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研发,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福音
2020-12-21孔芳芳张卉
孔芳芳 张卉
时间转回到1966年的陕西西安,在一家军工厂的职工宿舍,少年李德利正专心制作他的第一辆“坦克”:“没有电机怎么办?”发现这个问题后,他迅速拆下门铃上的变压器,把其中的矽钢片剪成圆形,做成了“坦克”上的5个电机:两个负责前进/后退,两个负责转动炮塔,一个负责炮管伸缩。
当时他只有13岁,无师自通,已会做电机、多种武器模型。
2020年9月的一天,在南京浦口的科创一号大厦18楼,那个当年做微型坦克的少年已成了一位智慧老者:经历过西安和香港求学,20多年在国外专心于智慧医疗领域的研究之后,4年前,他将手头这块给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红利的研发项目落户在了中国南京浦口区———他研发的智慧医疗机器人技术中台,一旦实现推广,将把机器人自主手术的梦想变为现实。
“最强大脑”一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耶鲁大学代表团访华,西安交大是访问团到达的第二站。当时刚从西安交大生物医学和宇航工程学院毕业的李德利留校任助教,恰好负责接待。
李德利礼貌地与代表团负责人聊天,谈了他对自己所在专业的看法。巧的是,对方正是宇航工程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可是那时,李德利并不知道。他更没想到,因为这次短促的聊天,代表团返美后不久便给他寄来一封博士录取offer,他也因此成为耶鲁大学在中国投出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位学生。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李德利没有接受。但一次短短的谈话就促使一家美国名校给他发offer,已足以证明年轻人的优秀。
一路走来,李德利的履历上最不缺的就是“优秀”两个字:他就读的生物医学和宇航工程学院是西安交大最好的专业,也是国家第一个重点实验室的所在学院。
香港大学毕业后,李德利进入当时国际智慧医疗行业最先进的DMT集团(新加坡控股)担任技术負责人,主要承担无创、微创领域的智慧医疗机器人研发,在当时,其团队科研能力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牛人的身边,往往也不缺牛人。李德利求学路上的两位导师,一位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也是杨振宁的学生),另一位是中国材料科学唯一的一级教授,被称为业内老大的周惠久(中科院院士,金属材料学家、力学性能及热处理学家、教育家,于1999年去世)。
李德利所在学院涌现出不少学术精英。他有五位学生考上哈佛大学深造,哈佛在中国招的第一位学生即来自他所在学院,其中一位学生甚至获得美国科学院、美国社科院、美国工程学院、德国科学院、中科院外籍院士等在内的“五院院士”殊荣;李德利的一位师弟仅用6年时间便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至高荣誉———“主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整个剑桥大学的历史上也只有几位获此殊荣,他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李德利深耕智慧医疗行业26年,早已在行业认知、技术探索、团队合作等方面打磨出了精准、独到、深厚的积累和见解。这是一块前沿的、于民生有巨大红利的研发领域,而李德利和其团队,是这一领域的领跑者。
因此,当国内智慧医疗行业还未起步时,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便以最快速度向李德利抛出橄榄枝,拿出系列优厚条件,希望他落户苏州。
“当时是2009年。”李德利说,他去上海、西安等医院做了一圈调研,却发现所到大医院竟无一家敢想象用机器人做手术。“这一领域当时对国内来说仍然太超前了。”回国的时机尚不成熟,他婉拒了苏州方面的邀请。
2013年,北京301医院率先引进美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医生手术,成为国内医院中第一个吃螃蟹者。(注: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2012年,主要应用于切割手术中,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与李德利团队研发的无创、微创领域机器人属不同“赛道”。)很快,国内各大医院陆续引进价格昂贵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应用手术机器人的市场随之打开、兴起。
