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PL 的深度休闲空间行为图谱研究
——以苏州旅居为例
2020-12-21丁格菲
丁格菲,徐 刚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1 苏州旅游资源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旅游地的大量涌现,一些旅游产品出现了同质化和单一化现象,游客旅游的行为更是匆匆拍照、流水线式的转瞬离开,导致游客对旅游地特色和价值感知不深,对游客欲留在某地深度游或意愿重游某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以人为本,契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挖掘特色文化的立体化介入,突出旅游地独特的功能和沉浸式的幸福体验,提高旅客满意度,对于旅居产业的拓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独特,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一环、三横、四纵的河道水系,是江南水乡城市的典范,也是许多旅游者旅居的首选之地。苏州旅游资源因子分布密集,苏州游客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富有苏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也日益丰富。概括起来,苏州旅游资源因子有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因子,另一类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因子(见表1),这些文化因子和旅游相结合,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表1 苏州旅游资源因子归类
2 深度休闲空间特征
Stebbins 在1982 年首次提出深度休闲,即休闲活动参与者系统地追求业余爱好者、嗜好者或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于参与者而言十分有趣和充实,且参与者把这些活动当成事业,借此获得和展现特殊的技能、知识及体验[2]。苏州虽然旅游资源丰厚,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来苏州的游客平均只逗留1.83 d。鉴于此,为游客提供具有吸引力、愿意留下来深度体验且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以游客意愿和认知为导向,为游客服务,以特色文化为载体,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分区、分级细化旅游文化特征内涵,将有利于形成选择多样的旅居核心区域并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形成深度休闲的品牌效应。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深度休闲比如摄影、攀岩、露营等参与性活动也已成为公共生活中一种日趋普遍的社会现象。深度休闲是休闲活动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参与者通过对活动的持续参与,在个人努力基础上不断提高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能够获得持久的效益,并具备了某种独特气质,进而得到此活动所属社会圈的认同[3]。在苏州旅居中,人们对活动选择和参与程度的需求明显提高,融入传统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了营造深层次空间体验的深度休闲的特征。《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分层次、分年代、分系列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由此可见苏州古城区多层级区域空间的场所文化建构,捕捉这些公共生活场景中的特色文化,可使游客获得参与度更高的深度体验。苏州古城的特色街巷有不同的公共生活和文化内容,如桃花坞大街有宋锦、桃花坞木刻年画,东、西北街有博物馆、制扇、书画,平江路有刺绣、丝绸,太监弄有老字号餐饮等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说,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这说明探究深度休闲空间中的公共生活对于旅居的重要作用。
3 基于PSPL 的调研行为图谱分析
丹麦著名城市规划师扬·盖尔团队提出的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即PSPL(Public Space Public Life Survey)“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方法。分析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4]。比如国外某一街道,在步行优先改造后,人们的停留性活动上升了600%。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一种互动关系,空间中的人及其日常活动反映了空间的利用现状,有利于公共空间的多维塑造。另外,挖掘公共空间的潜在品质和改善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人们提供深度体验。在苏州旅居的慢生活中,通过观察研究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游客等人们的行为活动需要,以精细化的视角应对标识性文化特色问题,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下选取苏州街巷旅游打卡地为调研对象,以观前街、山塘街、李公堤为例进行探讨。
3.1 观前街分析
观前街东起临顿路(醋坊桥),西至人民路(察院场),主街全长780 m。宋代时为碎锦街,元代改为观前街,1982 年至今为步行街。观前街主街分布着购物商场和老字号商店,附近集中设置餐饮服务(太监弄一带)和娱乐休闲场所(乔司空巷一带)。
通过调研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状况,发现观前街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因素是活跃的商业氛围,其次是由于其独有的苏州特色和丰富的业态。通过调研问卷,了解到业态丰富的认可度占53.51%、商业气氛活跃占75.44%、空间秩序感好占24.56%、苏州特色占57.02%、有玄妙观等景点占23.68%,(见图1)。观前街识别度不足,由于街道长、店铺沿平面铺开,业态虽多但较分散,没有统一的分区,局部特征不明显,不易形成完整连续的纵向性步行街空间行为(见图2)。缺乏休憩、游乐设施,降低游人停留的几率,缺少绿化景观、空间舒适度较低,使游客心情疲惫,整体景观设计和环境体验有待提升。
