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20年高考全国1卷作文题
2020-12-21周雨寰
周雨寰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自带热度,都会引起全民讨论。今年也不例外,大家各抒己见,直言不讳,都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大部分观点都带有个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难免具有片面性。比如今年的全国1卷作文题,说好的人认为作文终于不挂靠时事政治了,彰显立德树人的导向;说全国1卷作文题不好的人认为又回归到了很多年前材料作文的套路,材料中每一个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都是一些传统话题,比如“大度”“能力”“知人”等,话题不够新鲜,缺乏创新性。
下面就以全国1卷的作文题来谈谈我的个人观点。我的总体感觉是,这个作文题比较平稳,能够考查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
“平稳”首先体现在审题的难度不大。“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更深?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作文指令明确,方向清晰,写作的立意也就三个——对齐桓公感触深、对管仲感触深、对鲍叔感触深。而抓住每个人物相应的品质也比较简单:对于齐桓公,抓住“管仲用箭射中他的衣袋钩”以及“于是桓公重用管仲”两句话,很容易概括出“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等品质;对于管仲,关注到孔子的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也不难概括出“真能力的重要性”;至于鲍叔,先是推荐管仲,又“甘居其下”,再加上司马迁“多鲍叔能知人”的评价,很容易概括出“知人”、“大度”等品质。因为指令明确,方向清晰,人物的品质比较凸显,因此考生一般不会跑题。
平稳过渡有利有弊,但显然利大于弊,这样的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是审题能力,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
但是,这篇作文要写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选择的角度很重要。选择管仲的角度,头脑里有管仲治理国家才能的具体事例,写起来才会游刃有余,这就需要学生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储备;选择齐桓公的角度容易出彩,也容易跑偏,如果没有同类事例的积累而乱用事例,就会离题万里;选择鲍叔的角度比较保险,但很容易写成标签作文,没有深度。当然,不管选哪个角度,都得注意材料的限制,“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在行文伊始,必须三人都要写到,要在三人的对比中突出自己的选择。
其次,运用的事例要恰当。事例必须是和选择的材料中人物的事例是同类的或相反的。比如选齐桓公,举的例子最好是领导人任用本是对手的人,或者相反的事例;选鲍叔,最好举的例子中的人物关系类似于他和管仲的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人物身上的闪光的品质——大度、谦让,或者是相反的事例、相反的品质。如果事例运用不准确,就会把人物的品质泛化,引起跑题的嫌疑。
再次,文章中关于材料中人物事例的叙述和分析的比例要适当。不少作文,在这个由齐桓公、管仲以及鲍叔构成的三角关系的故事的阐述方面花了过多笔墨,导致文章头重脚轻,主次不分,文体不明。作文材料后说得很清楚,“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重在写感受和思考,不是讲故事。积累的有材料背后的故事固然好,但不能以故事代替感受和思考,这里面有一个表达的度的问题。
最后,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比如从鲍叔的角度,仅是停留在“大度”“谦让对手”上,就难免会流于表面化,鲍叔品格的可贵是他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如果文章不能深入这个层面,是没有深度的。再则,这是一则历史材料,写作的时候如果不能结合现实生活,视野难免狭窄,缺乏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文章出彩的保证。
还有,作为一篇发言稿,语言必须要有感染力,这是文章出彩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学生能否写好今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取决于学生是否有丰厚的积淀、选择的智慧和表达的灵气。如此看来,今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虽然平稳,但是并不容易写好。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