回国的时机成熟了。2017年,李德利在无锡参与活动时,南京浦口区为招揽人才,特别派去4名工作人员,专门为争取他的公司中奕智创落户南京浦口,合作达成。“浦口区政府给了我两层办公区域,为我们团队提供15套人才公寓等优惠条件,给予了巨大支持。”公司落成后,李德利感叹在这里办公感觉上和当年在新加坡无异,“政府工作效率都很高”,他特别提到喜欢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今融合的城市特点,并点赞浦口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力扶持,“我和我的团队一来就很适应这里”。
不单做机器人,
他用先进技术构建产业生态
“20多年里我研发过20多台机器人,如果再做产品,也不是不可以。”李德利说,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能对中国医疗大健康领域有更大贡献的方向———开发“技术中台”,构建智慧医疗手术机器人产业生态。
“技术中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即在布局一个大型战役时将核心资源放于一处,方便之后根据需要调取,中国最早将其引进商业领域的是阿里巴巴的中台战略(主要为数据中台)。无论军事或商业领域应用,其本质一致,就是将核心资源整合到一处,实现最高效运转。
打个比方。技术中台就好比一部手机的芯片或软件:假如没有芯片,很多企业不可能做手机———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花一二十年和巨大财力自己研发芯片;有了芯片这个核心产品,很多中小型公司配上摄像头等配件,才能够生产自己的品牌手机。
在智慧手术机器人领域,有了技术中台,中小型公司或研发机构也可以据此生产自己品牌的机器人。“这么说吧,假如原先企业研发一台手术机器人需要五年时间,用上好的技术中台,半年就能搞定;原先可能花上亿资金,现在两三百万就足够。”李德利这么解释。他和研究团队复盘之前的24台机器人产品,总结出智慧手术机器人领域“研究经费高、时间长、学科太宽”等痛点,因此才潜心研究技术中台,用这一方案将以上问题全部解决。而这项研发项目一旦问世,也是填补国际上空白的动作。
往深处再想一步:随着很多中小企业也能生产医疗手术机器人,技术中台项目研发应该会对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起到一个大力激发作用:它就好比一把大手,助推中国医疗产业走上一个新高度,到那个时候,中国的智慧医疗行业也才能得到真正蓬勃的发展。
那么,拥有这种技术中台的手术机器人到底牛在哪儿呢?
李德利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医生做手术的情况。医生动手术就好像艺术家制作工艺品,水平高的医生,成果干净、漂亮些;水平低的,成果可能就粗糙些;手术情况往往也和医生当天的状态挂钩:医生状态好,可能成就精品,累了,交出来的说不定就是废品。“机器人就不一样了,它的核心是数据化、标准化,这意味着它可以突破作为人的极限,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它不会疲倦,可以次次都是艺术品。”
也就是说,根据技术中台项目研发的机器人相当于给医生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智能手术规划能力可武装医生的“脑”(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同,应用李德利团队研发成果的机器人有大脑,可主动完成任务),0.01毫米的操作精度武装、解放医生双手;而机器人随时可调取的三维实时B超显示、人体关键参数监控等又能够武装医生的肉眼。
有了这一武器的加持,医生的手、眼、脑功能瞬间扩大多倍,手术效率、数量均会得到相应提升。
在美国,手术机器人产生的费用已纳入医保。保险公司算过一笔账:机器人手术的耗材费虽会增加,但因是无创、微创手术,住院时长缩短,术后费用大为减少,整体算下来仍比之前便宜,精明的保险公司便干脆将机器人手术纳入保险范畴。李德利说,这应该也是中国未来机器人手术医疗费用发展的方向。
别人眼里的牛,
在他只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一直从事前沿技术研发的李德利,在一般人眼里无疑是智力优异的“最强大脑”,但在李德利自己看来,他只是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一领域深潜24年,他甚至觉得连坚持都算不上,“就是很喜欢,所以一直做着”。
