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渎到盐城
2020-12-21朱义刚
朱义刚
历史常常是相互关联的,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远在千里之外大漠上一場规模空前的汉匈大战,间接促成了盐渎建县,推进了西汉盐铁官营制度,使得汉帝国国库充盈、实力增强,汉朝整整延续了400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也从一个国家的名称,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大民族的共同称谓。
盐渎建县设盐铁官
汉武帝对漠北战役的胜利极为满意,汉军凯旋后,他加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司马,从此两人各号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漠北大战虽然消灭了匈奴主力,但汉朝北方的威胁并未根除,汉武帝想继续北伐匈奴,歼灭其残余势力,以确保大汉江山永固。但是,由于连年征战,特别是漠北大战透支了全部国力和民力,士兵伤亡惨重,土地大量荒芜,百姓生活艰难,厌战情绪蔓延,朝廷短时间内也无法征集到战争所需要的兵马和粮食,汉武帝决定从长计议,一方面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农耕,鼓励生育,囤积粮食;另一方面加强盐铁管制,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充实国库,等待时机再伐匈奴。
西汉元狩四年,朝廷决定分射阳东部置盐渎县,以进一步加强盐铁官营管理,增加朝廷国库收入。当时的盐渎县为古射阳以东的滨海沙洲,百姓主要以煮盐为生,运盐的小河四通八达,小河边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盐灶,每年的盐业产量非常可观。朝廷在当时的最高点、今天的盐城市区沙井头一带设立了盐铁官署,负责盐业生产、流通管理,以及煮盐铁器的铸造和分配。1957年沙井头一带发掘出一处大面积的汉代遗址,遗址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500多米,在遗址区内陆续发现陶井35口、瓦井9口、砖井4口,还发现了铁锅、铁鼎、铁匕、铁犁、铁斧、铜箭头、陶网坠、陶纺轮、以及印纹硬陶和大量原始瓷器、玺文、云纹瓦当等。此处汉代建筑群遗址,历经两千年仍发掘出屋基多间,以及炼铁作坊、大批汉代文物,尤其是战国封泥、汉代瓦当、铜铁器的出土,表明此处在汉代已是一个人烟稠密、盐铁兴旺、渔农繁荣的城镇了,可见当时极有可能就是古盐渎县的县治或盐铁官署。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争频繁,盐渎建县的历史记载已经很难找寻,但从历代文人的诗词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一点当年的历史沧桑。如明万历《盐城县志》收录了一首唐朝诗人长孙佐辅的《楚州盐壒古墙望海》:“混沌本冥冥,泄为洪川流。雄哉大造化,万古横中州。我从西北来,登高望蓬丘。阴晴乍开合,天地相沉浮。长风卷繁云,日出扶桑头。水净露鲛室,烟销凝蜃楼。时来会云翔,道蹇即津游。明发促归轸,沧波非宿谋。”诗名中的“壒”是“尘埃”的意思,“盐壒”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的“盐渎”或“盐仓”,诗人站在盐渎古墙基上东望大海,凭古吊今,感慨大海的阴晴开合,天地的上下沉浮,自然的奇妙变化,全诗气势磅礴、富有哲理。
从盐渎县到盐城县
盐渎建县后,官府加强了对盐业生产的组织管理,长长的海岸线上大小盐场星罗棋布,盐渎县缴纳给朝廷的盐税越来越多,很快成为了当时的大县,《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奇怪的是,整个西汉历史都未有盐渎县令的记载,一直到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才出现了见之于史书的最早的县丞孙坚。孙坚出生于浙江富阳,从小习武,力气过人,爱打抱不平,因平乱有功被扬州刺史推荐到盐渎县担任县丞。孙坚在治理盐渎期间,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相传因地处海滨饮用淡水困难,孙坚在屋前凿了一口水井,供乡邻们饮用。孙坚的父亲孙钟是一位勤于耕作的老人,他见儿子在屋前凿了井,就在屋后种瓜,汲取井水浇灌,瓜熟了就挑到附近的沙坨村去卖,从此留下了“瓜井仙踪”的神奇传说。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代,盐城因地处魏吴边境,又有海盐之利,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连年不断,百姓四处逃散。曹操做了魏王后,他担心孙权渡江据北为屏,令江淮之民迁往徐州、泗州一带,“江淮十余万众,渡江而东”,使江淮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土地盐灶逐渐荒芜,盐渎、射阳两县皆废。直到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招江淮流民返回故里,并鼓励吴人北迁,使江淮人口大增,到太康二年时,又重新恢复了盐渎县。此后一直到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经过五百多年的海陆变迁,盐渎境内陆地越来越多,环城皆盐场,盐渎县遂更名为盐城县,从此这片土地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盐城。
由“盐渎”而“盐城”,即由水而陆,这是对居住环境的一种强调和改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愿望,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赖以生存的城池建设,而不再将纵横的河道作为它的象征。后人杨瑞云感怀这一变化,又仿佛在凭吊“盐渎”的消失,曾赋诗一首:“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绕城唯见水,临海故无山。”表达了对沧海桑田的感慨。而明万历《盐城县志》则这样解释盐城县名的来历和县城的选址:“盐城古名盐渎,先世欲建城射阳,以射阳土不及海边厚,且海可渔,滩可樵,为民生之利,于是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也,故名盐城。”从此,盐城这个名字一直使用了一千六百多年,盐城也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城市!
(亭湖区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