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苗守护者赵振东:率真是学者应有的风骨

2020-12-22

北广人物 2020年48期
关键词:王斌中国医学科学院赵老师

倒下前在研发一线已作战两百多天

11 月30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召开赵振东事迹报告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3 岁的赵振东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地坚守疫苗研发一线,连续作战200 多天。9月16 日,他从长沙参加完学术会议返京后,倒在了首都机场T3 航站楼,次日凌晨不幸离世。疫情期间,他赴国药中生等公司调研,评估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风险,提出风险点及防范建议。不仅如此,他还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据报道,就在去世前两天,赵振东还刚去武汉,执行了一次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任务。

在课题组师生交流的微信群里,赵振东发给学生们的参考文献从未间断。王蓓打开群聊,赵振东最后一次给大家传送文献的时间,定格在9 月16 日17 时36 分。这是他从长沙返京前,在机场给学生们的最后“留言”。离他“倒下”,只有不到三小时时间……

敬畏科学不通人情世故

“赵老师曾说,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二是用毕生所学真正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王蓓是赵振东课题组的研究助理,也是跟随他13 年的学生。她回忆,农历新年前两天,赵老师接到北京市科委新型冠状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任务,刚刚放假的他们又被赵老师一个电话叫回实验室。

“赵老师说,你们要明白,现在是要打仗,和时间赛跑,今年就别回去过年了,以后有的是机会。”王蓓说,此后,赵振东带领他们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艰苦科研攻关,中间一天没歇过。七个人的实验室,开展了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复制子体系的构建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那段时间,好几次我都累得想哭。而50 多岁的赵老师,除了实验室工作,还参加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工作,白天晚上连轴转,从没喊过一句累。他总说,进度可以再快点。”“你给我(对新冠病毒的新特性)下一个最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不好怎么开展下面的工作?”这是在武汉召集的一次紧急会议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发言的第一句话。赵振东的发言照例有些唐突。“他的对面都是院领导,但还是习惯性的直奔主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任丽丽和他一起开会,至今仍记得他站起来发言,惯有地缜密、严谨。赵振东是与众不同的,他开会从不说“暖场”的客套话,那些“大家做了很多不错的工作”“前面领导的观点我同意”等等的发言,与他的率真“绝缘”。

在报告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对赵振东教授最好的纪念,就是读懂他的精神,致敬他不平凡的人格。“他的表达和我内心对科学家应该坚持的价值观是契合的,我当时就想协和人就应当有这种直截了当的劲儿。”

基于专业的判断,怎么想就怎么说,是学者该有的风骨。赵振东一向如此。他的妻子王斌不止一次被好意提醒:你回家劝劝老赵,他在会上的发言实在是太直了,一点也不给别人留情面,那会得罪很多人的,以后还得在圈子里“混”。

赵振东却丝毫未改。赵振东离开的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王斌满脑子都是他在家里改论文、看文献,或是在沙发上滔滔不绝和电话那头的学生、专家、技术人员做学术讨论。

“他和同事们讨论问题总是直奔主题、坚持己见,甚至是毫不掩饰的批驳。”王斌说,“有时我都觉得难堪。”渐渐地,王斌理解了他:对科学的敬畏,让赵振东不通人情世故。

在科研的问题上、在真知面前,赵振东不会拐弯抹角。赵振东曾对王斌说:对于科学研究,一是一、二是二,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在正确的路上走下去,明明有问题却不指出来,那就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总能“切中肯綮”让赵振东常被邀请做评审专家。没有“杰青”“长江”的头衔,赵振东当然不是被拉去“充门面”的。

“很多人喜欢请他,因为他说真问题、他把丑话说在(研究)前头。”任丽丽告诉记者,大家都明白这是对课题的极大推进力。

讨论科研时,赵振东一激动就会站起来,左手抄兜,右手在空中划出有棱角的折线,他一米八的个头,让鲜明、严谨、思辨的学术观点腾空而降。

“他的发言从来都是逻辑非常清晰的。”任丽丽回忆:“他会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第二……’给大家‘捋条条’,顺着他的思路,再难推进的工作、再千丝万缕的‘结’都能理顺。”或许,这就是疫情袭来,疫苗研发专班将极重要的技术支持组组长的重任交给赵振东的原因。

对于科学的求真,让赵振东勇敢,不仅让他勇于直言、更让他勇于面对致命病原体。“在传染病病原体传播途径不清楚的情况下,很多同志心里害怕感染,这是通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说,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赵振东都挺身而出。

对人民对科学爱得深沉

去南京、上海采集H7N9 病毒样本,去新疆采集脊髓灰质炎病毒样本……“追捕”高致病性病原体的旅程中,赵振东始终在出击的第一线!

赵振东是国内少有的从事病毒免疫学研究的人。众所周知,免疫学热门,但由于健康需求,大多研究集中于肿瘤免疫,与疾病相关。与病原免疫相关的研究变成了“灯下黑”。

“他在细分领域的成绩是‘大咖’级的。”任丽丽说,“他的离开让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失去了一位坚守者。”

2009 年,赵振东开启了病毒与细胞自噬的研究,彼时国际上也鲜有研究。他的学生、现在已是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的王继说,短短3年,团队揭示了丙型肝炎病毒诱导细胞自噬效应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并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在国际上颇具影响。

是学者也是医者。赵振东离世后,妻子王斌整理他的微信才得知,他十多年来一直与一个先天免疫缺陷的孩子和父亲保持联系。

“我都告诉你800 遍了,不能等感染严重了再去治疗,要尽快用丙种球蛋白,一定要把IgM(一种抗体)补上来!”定格在2019 年10 月的这条微信,字里行间凝结着医者替患者的焦急。

赵振东对这位父亲的焦急却从不透露给生病的孩子,而是给孩子定目标,激励他。他对孩子说:“现代医学还没有到能彻底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你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了解、坚强、积极尤为重要。”

对人民、对科学,赵振东爱得深沉。“最好的怀念,是理解他。”王辰说,他的精神在这个时代里是难得的。

真专家、真学者是什么样?赵振东用他最看重的科研人员的身份给出率真的回答:替国家操心、为人民忧心,无论是日常还是遇到重大事件时,勇于为国家、社会、民族挺身担当。

猜你喜欢

王斌中国医学科学院赵老师
为赵老师点赞
我的 “蜡烛”老师
Hydrodynamic metamaterials for flow manipulation:Functions and prospects
习作转化创作
超级难写的字
Microbial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Bohai Strait*
王斌 妙手仁心 谱写抗癌传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年第36卷文题索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年第35卷文题索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