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武威市特色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

2020-12-21张雪梅殷宏元

甘肃农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武威市农产品科技

张雪梅 ,殷宏元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农技站,甘肃 武威 733000

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农技站,甘肃 武威 733000

一、发展现状

(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设施种植业快速发展。武威市已建成设施农牧业2.03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88万hm2,养殖暖棚1.15万hm2,年均增速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设施瓜菜产量达到56.6万t、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7万t,均居甘肃省前列[1]。

2.露地瓜菜业稳步发展。武威市瓜菜面积达到4.14万hm2,产量达到213.33万t,实现产值34.87亿元,占到种植业产值的45.9%。

3.草食畜牧业持续发展。武威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 657个,规模养殖户达到8.9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8%以上;畜禽饲养量达到1 521.9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4.7万t;种植牧草4.58万hm2,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102.6万t,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51.4%;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1.57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2.19%。

4.高效节水农业加快发展。武威市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44万hm2,建成千亩以上高效节水示范点46个,高效节水技术覆盖全市81.5%的灌溉农田;推广旱作农业技术4.12万hm2。

5.农作物种业稳步发展。武威市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2.33万hm2,其中玉米制种1.85万hm2,成为甘肃省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年产玉米杂交种1.02亿kg,占全省的1/5、全国的1/10。开发培育玉米新品种20多个[2]。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甘肃武威黄羊、黄羊河集团等8个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68个,成员总数达到2.93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1.48万户,组织销售农产品39.1万t,销售额达到11.6亿元。成员由农户向企业、农技(机)服务组织、供销系统扩展,合作领域延伸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贮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日光温室园区等农产品集中的乡(镇)建设综合交易市场、集贸市场,配套建设恒温贮藏保鲜库,加快农产品西菜东运力度。

(三)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1.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武威市现有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各244个,同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聘村级科技助理员540名、动物防疫员1 137人,充实了基层科技服务力量。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组织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农业科技项目,大力推广普及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特色林果高效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3.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设施农牧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75项,形成覆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

4.大力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到2019年,已建成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企业35家、回收站点53个。回收利用废旧农膜1.18t,占使用量的65%;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60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70%;建成化粪池8.04万m3、粪污堆集场57万m2、沼气池44.3万m3,养殖废弃物利用总量达360.94万t。

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分类、分层次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50万人次以上,科技入户率达到100%。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装备水平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项目,累计建设梯田2.07万hm2、高标准农田0.83万hm2,完成土地整治1.30万hm2。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乡、村、户通电率达到100%,供电可靠率达到99%。农机总动力达到360万kw,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

虽然武威市特色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仍以分散生产为主,基地布局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不够突出,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集约化水平不够强,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能力弱,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种养与加工、销售与市场有时脱节,导致丰年产品滞销、欠年厂家争购、订单无法兑现等问题。

(三)农产品营销体系还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交易缺乏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市场,各类营销组织的专业水平不高,外埠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品牌培育较为滞后,现有品牌大多为地方性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

(四)设施瓜菜和特色林果苗木繁育工作滞后

工厂化育苗与实际需要相比存在很大缺口,由于供种苗成本较高,农户生产所需种苗近60%靠自育,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五)科技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推广机制还不完善、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科研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还较弱。

(六)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

武威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农民收入低,贷款有效抵押物少,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投入能力弱;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七)现代农业人才不足

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才3 48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9.6%。现有人才队伍中能指导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少,特别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一线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偏少,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

(八)农民素质的转型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有乡村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33万人、占总数的16.8%,初中文化程度的34.77万人、占总数的40.8%,小学及以下的36.18万人、占总数的42.4%,农民素质的转型与培训任务非常重。

三、发展对策

(一)调结构、扩基地,着力构建主体生产模式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露地蔬菜,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建设山区旱作农业、灌区高效节水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切实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扶龙头、强协会,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推行“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以特色优势产业主产区为重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三)拓市场、建网络,着力构建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电子交易、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鼓励发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大力培育专业运销组织、运销大户,壮大经纪人队伍,鼓励更多农民跑订单、找市场。

(四)抓服务、扩培训,着力增强科技保障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推行技术服务责任制,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强农业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转化、创新和推广,积极培育开发农作物优质新品种。

(五)严监管、重治理,着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大力推行整县、整乡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建立完善生产档案、质量安全追溯、购销登记查验等制度,切实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武威市农产品科技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小刺猬的秘密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学化学中的置换反应及教学方式探索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