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2020-12-21

共产党员·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远景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这些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了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此后,全社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注重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公正文明執法司法,彰显社会主流价值;推动社会治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举办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加强对全国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的学习宣传,广泛推出“最美人物”、善行义举和身边好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开展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观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优良校风校训,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

此外,这一时期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这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次举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颁授仪式,通过肯定功勋模范的历史功绩,树起标杆、立起旗帜。同年10月、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总之,这些制度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不断增强价值观自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艺工作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创作的导向十分鲜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收获了许多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创排了400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其中新创作品占一半以上,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我们的四十年》《奋斗吧中华儿女》等晚会,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热情、鼓舞振奋民族精神。大银幕上,《我和我的祖国》《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可谓中国电影呼应新时代的积极实践。

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戏曲、书法等内容走入课堂、走进校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采取多种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迹里的文字活起来,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赏灯“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宫这座600岁的皇家宫殿,正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2020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迎来首个“杭州良渚日”。遗址公园5G全覆盖,“云展览”精彩纷呈,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古老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讲述中华文明的动人故事,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注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为贯彻中央要求,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将“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写入企业章程,考核中社会效益指标的权重提高到50%以上。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5.9万家,较之2016年约增长9000家。优质企业的大幅增加,带动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在“十三五”期间连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幅度,实现了文化产业GDP贡献率的大幅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变革为文化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体现出中国的后发优势。短视频自2016年出现以来,至今已覆盖近7亿国内用户,特别是在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月活跃用户增长显著,其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都在不断兑现,衍生出形态各异、层次丰富的内容和模式。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构建起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法律保障。为此,全国各地立足实际,注重实效,规划建设一大批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厂房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产品服务供给;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公共文化跨越发展,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实施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少数民族语言频率频道和涉农节目建设,为贫困地区配备或更新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车;支持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发展,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建立健全“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显身手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在新冠疫情中经受住考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图书馆推出疫情防控新动态、免费电子书单、微讲座等系列资源合集;国家博物馆在线营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览模式;成都市文化馆利用慕课功能开展线上培训,手机摄影、中国山水画、藏族舞等精品课程的学习名额很快被一抢而空。闭馆不闭网、资源汇“云端”,宅家“云观展”“云学习”成为当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新方式。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