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环境下初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研究及其改进
2020-12-21邹辉东
邹辉东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在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培养出搜集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针对现行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存在的组内分工不明确、不同层次学生角色转换、分组不合理等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组内合理分工、合理分组、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等。
一、大班额教学环境相比于传统规模教学班的劣势
由于教师、教学器材和设备等数量有限,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规模的教学相比,会出现以下几种明显的劣势: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程度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减少;完成教学内容的难度较高,课堂效率低下。
二、小组合作的好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面对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小组合作势在必行。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搜集材料、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三、当前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开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试点学校展开小组合作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探究,通过查阅文献和对一线教师、在读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现阶段的小组合作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在理想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下,每个小组的成员均能完成给定的任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初中学校仍然存在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或任务分配混乱的现象。初中学生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团队定位,没有明确每个组员擅长之处,造成有些学习任务重复做、有些任务没人做的现象。
2.优秀生和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角色。一方面,优秀生由于知识积累基础较好,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小组合作中往往充当“主导者”的角色,提出的观点几乎没有组内同学进行修正和改进,甚至包办本学习小组的所有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后进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基础课程知识欠缺和思维跟不上,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依赖其他组员,盲目跟从其他组员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3.小组的划分不够合理,无法实现小组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小组人员数量不当,过多则组员之间交流不充分,过少则没有足够多的想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组内成员各干各的,无法形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因此,难以在完成小组任务的时候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团队任务。
四、小组合作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组合作的研究,尤其是对目前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教师引导每个小组中的各个成员认清自己在学习小组这个团队当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了解每个成员的擅长之处,分工明确,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2.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接受能力、性别等个性化因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分得太开,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混合搭配,优秀生起带头表率作用,带动其他组员一起学习和进步,给其他组员必要的帮助;后进生虚心请教其他组员,不妄自菲薄,努力赶上小组平均水平,让整个小组的综合成绩得到提高。
3.每个小组的人数在3~6人之间较为合适,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适中的小组人数既能给小组成员充分的交流机会,又能让每个组员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划分小组的时候,擅长不同模块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心得体会,在经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每个模块的训练。
4.教师明确在小组学习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认真听取每个学习小组的小组成果,指出每一组的优点与不足,循循善诱,针对共性问题及时为所有同学解答。此外,教师应该对要教授的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心中有数,对开放性的討论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堂上,当各学习小组汇报完小组成果后,注意对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和升华,对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的知识点进行提示和点拨。
责任编辑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