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
2020-12-21黄小欧庞学光
黄小欧 庞学光
摘 要:学习力作为学生“怎么学习”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仍然研究不足。研究表明,ELLI项目对学习力的评价框架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学习力评价。学习力结构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变化和学习、关键好奇心、意义形成、创造性、策略意识,学习互惠、顺应力。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状况总体而言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不均衡,短板明显等不足。不同群体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绩优和绩平组在关联性、具象性能力和专注力上差异较为明显。同时,绩优和绩平学生在学习互助上明显低于成绩中等学生。
关键词:ELLI项目;大学生;学习力;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学习理念被进一步推广和研究,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成为人才衡量的重要依据。学习力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佛瑞斯特1965年提出的,主要探讨组织的学习行为对于组织绩效的提升。随着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学习力作为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成为衡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对于学习力的研究成果已有许多,但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元素划分等定性研究方面,对于学习力的评价的定量研究仍然不足。就现有文献看,英国的ELLI项目关于学习力动态评估的方法广受好评。该项目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力构成要素的基本信息,然后通过绘制学习者的个人学习力剖面图,了解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力状况,最后将班级所有学习者的剖面图进行整合,得到学习力饼形图,综合反映班级的学习力状况。该项目经过多年完善,在多个国家使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借鉴英国的ELLI项目,以海南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学习力已有成果基础上,依据ELLI项目提出的学习力结构框架及各要素的内涵界定设计学习力评价量表,进而开展大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
一、ELLI项目介绍
200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发起的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LLI: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项目[1]。在英国,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英国纽波特38所学校应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项目不仅可以向学习者反馈个体的学习力基本信息,还可以向教师反馈班级的学习力总体状况,同时为学生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提供学习支架,为提升学生学习力提供依据。项目将学习力结构划分为七个方面。[2][3]
①变化和学习:有效的学习者应该能够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
②关键好奇心:有效的学习者将建立善于提问的意愿,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则往往会变得被动,容易机械化地接受外在信息。
③意义形成:有效的学习者常常会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理解所学内容。这方面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往往会孤立地理解新知识,较少关注知识的具体运用。
④创造性:有效的学习者懂得横向思维,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同类型的比较来达到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直觉和想象力去理解新事物。缺少这种能力的学习者更愿意学习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知识,缺乏类推和延伸能力。
⑤策略意识:有效的学习者能够主动并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资源,参与不同的任务,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来调整学习策略。
⑥学习互惠:有效的学习者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如何与别人共同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学习,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自己的学习。与之相反,此方面低效能的学习者则主要依靠自己,不会利用团队资源。
⑦顺应力:顺应力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控制自己的情感。它將帮助学习者在遇到无序,未知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不屈精神,并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并成长起来。
二、学习力量表设计
(一)关键因素筛选
根据以上学习力结构的七个方面设计关键因素筛选表,将筛选表以书面形式向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征求意见,根据所填写评选表中各因素出现的频次统计,最终统计出频次较高65个。最后通过专家打分排序,保留了21个关键影响因素,形成学习力关键因素表,为方便记录,每个影响因素用一个符号表示(如表1)。
(二)学生学习力量表设计
关键元素的确定为量表题目提供了基础,根据量表设计规律,正式量表设计完成需要进行初始量表设计、预测与检验两个环节。
1.学习力初始量表设计
量表中除了关于调查者基本信息调查之外,一共设置了21道题目,依据每个关键因素设计一道题。比如,对于影响因素好奇心,我们设置题项为“我对课堂上老师说的新知识、新概念充满了好奇”。为了避免同类属题项的相互干扰,问卷中将各类属因素对应题项号随机排列。问卷记分采取利克特5级量表(如表2)。在问卷中,设置了关于调查学生学业成绩的题项,以方便探索学生学业情况与学习力状况的大致关系。由此,学习力初始量表形成。
2.初始量表的统计验证及分析
本研究以海南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预测,共发放1000份,回收899份。经过数据整理,并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过案例处理汇总,排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有效问卷819份,有效率91.1%。
(1)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是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信度检验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3]。通过SPSS软件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975,证明本问卷设计信度可靠。
(2)效度分析
应用因子负荷矩阵数据,采用有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法考察问卷结构效度。由于大部分题项负载在某项公因子上大于0.5,仅有3个分题项未达到,但也都在0.4以上,表明聚合度高,而同时在其他公因子上大部分小于0.4,表明区分度高,以上两方面说明问卷结构效度好。
