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SWOT分析

2020-12-22王海东张成明陈文武曹梦竺

现代园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徐州市徐州绿化

王海东,王 印,张成明,陈文武,曹梦竺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6)

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处于快速城市化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阶段。高架快速路、地铁不断建成通车,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压力不断加重,城市的扩张与城市生态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遇到挑战,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和保护工作亟需加强。为城市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保障,对徐州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综合分析。

1 徐州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的SWOT 分析

1.1 优势分析(S)

1.1.1 区位优势。徐州又称彭城,地处江苏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总面积11258km2,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0%,东西长约210km,南北宽约140km,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临微山湖,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故黄河围绕徐州北面和东面,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1.1.2 气候优势。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2495h,日照率52%~57%,年均降水量800~930mm,适合各类型植被的生长。

1.1.3 植物资源优势。徐州绿化常用的植物有:银杏、法桐、合欢、香椿、桑树、石榴、枇杷、广玉兰、重阳木、棕榈、构骨、柿子树、女贞、鹅掌楸、樟树、红枫、山楂、雪松、云杉、水杉、落羽杉、侧柏、圆柏、垂柳、桃树、榆叶梅、紫荆、槐树、乌桕、漆树、五角枫、红枫、栾树、枣树、木槿、紫薇、喜树、白蜡树、迎春、夹竹桃、枸杞、凌霄、栀子等,乔木和灌木种类繁多,可利用植被资源丰富。

1.1.4 水资源优势。徐州地处古淮河支流的下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古黄河从西北到东南穿过徐州,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骆马湖,西有大沙河及微山湖等水系。另外,徐州还拥有各型水库91 座,总库容3.31 亿m3,河、湖、渠、库水网相连,水资源非常丰富。

1.1.5 基础优势。2005 年徐州就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 年开始徐州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2010 年徐州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近60 亿元,对市区山峦、3 条河流和7 个湖泊等实施生态绿化再造。2014 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3.62%、40.45%和16.21m2,2016 年1 月29 日徐州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8 年11 月2 日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国家层面的复检复查;多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超过0.67 万hm2,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使得徐州市森林及绿地资源明显增长,城市生态体系初具规模,为构建完善的徐州城市绿化综合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1.6 经验优势。徐州市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绿化体系保护和建设的经验。实施“环、点、带”生态工程,建设沿微山湖、沿骆马湖“两环”生态圈,沿运河、故黄河、大沙河“三河”生态带和“七山七湖”生态点,组织实施了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工矿荒弃地生态修复、精品公园、村庄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因地制宜,把塌陷区改造成为生态湿地,诞生了上百个湖泊、湿地,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湿地公园——潘安湖湿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湿地,2015 年,潘安湖湿地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绿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建设生态绿化综合体系提供了基础。

1.2 劣势分析(W)

1.2.1 行道植物配置存在不足。行道树绿化是城市绿化结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离人们最近的城市生态结构。徐州市城区的道路大部分采用的是一排乔木和灌、草相结合绿化方式,整体绿化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弱;樟树、女贞等常绿树比例偏低,法桐、银杏、栾树等落叶树比例偏高,冬季光秃,生态功能不足;树种选择多样性不足,缺乏地域特色,在植物配置上可充分利用徐州丰富的植物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植物,丰富植被种类,并且多配置常绿树种。

1.2.2 可开发的绿化用地有限。徐州近年来发展迅速,基础建设投入增长迅速,房地产建设,高架快速路建设,高铁扩建等占用了大量土地,新增绿地面积非常有限,需要重新规划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的方式,如增加绿化密度。

1.2.3 生态绿化建设投资量大,周期长。生态建设投资主要靠国家和省级补助性投资,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需要,建设质量难以保证,生态建设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养护管理都是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建设周期长。

1.3 机遇分析(O)

1.3.1 理念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双赢之路。“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徐州市应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

1.3.2 政策机遇。国家强调高质量发展,重视生态建设,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也加大了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并强调要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明确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联动,要求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徐州市应积极响应政策,构建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

1.3.3 群众对生态绿化重视程度提高。近几年,雾霾天气,黑色河流,使群众对城市生态安全的要求空前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健康适宜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休闲健身、缓解压力的绿化体系需求也越来越大,建设高质量的徐州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徐州市广大市民的强烈意愿与追求,徐州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和群众一起努力建设城市生态体系,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1.4 威胁分析(T)

1.4.1 基础建设与生态绿化综合体系构建的矛盾。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扩展迅速,地铁、高架快速路、房地产开发、拆迁、旧城改造等项目大规模开展,侵占了大量绿化空间,破坏了原有的绿化体系结构,降低了生态功能,亟需恢复和重新规划建设徐州市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

1.4.2 绿化体系建设没有充分兼顾城市功能。在生态绿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群众休闲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城市功能建设,如绿化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地表面积使得路边人行道空间大量压缩,居民出行和休闲空间局促;行道树间隔空间没有充分利用,可以重新设计改造用于停放自行车,甚至停放汽车;公园里乔木少,灌木、草地多,用于休闲娱乐的空间不足;构建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要兼顾城市功能,充分体现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1.4.3 绿化体系建设质量不高。在恢复和建设行道树、公园、河岸等绿化体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树种的选择搭配、常绿和落叶搭配、颜色搭配等问题,使城市绿化体系没有充分地发挥功能,如宽阔的马路两边只有一排行道树,绿化体量明显单薄,夏日暴晒,不能起到很好的遮挡功能,降温、增湿、防尘、降噪等功能也很薄弱。

2 徐州市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牢牢抓住国家重视生态建设的理念和政策机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植物种质资源优势,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克服劣势,面对和解决威胁,使城市建设用地和林地平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责,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健全后期养护与管理机制,把徐州市绿化体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

2.2 挖掘绿化生态发展的潜力,调动市场积极性

让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生态绿化体系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开展宣传,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群众力量共建绿色生态体系,如开展树木山林认养认建,由认养人出资,委托林业部门代建代管,赋予企业或者个人冠名权,最大限度提高人们对城市绿化体系建设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2.3 要走生态和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共同发展的道路

积极开展城区土地合理规划,使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平衡,避免过多占用绿化用地,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积极改造和增加道路绿化密度,合理搭配和规划,充分发挥综合利用功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形成生态功能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

3 结语

建设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不仅是绿地面积和森林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森林与公园、水系、道路、建筑、人居、环境的协调,注重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建设和人与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的和谐相处,期待徐州市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努力建成功能完备、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绿化综合体系。

猜你喜欢

徐州市徐州绿化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师生作品·
疫散待春回
朱屺瞻《绿化都市》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