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为“媒”,让学生爱上习作
2020-12-21张春花
张春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愉悦写作,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真实个性,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本真中来。将微课融入作文教学,构建习作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让学生成为习作课堂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小学作文现状分析
小学生的年龄小,经历少,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感知事物时较笼统,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够完善。小学生面对作文时更多的是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写什么”和“怎么写”就像一个魔咒,压得学生呼吸困难。
1.缺乏明确的写作动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学生的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写作兴趣不浓厚,认为写作文是负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随便应付,缺乏写作动机和内在激情,作文不可能写得好。所以强调写作目的,激发写作内驱力,引导学生认识写作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是掌握语言的需要显得亦为重要。
2.缺乏鲜活的生活体验
小学生大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缺乏基本的生活体验,五谷不分。大多认知来源于未加过滤的网络资源,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不用心感受生活,对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视而不见,自然就无话可写了。
3.缺乏丰富的阅读积累
小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没有丰富的经历,见识少,表达能力又有限,语言组织缺乏条理,词不达意,自然写不出什么东西来。而有的学生哪怕肚中有“墨”也写不好,肚中“墨”色不佳,只会模仿优秀作文,满满的套路,不能合理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文字。
二、微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微课是通过一段段短小简练的视频传授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收看来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导致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而将微课融入在作文教学中,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较快的时间内掌握所需要学习的写作知识。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本单元的微课习作教学系列由三个微视频组成:“精彩的校运会瞬间”这一微视频用于前置性学习;“我参与我快乐”用于嵌入性学习;“佳作的鉴赏”用于后置性学习。学生带着思考、体验和准备走进作文课堂,是写作教学的最佳状态。“精彩的校运会瞬间”是写作前的热身和准备。把这一微视频提前发到学习群,学生可以在家里与家长一起观看。在课堂上可选择相应的小视频“我参与我快乐”进行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习作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佳作的鉴赏”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自学和教师讲授两种方式中自由切换,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习作的内驱力,降低习作难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三、微课为“媒”,解决写作困难的策略
1.改变关系,品尝写作的“味道”
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伙人”。跟学生一起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自由与快乐,这样学生能品尝到写作甜美的味道。语言的规范标准可以慢慢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但童心、童真是无法重复的。语言作为情感载体,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真实无比。
在教学《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这一习作之前,我尝试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同学们,这次的作文课你是小主人,怎样写这篇作文你们说了算,但每个人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微笑的表情、亲切的语言,让学生倍感舒服又不敢相信:“老师,真的吗?”“当然。”学生欣喜若狂。上课时,有的用“开小火车”的方法,请小组每个人用一句话说“我是大自然中的……”;有的请平时写作水平高的同学说说写作思路。用微课录制的一段小视频播放青蛙的叫声和自我介绍,成了全场的亮点,成功地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别提有多激动了……学生的年纪小,认知特点决定了老师是不可能做甩手掌柜的,必要的引导还是需要的:“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然后派一个代表上台汇报习作内容,但发言时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写作时,有个学生写道:“我是大自然中的‘老古董——乌龟,有时候我会爬跟好朋友‘高佬小鹿一起玩……”我非常夸张地表扬了这个学生能合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当然也提醒大家不能平时不能乱取绰号去伤害别人。从这以后,学生在作文中都尽量用上个性化的语言,作文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心情愉悦,品尝到了写作的味道,也就更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凸现学生的个性化语言铺上一片绿地。
2.引导积累,储存写作的“柴火”
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甜美“味道”,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要引导他们多积累,养成储存写作“柴火”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巧婦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受到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经常出现无话可说、咬笔发呆的局面。为了应付,甚至胡乱抄袭上交,哪来的真情实感呢?哪来的思维呢?我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让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素材加油站”,同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感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养成习惯。在丰富学生素材积累的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反映客观现实,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统编教材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名言,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好好品读,用心积累下来,并尝试在习作中用上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如《花之歌》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很唯美。教学时我带着孩子们反复品读去体会句子的美,并用“素材加油站”积累好词好句,并让他们尝试仿写。结果有学生在第一单元的习作“变形记”中就写到:“有一天早晨,我这只自由自在的小蚂蚁去找食物,天上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在向我微笑。”而习作中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就来源于《花之歌》中的“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提前把这一小段做成动漫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展示,明确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我大力表扬这个学生善于积累,学以致用,同时又实话实写,因为“我手写我心”,学生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生活经历的再现。
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阅读,丰富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储存好写作的“柴火”,再加上生活中的真实独特经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具有个性化,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欣喜不已。
3.激发想象,打开写作的“头脑”
学生积累的“柴火”越丰富,写作时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容易找开写作的“头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一切有得因素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发展他们的写作思维。
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教学完《穷人》这一课后,需要续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小孩,一家人的日子更艰苦了。那剧情会怎样发展呢?”一石激起千尺浪,大家跃跃欲试:“孩子们长大后又会有怎样的生活呢?”“他们长大后可能会经历什么风浪?”“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怎样安排他们一家的最终命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我适时出现微课,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想象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结果学生写出来的续写质量令人惊喜。
在作文教学中善用微课激发学生的想象,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有效打开了学生写作的“头脑”。
4.留有空白,挖掘写作的“宝藏”
留白,是建立在想象上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当学生的想象丰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留白,从而挖掘出习作的“宝藏”。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在自主实践的活动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应为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感自悟,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去写作。这样留有空白的作文教学,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变形记》这一习作时,我先找好相关的素材,制作好微课。当不同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一个个大家熟悉的事物:一只小鸟、一个小蚂蚁、一棵大树、一朵白云……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表情也随着画面的变换而改变,兴致勃勃。音乐一停,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想变成哪一种事物,并说出原因。然后,我引导学生用学习小组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内交流:我变成了另一个事物,可能发生了一件怎样印象深刻的事?可以表演、画图……有一个学生拉上了小组的所有同学进行情境表演:小蚂蚁历险记。他当导演、编剧,有的当第一主角、有的当第二主角、有的旁白……这个表演不但牢牢地抓住了大家的眼球,還为其他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写作思维完全拓展了,有话可说,心情愉悦,写起作文也就得心应手。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要“满堂灌”,生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要学会留有空间,给学生去发展,去拓展,这样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总之,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善用微课,让习作课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学生的思维与之对话,畅写欲言,心情愉悦,张扬个性,自然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爱上写作,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