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旱作区青贮玉米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
2020-12-21李小强张怀珍郭四拜刘天同
李小强,张怀珍,郭四拜,刘天同,王 源,张 鹏
(天水市种子站,甘肃天水741020)
天水市农业旱作区范围大,实现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难点和希望都集中在这一地区。玉米是天水市旱作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海拔755~2 000 m,且绝大多数种植在干旱山区。该区域是天水市最大的农业区,也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差的区域。降水在地域、四季和年际间分布不均,干旱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在干旱山区发展玉米生产,品种的抗旱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天水市养殖业发展迅速,在山旱地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是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举措[1]。因此,引进青贮玉米品种加快试验、示范、推广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在基本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抗旱性强、适应性广、抗病、品质好的青贮玉米品种,提高旱作区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清水县远门镇安业村,海拔1700m,年平均降雨量580 mm,年平均气温9.4℃,全年无霜期171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236.6 h。试验地为阶梯台地,地块平整,前茬为休闲地。施农家肥58 000 kg/hm2、尿素 380 kg/hm2、过磷酸钙 770 kg/hm2。
1.2 供试材料
供试的青贮玉米品种分别为金岭青贮37 号、大京九23、金岭青贮27 号、北农青贮356、金岭青贮10 号、大京九26、金岭青贮17 号、金岭青贮67 号、北农208、陇青贮1 号(对照),试验种子均由天水市种子站提供。
1.3 试验方法
试验2019 年4 月25 日播种,采用白膜双垄沟播技术,机械覆膜,人工点种,小区随机排列,重复3 次,重复间距0.6 m,每区4 行,小区长6.3 m、宽2.12 m,小区面积13.36 m2,行距0.53 m,株距0.32 m,每行 20 株,密度 60 000 株 /hm2。各品种在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分别收获称重记产,每区收2 行40 株,全区 120 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 可以看出,参加试验的10 个品种在4 月25 日播种,10 d 后全部出苗。从出苗到蜡熟前期试验品种的生育期116~124 d,北农青贮356 生育期最短,为116 d;北农208 生育期最长,为124 d,其次是大京九23 和金岭青贮27 号,均为123 d[2]。
2.2 农艺性状
从表2 可以看出,参加试验的10 个品种株高270.8~325.8 cm,陇青贮1 号(CK)株高最低,为270.8 cm,其他 9 个品种均高于陇青贮 1 号(CK),金岭青贮67 号株高最高,为325.8 cm,其次是金岭青贮10 号和大京九23,分别为324 cm、322 cm;穗位高 120.4~175.8 cm,陇青贮 1 号(CK)穗位最低,为120.4 cm,金岭青贮67 号最高,为175.8 cm,其次为金岭青贮27 号,为174 cm;茎粗 2.66~3.06 cm,陇青贮1 号(CK)茎粗最粗,为3.06 cm,其次为北农208,为 3 cm,金岭青贮 17 号最细,为 2.66 cm;叶片数13~17.6 片,金岭青贮17 号叶片数最多,为17.6片,其次为金岭青贮37 号和金岭青贮27 号,叶片数均为17 片,金岭青贮67 号叶片数最少,为13 片。
2.3 生物产量
从表2 可以看出,参加试验的10 个品种的生物产量73.86~118.23 t/hm2,金岭青贮27 号生物产量最高,为 118.23 t/hm2,较陇青贮 1 号(CK)87.72 t/hm2增产34.78%,增产30.51 t/hm2,居第一位;大京九23生物产量103.2 t/hm2,较陇青贮1 号(CK)增产17.65%,增产15.48 t/hm2,居第二位;金岭青贮17 号生物产量102.54 t/hm2,较陇青贮1 号(CK)增产16.89%,增产14.82 t/hm2,居第三位;金岭青贮67 号生物产量101.46 t/hm2,较陇青贮1 号(CK)增产15.66%,增产13.74 t/hm2,居第四位;金岭青贮10 号生物产量98.94 t/hm2,较陇青贮1 号(CK)增产12.79%,增产11.22 t/hm2,居第五位;大京九26 生物产量 96.96 t/hm2,较陇青贮 1 号(CK)增产 10.53%,增产9.24 t/hm2,居第六位;其他3 个品种均较陇青贮1 号(CK)减产,减产幅度3.69%~15.8%。
表1 青贮玉米新品种试验生育期记载
表2 青贮玉米新品种试验农艺性状及生物产量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金岭青贮27 号、大京九23、金岭青贮17 号、金岭青贮67 号生物产量高,持绿性好,作为青贮玉米品种适宜在天水市干旱山区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