在香港大学读博时,李德利研究的是量子力学方向,但他觉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过于超前,与实践相距较远,1993年进入DMT集团智慧医疗行业,一下子就很喜欢。“你如果看过早期开腹做手术,真的很残忍,肠子被拎起来割来割去,每次手术都会对人体有一定损伤,无创和微创对病人的创伤就小很多。”
无创治疗是指把超声波等能量从体外发射到体内,其不仅应用于肾结石、胆结石等疾病,对很多癌症也有很好的康复作用。“我一直坚信无创和微创对生命健康的积极作用,与其动手术把器官切掉,保留器官对人的损伤最小,也不影响癌细胞扩散。”因此,他真正介入智慧医疗行业就是从无创和微创这两个领域开始的。
“昨天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发现并没有很多企业家那种磨难和励志故事可说。”李德利觉得,如果说自己的采访非要给后辈们带来一些启示,那便是他深以为然的一条建议:“不要太看重名利,也不要为迎合别人而失去自己的能量,还是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自己几十年来确是这么做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的《世界名人录》曾给他邀请,表示看到过他在领域内国际顶尖杂志发表的文章,想把他载入《世界名人录》,需要他做的只是提供些自己的资料。他却回复对方:“我又不是名人,我给你提供什么资料呀?”就这样拒绝了。两天后,对方又联系,坚持认为他已经够格被载入,他又丝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李德利的朋友们后来调侃他:“你知道你拒绝了一个多么好的金字招牌嘛!”他却不以为然:“那个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把自己的研究做好就完事了,整那些没必要。”
浦口区政府工作人员也提到过一件事。三年前李德利的公司落户浦口,除现在的办公地点外,区政府曾在南工大地铁口的热闹地段另给他一层楼办公,李德利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必要,很快便归还给了政府。區里还曾给他所在的团队一百亩地,并提出可以出钱帮他找机构开发成产业园区,也被他婉拒:“高科技企业发展需要把基础打牢,还是先扎扎实实把我们的研究做好吧。”
他若钻营,以自己在领域内的身份地位,收入、名利完全可远高于现在,但他不看重此道。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香港的月收入就有一万,我觉得完全够了。一直以来不用担心基本的物质需要,我觉得这就行了,剩下的就是往业务方向好好深挖就可以了。”他说。
或许因为在业务方面与医院打交道频繁,李德利深刻地体会到“人有一个好身体之重要”,好的身体背后需要一个良好心态、开心状态的支撑,因此,他自己在心态方面保持得尤为好:事业上的不东张西望为他省去了很多选择的焦虑和摇摆,又因为一直从事喜爱领域的研发,他也未曾褪去对工作的使命感和热情。“我从上大学到现在体重就没出过70-75公斤的框框。”他笑说,良好的心态外在显现,就是他让人羡慕的外形:即使如今已60多岁,他看起来身形仍是挺拔,嘴角笑起来不失少年的单纯,讲到乐事时,眼里甚至像有星星在闪耀。
有的人可能要挣扎半世,才能找到一生坚守,有的人却不需费力气,似乎生来就知哪些之于自己最为珍贵。李德利属于后者。
然而,这仍然未能解释他为何可在所在领域做到拔尖。
他自己说,或许是得益于家族遗传。爷爷是一位巧手木匠,父亲不到18岁就能在所在工厂做到技术老大,强动手能力、强逻辑的优秀基因多少馈赠给了他。但这当然不是重点。尽管已经做着一般人在智力上需要仰望的研究,他却肯定地表示自己不是天才,“我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总是希望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不行就一遍遍重来。”
他正专注的“技术中台”项目牵扯学科甚多,难度亦大,必须有一位知识和经验俱足的科学家担任领头羊,在这一领域多年的李德利是难得的合适人选。他介绍,目前他们的技术已基本成形,正找基地生产样机,然后是市场试用和反馈阶段,真正能够推广,可能还需三年时间。
科技的最好归宿是对生活的提升。希望李德利和其团队的技术中台项目能早日投产推广,减轻人们的手术之痛,为人类生命健康质量的提高带来深厚福音。
(南京浦口区委统战部推荐)
(责编 凌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