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2-21李鑫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展以来,各大高校为农村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非农高校在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中也面临着培养体系的目标与村官人才需求不匹配、培养过程缺乏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非农高校有必要考虑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建议在现有培养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业+职业方向”双效人才培养过程,使高校输出人才更适应社会各岗位的需求。

关键词 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2-027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2.073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in Non-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LI Xin-feng

(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 progra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rural areas, and provided a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n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 such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needs of village officials, and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n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nsid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t is suggested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system, it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a dual effect train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 professional direction”, so as to make the output tal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adapt to the needs of various positions in society.

Key words Non-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 village officials;Innovation of training model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立项课题“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SCG201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教改课题“‘后四化背景下‘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JSJG023)。

作者简介 李鑫锋(1977—),女,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从事营销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4-20

“三农”工作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里始终是放在首位的重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大量人力资源涌向城市,并为城市创造了辉煌;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及户籍制度的开放,农村的人才资源也流向了城市,因此从数量和质量2个角度来看,农村成为了人才的洼地。因此,国家自2008年在全国范围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引流部分大学生人才资源回流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决定农村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而农村的发展质量又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怎样才能将大学生村官长期长远留在农村工作并减少人才流失,这一方面对农村发展环境及大学生村官发展出路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们在高校受到的教育培养有关,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据高考信息网的统计显示,我国共有农业院校120多所,在全部高校中的占比不足5%,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农业类高校开设了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专业,但仅靠这几所学校的专业培养还是无法满足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非农高校也要肩负起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责任[1]。鉴于此,笔者在不改变现有非农高校教育体制的前提下研究大学生村官的创新培养模式,使其能在一般普通高校中广泛使

用,并为我国农村输送人才提供保障。

1 现有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

1.1 大学专业培养模式

自从江苏1995年率先提出并开展大学生村官聘用工作以来,河南农业大学是第一家开设大学生村官直接相关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并提出了“2.5+1.5”人才培养模式。在4年大学期间,有2.5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1.5年到农村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力锻炼。专业培养的人才自然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农村基层干部[2]和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3]。

1.2 上岗前培训

当前除了从村官专业毕业以外的其他大学生村官,一般在上任前都会接受主管部门的岗前培训,为即将要去赴任的新环境做适应准备,这也是普通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且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培训效果不理想。这类培训能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适应农村环境有一定帮助,但效果不显著,不能解决学生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考验需求。

1.3 在岗后继续教育

不少地方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还会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学识和能力,包括每年以县为单位的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和与部分高校合作的返校集中培训学习。这种继续教育对大学生村官学识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帮助,有利于梳理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通过继续教育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往往有些学生还没有等到这样继续教育的机会就已经因为不适应离开了村官的岗位。

因此,对于从普通高校毕业要想从事村官工作的大学生而言,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方案无法满足学生和村官岗位的需求。

2 现有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非农高校教育培养体系角度存在的问题

2.1.1 非农高校教育培养体系的目标与村官人才需求不匹配。

现有非农高校绝大多数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结合本专业就业方向制定的,除非是与“农”相关的专业,否则其目标很难与大学生村官人才的就业要求完全匹配,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一般专业都是直接面向本专业将来的就业环境与就业趋势对学生的人才需求,更多的专业是面向工业化、面向城市环境、面向组织管理等方向的,因此对于不限专业招聘的村官而言,多数人接受的高等教育根本就不匹配农村工作环境的村官工作。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知识[4],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村官工作相关专业知识储备。

2.1.2 现有培养模式中的培养过程相对固定,灵活性不足。

现有一般高校的培养过程也是相对固定的。从形式上通常都包括一般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专业必修等模块,从内容上由理论课、实践课、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构成。设置的教学过程在4年的安排中相对固定,很难将学生的其他就业需求融合进去。而面临如今社会对用人的要求来看,这种缺乏灵活性的培养过程很难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5-6],高校输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农村环境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當前大学的培养模式都具有计划性,一届学生在进校门之前,学校就已经制定好了针对他们的培养方案,一般在4年的培养过程中不会轻易改变培养方案。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会随着市场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7],这就使得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对培养方案的前瞻性提出了挑战。如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8],因而农村对村官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村官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在几年中一成不变,所以当前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过程严重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2.2 培养输出的大学生村官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非农高校没有专门设立的村官专业,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环境时表现出各种问题。

2.2.1 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干劲不够[9]。

城市出生的学生从自身到家庭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对农村的环境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即使出生在农村,也都是00后,受教育条件虽然没有城市好,但父母较多是常年在城市打工,对孩子的心理辅导较少,而现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关于职业规划的内容也不充分,因此就造成很多人是基于无奈去了基层,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可能面临的境遇缺乏充分的认识,也就无法做好相应的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不足导致了大学生村官没有干劲。多数人总认为自己是临时来工作一段时间,迟早是要离开的,没有长久干的打算,因此对工作缺乏内生动力。