(3)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通过分析,得到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及相应验证数据。GFI为适配度指数,数值介于0-1之间,其数值越接近1,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越佳。NFI值、RFI值、IFI值、CFI值、TL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模型适配度越佳,越小表示模型契合度越差。如上图中,本模型适配指数(GFI)为0.843,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较佳。同时NFI值为0.876,RFI值为0.845,IFI值为0.911,CFI值为0.910,TLI值为0.888。各项指标都大于0.84,表明模型的适配度较佳。[5][6]
综上,基于ELLI项目因子结构设计的学习力量表问卷,能够较好地反映所调查对象群体的学习力状况,可以用于对象群体的学习力现状调查。将各因子要素与问卷题目结合,得到如下学习力测量指标体系:
为了更加直观表示,用雷达图可将学习力结构图示化表达。其中各维度的数值为各相关因素的平均得分(如图2)。
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影响关系,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以上因素与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学习力因素与成绩呈正相关(如表4)。
三、大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对象为海南省高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55份。为了更方便进行对比,调研中还根据成绩排名区分绩优和绩平组,绩优组挑选依据为最近一学年的成绩排名在前30%的学生,绩平组挑选成绩排名靠后的30%的学生。问卷发放中兼顾了男女分布和年级分布。
(一)学习力结构层面状况
1.大学生学习力总体水平中上,但结构不均衡
将各题项得分按因子归类,并进行平均得到各
因子得分(如表5)。经统计发现,各因子平均分值为3.62分,表明所调查学生学习力水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最高值(3.81分)与最低值(3.49)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各因子得分并不均衡,综合反映出所调查大学生在学习力结构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如图3)。均衡结构是系统合理的基础,结构不均衡将影响系统性的作用发挥,大学生学习力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将可能影响大学生学习力的总体状况。
2.学习行为能力强,但学习动力不足
调查发现,学习互惠、策略性等因子得分较高,分别为3.74分和3.66分,说明所调查学生能够主动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资源参与不同的任务,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来调整学习策略。同时,他们也懂得如何向别人学习,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可能说明,学生在学习行为策略上即“会学”上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与此相对,调查发现好奇心因子得分最低(3.49分),说明被调查者学习意愿不足,这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在学习动力即“想学”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学习力各因子层面状况
1.变化和学习、学习互惠分别为优势关键因子
调查发现,被调对象在变化和学习因子、学习互惠因子两个因子得分最高,是关键优势因子。变化和学习因子得分高说明学习者能够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学习互惠因子得分高说明学习者善于利用资源、营造环境并促进学习提升。
2.好奇心和意义形成分别为短板关键因子
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在好奇心因子和意义形成上得分最低。意义形成因子关系学习者是否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其他内容产生关联,并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理解所学内容。这方面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往往会孤立地理解新知识,较少关注知识的具体运用。意义形成因子得分低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关联能力方面较弱。以上两项因子是被调查学生学习力中关键短板因子。
(三)不同群体的关键因子情况对比
1.两类群体中学习无趣感现象较为明显
好奇心是一个反应学习者学习动力的指标,调查显示无论是绩优组合绩平组均在此项上得分较低,说明无论是绩优学生还是绩平学生都存在学习无趣感的情况。
2.在意义形成因子方面,绩优和绩平组在关联性和具象性能力上差异较为明显
有效的学习者常常善于把握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开展学习,这方面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往往会孤立地理解新知识,较少关注知识的具体运用。意义形成因子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具象化、关联性和延展性等方面的能力,调查发现成绩较优者在此三个方面较于绩平组都明显较优,其中在举一反三(延展性)和举例子(具象化)上尤为明显,这也可能表明成绩优者在具象化和延展性上能力较为突出。
3.在变化和学习因子方面,绩优和绩平组在专注力上的区别尤为突出
调查发现,绩优和绩平组在专注力上的区别尤为突出,这也可能说明专注力是绩优的关键因素之一。
4.在学习互惠因子方面,绩优和绩平学生都表现较差
绩优和绩平组在互助氛围上均低于平均水平且二者分值相当,这说明在学习互助方面两类群体有类似之处,都较少参与同学互助。以此推理,学习中等同学在学习互助方面较绩优和绩平学生表现要更好。在主动寻求帮助和听取建议上,绩优组得分明显高于绩平组,也高于平均水平,说明绩优组同学善于争取学习资源,如获取老师的帮助,但在同学互助方面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小结
本研究借鉴ELLI项目对学习力的评价框架,在梳理学习力已有成果基础上,设计和检验学习力评价量表,确定学习力结构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变化和学习、关键好奇心、意义形成、创造性、策略意识,学习互惠、顺应力。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力状况总体而言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不均衡,短板明显等问题。不同群体在关键因子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意义形成维度中,绩优和绩平组在关联性和具象性能力上差异较为明显。变化和学习因子方面,绩优和绩平组在专注力上的区别尤为突出。学习互助方面,绩优和绩平学生都表现较差。当然,本评价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存在问卷题项覆盖面有限,未必能够全面表达学习力情况;抽样学生限于特定区域,代表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等问题,但无论如何,研究为更深入地探讨当前大学生学习力情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足之处也将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维维,杨欢.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4.
[2]Mc Gettrick.Emerging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R].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1.
[3]Crick R D,Broadfoot P,Claxton G.Developing an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the ELLI Project[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2004:3.
[4]陈超,邹滢.SPSS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
[5]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6]段冰.基于結构方程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3:12.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