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融合
2020-12-21谭围
谭围
作为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而民族音乐作为各个民族发展过程的精华,有助于小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本文就民族音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分析。
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的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这要求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对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提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比较喜欢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心理素质发展尚不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各种感官,利用图像、音乐等综合艺术行为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教学,利用歌谣、语言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能力,如倾听和记忆、节奏训练、音乐情绪感受等能力。
如在教授《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由芦笙曲改编的苗族儿童歌曲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苗族儿童歌曲的认识度、接受度不高,进而对这首儿歌的学习兴趣不高。正式开课前,教师可以先把《山谷回声真好听》作为学生发声练习曲,带领学生做回声游戏,用拍手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对苗族儿童歌曲的铜锣节奏有初步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苗族歌曲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进而为其深入学习《苗家儿童庆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拓宽音乐种类,感悟民族音乐内涵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种类较多,不同民族处在不同的地区、传承不同的文化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民族音乐。如西部地区音乐以高亢嘹亮著称,东部地区音乐以柔和抒情留名,南部地区音乐则以婉转细腻为主要特点,此外,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风格各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让学生了解各地民族音乐的异同以及风格特点,进而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内涵,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
小学音乐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增加有关民族音乐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时间允许时查找相关内容,准备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有更多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主动性,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民族音乐。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实小学音乐课堂
大部分小学生认为民族音乐落伍、与时代脱节,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存在排斥心理。要消除学生的偏见,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民族音乐内涵外,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首先,对一个单元进行多次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不同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保持新鲜感,让教学变得丰富、有趣和充实;其次,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可以运用电子产品如多媒体,播放有关民族音乐的影片,有很多出色的影片主题曲或者插曲都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如教学《幸福花儿开心上》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初步教唱歌曲,让学生对曲调有简单掌握,教学第二课时可以用边唱边跳的方式,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到新疆地区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这样让每一节民族音乐课变得充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再如,《映山红》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歌词质朴但是意义非凡:“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小学生可能对这种类型的歌曲接触较少,教师如果直接教学,课堂效率较为低下,此时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让学生了解那个艰苦的年代,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怎样坚不可摧的内心,进而对歌曲的含义有所感悟。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及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课堂,提升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民族音乐内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