2.2.2 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离“通才”有距离。

村官的工作虽然多数是村支书助理或者村长助理,但是在工作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却是五花八门的,有与农业有关的技术问题、有与村民交流沟通有关的交际问题、有与宣传有关的传播问题等[10]。而“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往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尤其是面对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时表现为知识不够用、经验不足、自信不足。事实上村官工作需要大学生是一名“通才”,要求能自如地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类大小问题,且这些问题往往还是不同内容的交杂。因此,村官工作对大学生的整体要求较高。

2.2.3 大学生村官对职业规划缺乏自己的梦想。

目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都有职业规划有关的内容,但是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宽泛、缺少针对性,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学生个人不同的目标设立及怎样实现该就业目标缺乏实质性的指导。由于学生中打算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人数较少,在多数非农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中也较少涉及这类内容,因此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村官工作知之甚少,规划梦想也就无从谈起了。

3 非农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3.1 确立适应性更广泛的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针,因此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就必须以适应性更广泛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结合目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宽泛的教育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树立科学三观,转变思想,全新认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②丰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终身学习为常态化”的意识;

③提升综合应变能力,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能力;

④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⑤倡导吃苦耐劳精神、奋斗拼搏精神。

3.2 设立“专业+职业方向”的双效教育培养过程

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是用4年时间来学习一门专业,毕业后到相关就业岗位就业。但是当前很多就业岗位包括大学生村官岗位对人才的专业没有限制,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就业面更宽,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专业失去了方向。因此高校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培养过程,建立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需求的教育培养过程。

建议在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体系中加入“职业方向选修”模块,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可以从这个“职业方向选修”模块入手。“职业方向选修”模块可以包含学生本专业以外的意向就业方向。也就是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打算在其他专业方向就业,这个选修模块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中应包含与有关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如大学生村官就业方向职业规划模块中就应当为学生设置就业相关政策、职业方向出路、相关专业课程及综合能力实践等内容。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可以包括农业推广学、农村社会学、土地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内容,并且增加人际交流与沟通、适当的农业技术课程等,最好结合现场实训实习等环节。该选修模块可以沙龙、演讲、专题讲座等多种灵活形式开展教学,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完全以自愿为前提。

由于“职业方向选修”模块是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的,因此不建议过多的增加学分,而是以学生自愿选择为前提,以评估为考核方式。学生也可以自愿选择多个“职业方向选修”模块,为毕业后的择业多一份准备。

3.3 尽早强化与职业规划匹配的综合能力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有社会中不同岗位也对上岗人员提出知识更新快、工作节奏快、工作环境严苛等要求,因此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以后发展开拓的基石,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具备快速高效的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高效学习的能力、知识拓展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抗高压的心理能力等。

现有高校中的专业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和锻炼,但是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因此在專业教育的体系中要突出融入与专业匹配、与职业规划匹配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及早开展,不能等到大三、大四才开始,而是要在大一进校开始就启动学生的职业规划,尽早强化与职业规划匹配的综合能力教育。

例如,打算毕业后到农村任村官工作的学生,就要锻炼适应农村环境、肯吃苦耐劳等能力和素养的锻炼。学校要及早安排学生学习与“农”有关学科知识,利于引导学生从学识体系上向“农村”靠拢,知识结构上更完善,学习内容上更多考虑“三农”问题,关注“三农”问题,思考“三农”问题,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现铺路架桥,使毕业了打算报考村官计划的学生做好充分针对性的准备,也可以为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对农村和农业有一个学习和了解的机会,使其知识结构更完善,对将来就业中面对的困境和挑战多一份信心和心理状态的储备。

参考文献

[1] 杨旭.基于供给侧改革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J].农业经济,2017(5):116-118.

[2] 李义良,奉公.高等院校培养服务基层人才的责任与作用:以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例[J].江苏高教,2016(4):88-91.

[3] 翟红芬.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90-192.

[4] 郭婧.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1(3):30-32.

[5] 代丽云,徐秋梅,赵国友.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134-138.

[6] 李春生,付强.论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与大学生“村官”对接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7):232-233.

[7] 张剑,吴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大学生“村官”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367-369.

[8] 高珏.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定位[J].上海农村经济,2019(3):39-40.

[9] 颜柯,王心如.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31(1):61-62.

[10] 吴则观.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2):118-12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管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探究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幸福感测量
外部环境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村官成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