农业硕士导师时,应考察其解决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开展实践活动及应用型项目研究的能力。此外,选派教师(校内导师)到企业兼职(挂职),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应聘请国内外农业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校外导师),推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使之形成学术、实践相互补充的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其次,学校应该规定导师所带学生人数的上限,如我校导师每年不超过5 名,这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2.4 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规定,在考虑论文实用性及新颖性的同时,必须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且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需要从3 个方面着手:一是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的实践锻炼机会,以实践技能培训、解决农业实际问题或创新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二是提高校外企业导师的待遇,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及企业导师的优势;三是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案例分析、项目(产品)设计、专利申请等,使学位论文充分体现实用性和技术性。
2.5 加大培养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整个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学校应成立农业硕士生课堂教学督导团,全方位监控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设置等主要环节。二是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监管,从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送审及修改、论文答辩及修改等全程进行督查。三是实行农业硕士生淘汰机制。把全程淘汰作为提高农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落实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淘汰制度,增强硕士生主动学习的紧迫感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