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康养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0-12-20苏全兴齐清琳姚历强徐冉钱国财朱莹儒
苏全兴,齐清琳,姚历强,徐冉,钱国财,朱莹儒
(1.漳州市林业局,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建省林业局,福建 福州 350001;3.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林业局,福建 漳州 363000;4.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福建 漳州 363000;5.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福建 彰州 363600)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老年健康服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这些问题也带动了社会对健康疗养的需求,森林康养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抓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一路一带” 建设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2];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林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事业发展,是林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做好福建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意义重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森林康养势在必行。
经过2020年初这次疫情,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和重视,都会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观念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森林康养产业将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森林康养产业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1 森林康养发展概述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身心保健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大众健康。森林康养整合了多维度多学科的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等学科交互,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服务活动。国际和国内对森林康养的定义略有不同。国际将森林康养定义为:“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替代治疗方法”[4]。而我国学者对森林康养的定义为:森林康养是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将医学和养生学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康复、疗养、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森林康养是森林旅游的更高级形式,传统森林旅游是走马观花的旅游。森林康养是结合了休闲、养生度假的旅游,比传统森林旅游更注重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认为森林康养是森林旅游的升级版,它是人类在森林内的一种经常性的健康养生状态和行为,具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等功效 。
2 森林康养特点
2.1 森林康养是多元组合的新业态
森林康养包括休闲、养老、旅游、度假、疗养、康复以及医养结合等多种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形式和内容。
2.2 森林康养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森林康养必须依托地方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因此,如何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挖掘地方特色,形成特色品牌,成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关键。
2.3 森林康养是归真大自然的桥梁
人类作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天然有着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本能。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快速扩张,高楼遍地崛起,钢筋水泥林立,被形象地称为灰色森林,取代了天然的绿色森林。城市生活的人们很难直观地感受到草长莺飞、春华秋实、草木荣枯和四季更替,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归真大自然的桥梁。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特殊形势下,森林康养产业应运而生,成为人类归真大自然的纽带和桥梁,城市生活的人们借此得以亲近自然。
3 森林康养发展现状
3.1 国际上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森林康养源于德国,以森林疗养模式提出,并纳入国民医疗系统中。有数据表明,在推进森林康养项目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也就是说,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了30%. 日本森林疗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水平世界领先,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科学的森林养生功效测定技术。针对森林康养场所的选择,日本较早建成了完备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制度。对该行业从业人员制定了森林疗养师考核制度。日本森林康养行业得到社会极高的认可,成为公认的行业标杆。
3.2 国内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3.2.1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历史文化积蕴 目前,中国的森林康养产业仅在起步阶段,其市场极具开发潜力,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尽管国内在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方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积蕴早已为森林康养的蓬勃发展打下基础。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古文,一人倚在一树下意“休”,古人以倚在树下当作休息,可理解为一种以森林为介体的康养理念;具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体系也蕴含森林康养科学,殷商时期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如今中药芳香疗法已形成系列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例如熏香、药浴、艾灸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记录表明了我国对养生的认识与起源,为今天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近期由于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森林康养产业应运而生。
3.2.2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湖南、四川地区较早产生现代意义的森林康养产业,如2012年成立的湖南林业康养中心,就是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率先建立起的国内标杆。
2017年1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了第一批 5 条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全程超过 10 000 km。分别为: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大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罗霄山国家森林步道、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5]。国家森林步道穿越著名山脉和典型森林,以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载体,依托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区域等,是长跨度、高品质的带状徒步休闲空间。
国家步道建设的主体在山区、林区。国家森林步道的建设将最大程度保留自然的荒野性,尽可能保留原貌,保护原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多样性,注重自然与文化融合,在保护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行有限开发,低限度建设,提供有限的设施和服务[6]。推动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不仅可以建设生态长城、落实森林惠民,还可以有效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
如何抓住机遇,开发森林康养新模式,探索以国家森林步道为基础,结合休闲产业,丰富森林康养产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关乎林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3.3 福建省森林康养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十八大以来,福建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森林优势和潜力,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休闲观光旅游发展,2018年全省森林旅游总产值超过950亿元,年接待量超过1亿人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转变,森林康养产业面临重大机遇。
4 森林康养发展机遇
4.1 福建自然资源禀赋
福建地处浙闽丘陵地带,丘陵地貌,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着极丰富的森林资源。
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为66.8%,连续40年居全国首位。拥有811.58万hm2的森林面积,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居全国第4 位[8]。境内山清水秀,有着十分完备森林景观资源,如武夷山国家公园、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以及福建省南靖国有林场等,是开发森林康养的无尽宝藏。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特征使福建同时拥有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两大类森林景观资源。
