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0-12-21靳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鞭大伯徒弟

靳宏

今年恰逢祖国母亲70岁生日,我从一名工程师转型,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兴高采烈地跟父亲说:“爸,我当老师了”。父亲逗趣地说:“你这接力棒接得太及时了,你大伯一退休,你这班就接上了!家里的‘教鞭没有丢。”

大伯是小学高级教师,40多年的为人师表和为祖国花朵的辛勤操持,终于要离开三尺讲台,完全回归田园,回归家庭了。

大伯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在方圆几个村里,小孩子们畏他,大人们敬他。我小时候总不明白,他这么严肃的人,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有那么多的大人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问好。我长大后才明白,一个老师让人尊敬,不只是因为他是一名老师,而是因为他是一名知识渊博、道德情操高尚、热爱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老师。

大伯写得一手好字。一到过年,家里就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彩纸,他也要开始他的公益活动了——为每一位到访者写春联(乡村习俗,若三年内家里有人去世,红色的春联就要用其他色彩的纸代替,所以会有各种颜色的纸)。谁家红白喜事也总爱叫上他,让他帮忙记账写单。他也总是乐此不疲。

大伯与那些年代的大部分乡村教师一样,都具有双重身份——田园里的农民和校园里的园丁。要同时兼顾田里的农活和学校里的教务。他课外时间,耕耘于田园乡野,播撒汗水,收获一囤囤饱满的粮食;上课时间,耕耘于校园讲台,播撒知识,收获一张张充实的笑脸。在教学和生活中虽然都让人敬畏,但是为人师表,他用渊博的知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渴望成长的孩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感染着周围人,教育着学生,是学生和村民鲜活的好榜样。

乡村小学的教学强度并不大,教学任务也不繁重,但是他依然严格遵守和保持着优良的备课和作业批改习惯,认真关注和反馈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沟通解决。

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农忙时节,很多老师利用自己的岗位之便,让全班孩子到自家田里帮忙拔草、收割等,吩咐孩子完成他们地里的农活,美其名曰“劳动课”。但是我的大伯始终认为“学生学生,第一要务是学习。至于农田里的常识和劳动,孩子们自己就生长于田间地头,整天也帮着父母们忙在田间地头,不缺这方面的劳动和常识。缺的是知识,缺的是理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时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是他的行为准则。他始终相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只有热爱和奋斗于教育事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教育才有希望,孩子们才有未来。

收起教鞭,他是一个勤勤恳恳,乐于助人,朴实无华的农民;拿起教鞭,他是一个口吐莲花,教学有方,为学生们给养精神食粮的人民教师。

大伯的“教鞭”是从爷爷们手里接过的。爷爷是六十年代的耕读教师,拿着工分,可以不用下田劳动。他们那一代的乡村教师,很多都是从村里挑出一些有文化的人凑的临时班子。爷爷是20世纪20年代生人,脾气很倔。被“拉”去执“教鞭”的时候,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农民和木匠。二爷爷和三爷爷都是主动拿起“教鞭”的,虽然后期都改去政府为人民服务了,但在当时热爱教育事业的他们没少给爷爷做思想工作。虽然初为教师,但也不算是初为人师。在他的木匠生涯里,已经帮着太爷爷带过一些徒弟,自己也开始收学徒了。那个时候,大家也喜欢把教师称为“教书匠”,爷爷从“工匠”转成“教书匠”也不算太大的跨度,只是“传授”工作的另外一种转移,同样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看似不同,实则相通。

爷爷木匠出身,人也像木头一样,不善言谈。对他来说,“课堂上”讲习可比做工时教授学徒难多了。他相信“身教胜于言教”,虽然德行已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标榜,但是小学课堂的讲习,还是需要老师有说话的技巧和能力的。最终他还是向舌巧心灵的弟弟们请教学习,凭着那份钻研的工匠精神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的教师。虽然后来农村教学改革,他退了下来,但是他的那份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爷爷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爷爷是一个老师傅。我小时候,爸爸总喜欢讲太爷爷带学徒时候怎么对徒弟因材施教、设计环节对徒弟们循循善诱的故事。

有一天,太爷爷觉得自己带的三个徒弟跟着自己打下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是时候让他们自己动动手了。但是三个人怎么分配,怎么开始呢?太爷爷打算从榫眼开始。于是,晚上,太爷爷在备好的木材上,打好线,用凿子和斧锤凿了几下就放在很显眼的位置。

第二天一早,太爷爷就借口带太奶奶回娘家走親戚去了,并叮嘱徒弟们不要乱动家里的木材。那天他很晚才回家,发现榫眼已经凿好了,但是做工很粗糙,且有些不合规矩。看到这些,太爷爷心生欢喜,但是假装生气,把三个徒弟叫到面前质问是谁搞砸了他的工作。这时,有一个看起来很老实的徒弟低着头站出来指认现场。太爷爷当即转怒为笑,对这个徒弟大加赞赏……

这个故事,爸爸讲过很多次。爸爸讲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我像那个徒弟一样,敢于动手、敢于试错、敢于担当,但是我从中也学到了为人“师”的心思和对学徒的爱。

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于情感,之于爱,就像池塘之于水。池塘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教育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也就不称其为教育。对此,我深有同感。尤其是当我自己的小朋友走入学校的那一刻,我对这句话更深有感触。学生总是喜欢模仿老师,把老师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老师不爱学生,又怎么会关注学生的模仿结果和三观养成呢?青少年学生,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作为这个阶段与青少年接触最久的教师们,对他们三观和言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魅力。

站在自己家的时间轴上看,一代一代的人民教师,我们的知识水平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精神也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扬;站在时代的时间轴上,教师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授业者、传道者、解惑者;现在的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和督促学生学习之外,还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以前的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奉献自己所有的东西;现在的教师除了无私奉献之外,还要能让学生迸发出一些思维的火花。

从“工程师”转而为“教师”的我,原本有些彷徨。跟老爸聊完和学完新时代的教师修养之后,我对“教师”这一“工作”充满了自信。

猜你喜欢

教鞭大伯徒弟
Mark Twain
泰然处之
徒弟和保险柜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虚拟教鞭 让演讲更真实
门前那棵冬青树
请停下你手中的教鞭
少一些抱怨就好
并非第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