观前街2 条主要商业步行街空间的界面呈现不连续的形态特征,不同尺度的凹凸空间通向南北向的商业小巷,促进人的停留,增加路径方向的丰富性,同时玄妙观、老字号等苏州历史文化空间节点也容易聚集人的各种行为和吸引各类活动,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营造公共空间的活力。
3.2 山塘街分析
在调研山塘街区范围内影响人们使用的公共空间因素的基础上,了解哪些地方需要公共空间,现有公共空间具备怎样的品质,进而结合文化因子整合休闲空间。山塘街的整体空间感受良好、规划合理、路径清晰。山塘街休闲空间存在一些问题(见图3):如道路的宽度在游人较多时会形成拥挤现象,影响人们在环境中舒适行走的需求;部分景点的可识别性差,缺少相应的游客聚集空间和舒适的茶歇、休憩空间;一些维护设施缺乏美观考虑,给游客的视觉观赏性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等。虽然新民桥、唐少傅白公祠也是环境的记忆点,但吴中贝氏纪念馆因位置较隐蔽,不易被发现,较易被游客忽视。人们对七里山塘的印象尤为深刻,其次是古戏台和松鹤楼,古戏台已成为山塘街的标志性建筑,老字号餐馆也都是比较受欢迎的。
3.3 李公堤分析
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应深入地了解人们在城市中的需要和行为,街巷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李公堤的空间具有良好的秩序结构,能被公众较好地理解和容易记忆。根据李公堤现场环境调研评价记录表(见表2)可以看出历史风貌的景观优于单一的商业休闲空间。环金鸡湖步道和李公堤诗碑广场是2 个公共活动核心区域,凌云桥、湖心亭是标志性观赏点,各个意象要素具有传统的历史特色风格、商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特征。此外,从对工作人员、居民和游客不同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调研分析的行为地图来看,发现来往的人员多数是游客,只有一小部分是这里工作人员。沿岸步行道是很多人愿意在这里游览散步的场所,其次是商业水街、特色建筑、文化街区和公园广场。李公堤区域范围的绿化配置较好,绿化和周边环境协调,环境用色有绿色、白色、灰色、水的蓝色,这些色谱成为李公堤的印象色,吸引人们驻足感知。但李公堤街上多数为现代建筑风貌,历史古迹仅占据小部分,因此了解人们在哪里活动,有多少人活动,开展了哪些活动,融入特色文化活动的空间可以为市民创造具有城市活力的环境。
表2 李公堤现场调研环境评价记录表
4 深度休闲空间文化介入的路径
特色文化的介入,塑造一个让游客可以停留下来的深度休闲空间正成为当前旅居产业的一种新时尚。塑造深度休闲空间的有效路径是文化的立体化介入,如丰富日常生活实态的情景式参与,为游客、居民等多主体提供文化平台共享等。因此,需要对旅游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有利于促进旅游时空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性微更新。
4.1 路径一:捕捉日常生活实态,乐享情景式的活文化
PSPL 调研人们在苏州街巷公共空间活动的状况,发现人们的深度体验需求与公共空间文化环境的匹配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苏州故事多,苏州的小巷包括大儒巷、滚绣坊、专诸巷、桃花坞、带城桥下塘、纽家巷、仓米巷、富郎中巷、范庄前、九如巷等都富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街巷专家潘君明也曾指出,历史悠久的苏州古城,街巷路名与众不同,很有特色。观察人们的流动轨迹和驻足的地方,记录人们选择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的参与情况,能够加强生活故事片段的深度体验。例如,经过园林、博物馆,穿过10 多条古巷,途经800 多户姑苏人家,游客在行走中听到的故事与各个地点结合起来,使体验更立体、更真切。另外,苏式画舫船上美食专线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感受苏州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使游客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情景式的旅游资源彰显了吴文化的活态形式,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往往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
4.2 路径二:打造游客、当地居民等多主体需求下的共享文化空间
上文PSPL 调研苏州街巷公共空间的分析,明确了哪些公共空间可以进行公共生活,以及活动场景提供的品质。在行为地图中交叠着不同主体的需求,因此需要调查多主体需求下的休闲空间,使得人们乐享浸入文化的微空间。其一,因性别、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等因素决定了游客群体如何使用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中,妇女、儿童、老人等不同群体的共享性常被忽略[5]。为了提升旅游地的优势,为人们创造健康、安全和舒适的深度休闲空间,吸引更多当地居民、游客、投资者,需要深入地了解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需要和行为[6]。不同的消费群体选择不同主题风格的民宿,如浪漫、亲子、怀旧等,丰富了民宿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其二,游客对老字号的标识识别认可度较高,因此凸显老字号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打造充满苏州味道的特色商业游憩区。如苏州有3 000 多家面馆,有的面馆还丰富了其功能,享受美食的同时可以看河水、赏园林、听评弹昆曲,构建完善的深度休闲设施体系;其三,根据游客休闲活动分布的时间区段和密集程度,合理安排时间,营造旅游地持续的旅游气氛和热点,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可持续发展。在苏州街巷已有老字号、道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夜生活体系的构建,满足中外游客夜间文娱需求,将苏州吴文化与街巷结合起来,打造夜游苏州的文化特色。
5 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旅居中深度休闲空间的行为图谱离不开文化的介入,基于PSPL 的调研能够捕捉到人们游憩行为空间场所体系的缺失和需求,可以综合考虑个性化的微文化元素,并以点带面,扩大传统文化资源对旅居地深度休闲的影响力,力求构建不同场域的文化辐射圈,形成丰富的文化信息网络。旅游产业受一定时间、地域空间条件的约束,也和游客的日常行为活动需求息息相关。基于PSPL系统性地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公共生活实态,能够挖掘公共空间的潜在品质,创造出适宜的城市休闲空间。因此,以旅居中活动事件为重点,而不是简单的、固态的物质空间环境。深度休闲空间是游客、居民等多主体的文化空间和生活方式互动的模式,有利于建立为游客、当地居民等多主体共享的文化体验供给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