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 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 251种;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此外,有苔藓361种、真菌48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全省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植物达3 000多种。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维持人们生存环境的稳定,被誉为地球之肺。有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一天可释放0.73 t氧气,能满足1 000个人一天的需求。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为327.53亿m3;固土13 503.82万t,固碳4 643.78万t,释氧10 699.47万t;林木积累氮61.88万t;提供负氧离子16.04×1025个,吸收二氧化硫96.04万t,吸收氟化物2.18万t,吸收氮氧化物4.99万t,滞尘18 208.57万t。福建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4.2 有力的政策扶持
国家十分重视森林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高度[9]。国务院及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发展森林康养的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等,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养生养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有效推动了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发展。
4.3 有广泛市场需求
4.3.1 健康养生需求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年轻化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线城市中白领亚健康情况的比例超过7成。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 。森林康养产业应运而生,顺应了当前居民的保健养生需求。
4.3.2 养老服务需求 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系列报告中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10]。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缺口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大大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11]。人口老龄化和社保制度滞后的矛盾将成为中国发展一大隐患,应对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夕阳红经济”应运而生。
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4.9%。福建省情况与全国相近,现有各种养老机构1 046家,拥有床位1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约32张,养老产业需求缺口很大。
因此,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解决当前社会养老难题、破解老龄化社会困境、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出路之一。
4.3.3 休闲旅游需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生活理念不断更新,森林休闲度假旅游持续高位增长。目前,休闲度假产业缺口很大,节假日知名景点人满为患,景区服务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严重影响了游客出行的体验。这种情况下,休闲旅游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森林康养作为休闲旅游产业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需求日益高涨。
4.3.4 产业发展需要 森林康养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和林业嵌入耦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板块,包含林业、医药、文化、健康服务、游憩和建筑等相关产业交互融合。森林康养将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增长点,立足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以森林资源为核心,以林业部门为主导,同时带动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更迭催生的新模式,是林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森林康养既弘扬了林业生态文明,提升了公共资源服务水平,又解决了就业和经济压力,还丰富了康养产品体系,带动一大批周边产业。
5 森林康养存在的问题
5.1 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缺乏理论研究,支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不足,我国对森林康养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定性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难以对森林康养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估。
5.2 发展模式不成熟
森林康养特色项目、精品项目不多,追求概而全、高大上现象明显,接地气不足,难以满足大众对森林康养等多样化需求。
5.3 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森林康养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情况差异明显,没有成功的经验机制供大家推广。
5.4 森林康养专业人才短缺
一方面,高校、职校等专门培养的康养专业人才稀缺,也缺少专业医疗人士参与;另一方面,现有的康养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资质、素养还相对欠缺。这是当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也是行业管理面临的困境。
5.5 森林康养产业相关部门缺乏融合协调机制,各领域还处于“孤岛状态”
目前在森林康养的基地建设和服务上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从业人员尚未建立考核机制;行业乱象频出,乱收费、宰客乱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6 建议
6.1 探索森林康养创新驱动机制
首先需要在政府层面创建立一个协调联动机制,指导协调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研究制定融合各有关行业在内的区域森林康养发展规划;协调建设森林康养各部门的任务;组织论证森林康养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和投资。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产业模式创新,打造福建模式,开辟发展森林康养的福建特色道路。充分发挥山多、林茂、海阔和空气清新的优势,结合地域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国家森林步道等先进理念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以大武夷山广袤的森林为依托,打出海峡西岸福建森林康养品牌,推行大福建森林康养的创新驱动机制。
6.2 探索森林康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制度、体制、机制等创新,统一标准,为解决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为项目开发和落地提供支持和依据。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网具备先进的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可以为森林康养资源评估方法赋能。对森林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实时分析形成量化评估指标;同时,参考国际标准,综合考量我国国情,为福建省森林康养产业的评价审核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6.3 加快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建设,提升公众认知
根据地理区位、交通可达性、景观特色、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加快建设一批有自己特色、有层次化业态的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普及森林康养的相关知识,发掘人们对森林康养的定位、内涵、养生功能等需求,提升社会对森林康养的认同,推进森林康养的蓬勃发展。
6.4 着力开发多样化森林康养精品
以森林文化为着力点,挖掘特色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养生饮食、道地药材等多样化康养精品。吃住行、游购娱,提供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开发森林康养产业,满足不同目标人群的市场需求。
6.5 探索森林康养的发展扶持政策
将森林康养项目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各级财政要按事权原则,统筹资金,加大对森林康养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森林景观提升、森林步道修复、森林康养指数监测与发布以及水、电、网络、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森林康养项目的用林用地政策,少建永久性建筑物,可利用活动帐篷,适当放宽政策限制,可参照四川省做法,在不硬化林地、不砍树、不爆破山体的条件,允许报备开发。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
6.6 培养专业化森林康养人才队伍
鼓励医学、林业院校开设森林康养、森林疗养等相关专业及课程,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鼓励旅行社、森林康养基地对旗下员工开展定期、不定期培训,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深挖森林康养文化内涵,打造森林康养特色品牌。
6.7 统一规划,完善制度
森林康养产业需要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发展。在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的同时以构建建设标准为基础,制定严格的基地管理标准,如《森林康养基地审核导则》《森林康养服务质量标准》《森林疗养师职业认定标准》等,建立现代森林康养产业建设运营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基地开发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