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2020-12-21郭万超章东明
郭万超 章东明
郭万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世界一流企业是经济强国的内在支撑力量。
在推进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具有核心标志意义的国家战略追求。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伟大腾飞,如今正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伴随从追赶到并跑、超越的发展阶段递进,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重大迫切任务。
要从国家制度环境保障和企业自身条件储备两方面促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拥有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30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企业品牌如松下、丰田、索尼、尼康、富士、三菱重工、日立等,以及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井深大、堤义明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2020年福布斯全球上市企业排行榜前2000强榜单中,美国有588家企业上榜,中国内地有226家企业上榜,香港有58家上榜,日本有217家企业上榜。500强榜单中,中国内地企业有63家上榜。但是其中金融保险企业占有25家,跻身排行榜前10名的5家中国企业均属于国有企业金融领域。中国内地已经上市的几十家商业银行和几十家保险公司,差不多全上了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占中国内地226家上榜企业的一半左右。前500强里的中国房地产企业有11家,占全球500强企业的2.2%。而前500强里的中国科技和制造类企业只有5家,前2000强中,中国科技和制造企业还有十几家,比如中芯国际、京东方、中兴通讯、中联重科等。但高科技企业、生物医药和影视文化领域的企业占比总和不到1%,总的占比很低,与全球第一大制造国的称号极不相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制造业企业上榜率分别高达8.2%和3.6%。可以看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相对美国、日本仍然有较大差距。
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家必须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和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的根本驱动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加快“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建设。建设公平法治、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让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经济,充分体验市场供需关系,经历市场环境的优胜劣汰,使之成长为主动发展型企业。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战略等顶层设计。深入研究国内外技术创新领域现状,认清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动进行规划引导,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引导和优化国有资本、民营企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激活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与补给,为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和倒逼企业自主创新。由于知识产权纠纷阻碍企业发展的例子并不少,例如,2018年初美国公布的“301调查”聚焦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新等相关法律和政策,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导致原本国内掌握的先进技术丧失主导权,均体现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因此,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及其培训,有助于从长期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遏制知识产权使用不规范现象,倒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关键技术引进或合作转变为对自主创新的补充。
四是继续推动多国创新合作机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已经先后与法国、英国等100多個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这为中国企业在他国获得技术相关支持、合作研发以及经营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继续完善多国创新合作机制,有助于企业在跨国技术合作中,通过了解各国技术现状、满足各国技术需求,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发展,为建立全球认可的技术制造标准、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提供有利渠道。
对企业自身来说,要对当下环境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立足自身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调整企业战略,逐步获得核心竞争力。
一是发挥既有优势,寻找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和突破口。企业要紧随国际产业前沿领域,寻找未来发展契机。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在开启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要充分利用这次重大机遇,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超越。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国目前已是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大国,孕育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带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是继续以开放姿态,布局全球化研发,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跨国公司到其他发达国家设立跨国研发中心获取先进技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中国化工、三一集团或大型民营企业中兴、华为、海信等纷纷在发达国家设立跨国研发中心追踪或获取先进技术,这是大企业获取先进技术、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企业跨国研发中心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多个地域,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大量科技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深度国际合作,助力中国企业向全球产业链顶端迈进。
三是注重和完善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企业领导者是否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国经营思维是决定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的关键要素。注重对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内核,对企业争创一流和保持一流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为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知识尤其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隐性知识提供了重要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企业内部重视对核心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从语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给予较为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四是积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做强做优企业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治理体系保障。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型国有科技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现象,私营企业同样也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现象,这均不利于企业在长期激烈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对国企而言,为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应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科学界定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中央企业及所出资企业的权责边界,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略有不同,除了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和管理科学,治理结构问题也亟待完善。
企业的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今时代,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正处在全面上升期。伴随国运转变,中国企业家群体必须乘势而为,树立远大抱负,努力使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为民族复兴、国家振兴担当起应有的历史重任。
(章东明: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北京开放大学讲师)
编辑/耿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