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稻米的培育与水稻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
2020-12-20刘有兄赵阳
刘有兄赵阳
(1.江苏省盐城市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 盐城 224002;2.江苏省盐城市植物保护站,江苏 盐城 224002)
盐城市是水稻生产大市,也是稻米消费大市。全市80万hm2耕地面积,常年种植水稻面积在40万hm2左右,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全市800万人口,每年消费稻米约10亿kg。从古到今千百年以来养成以稻谷为主要口粮的生活习惯。不仅如此,盐城稻谷除城乡居民消费以外,每年约有22亿kg作为商品稻谷,占稻谷产量的55%左右,为江苏乃至全国粮食供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 盐城市水稻生产的优势和基础
1.1 盐城水稻生产的优势日益突出
盐城市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和盐城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了盐城地区水稻生产的优势,稻谷产量常年保持在650kg·667m-2以上,年度之间产量波幅不大,种植效益稳定。以江淮地区选育的优质粳稻为主栽品种,加上精细耕作、精心管理,不仅稻谷产量高而稳定,所产大米,也是米粒饱满,晶莹剔透,香甜有嚼劲,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深受江浙沪等地市民的青睐。特别是近几年,在高效、高质量发展农业的大趋势下,盐城市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十分重视稻米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多,深加工、精加工发展快,丰富稻米系列产品,注重品牌培育,注册登记了一批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获得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射阳大米”、“阜宁大米”、“东台大米”等驰名全国,其中“射阳大米”品牌价值185亿元。
1.2 盐城市温光水土资源适宜
盐城稻米优势的形成,和盐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温光条件和栽培技术密切相关。盐城地处东部沿海,东临黄海,南近长江,为黄淮冲积海相沉积平原,境内土地平整,地面真高1~5m,滨海盐渍型弱碱性土壤,pH7~8.5,蓄水透气性好,且土壤含钾丰富。盐城气候独特,属海洋湿润气候,春夏气温上升慢,日照差大,秋季晴朗降温慢、降温迟,9—10月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多集中在夏季,6—7月降雨约占40%。盐城水稻种植技术优良,既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又有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技推广人员多、栽培技术研究深入的现代优势。
2 品牌稻米的影响因素
打造品牌稻米,选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是关键,推广健康栽培技术是品质、效益双保证的根本,此外,影响最大的是灌溉水的水质、肥料投入品和病虫防治的保障。
2.1 水质
水稻生长离不开水,每生产1kg稻谷需要2t的水资源,以降雨和灌溉水为主要来源。灌溉水质应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无污染,不含重金属,无工业或生活污染。盐城境内河网密布,水源丰富,灌溉用水均系长江引水。近10a,加大生态建设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河道两岸无工业和养殖污染源,水质优良,能够满足品牌稻米的生产。农田水系健全,保障了“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2.2 土壤和肥料投入
优良的土壤是高质量水稻生产的基础,没有好的土壤,长不出好的稻谷。土壤要求符合国家《绿色食品土壤临界容量标准》,无污染,重金属含量不超标。肥料投入原则上少施或不施用尿素和化学复合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提倡施用水溶性有机肥。施肥方法以侧根深施为主,技术上重施基肥适量追肥后期叶面喷肥,既保证稻谷生产量对肥料的要求,又不会因施肥而导致部分元素超标。种植紫云英绿肥能为有机稻米生产提供大量营养元素,挖掘土壤潜在养分,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合理轮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1]。同时利用盐城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大力发展稻鸭共养、稻蟹共养、稻虾共(轮)作。鸭群在稻田活动时排出大量的粪便,养分含量高、成分齐全,且易于被水稻吸收,成为优质的有机肥。同时,鸭群活动能活化耕作层土壤,有利于土壤中潜在养分或难分解利用养分的释放,从而增加土壤的供肥能力[2]。有机稻蟹模式能活化与更新土壤有机碳,能形成较多的腐殖质与无机矿物复合,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水平[3]。
2.3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病虫防治各种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施用期和施用量的要求,不得超过《绿色食品常用杀菌剂、杀虫剂安全用量技术指标》规定的药残期和药残量。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综合防控措施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保障稻米各项农残不超标。有机水稻生产则决不允许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等有机合成物质。
3 品牌稻米生产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有害生物的侵袭,影响稻谷产量和品种。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盐城市水稻从种到收,会受到40种左右病虫草的危害,常年发生的病害有立枯病、恶苗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虫害以稻蓟马、大螟、二化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为主,稻田杂草东西部地区虽有差异,但主要是稗草、千金子、马唐、异型莎草、扁秆藨草、鳢肠、丁香蓼以及杂草稻等,对稻谷产量、品质的影响较大。
3.1 水稻病虫草害发生的主要特点
3.1.1 稻田草害上升迅速,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麦后直播稻的面积稳定,占有较大种植比例。稗草、马唐和杂草稻成为恶性杂草,尤其是杂草稻,在形态和生理特性上与栽培稻都十分相近,生长、成熟周期也和水稻十分相近,技术人员和稻农早期没有识别鉴定的水平,而且化学除草剂对杂草稻的选择性程度低,严重田块已不得不选择其它栽培方式来避开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稗草和千金子等杂草在部分地区,由于抗药性的不断上升,也成为难以控制的、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恶性杂草。
3.1.2 病害持续上升,影响越来越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水稻生产上主要的病害,特别是穗颈稻瘟病,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4],近几年苗期的苗稻瘟、叶瘟都有发生,穗颈稻瘟病更是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虽然大面积要求选用抗稻瘟病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气候环境等变化较快,抗性不强,抗性不够持久。纹枯病已成为常发性病害,并且水稻生育后期发生程度明显加重。水稻白叶枯病和稻曲病,虽然是偶发性病害,但重发年份对产量也构成较大影响。
3.1.3 虫害发生下降,对水稻产量影响有所下降
内源性害虫发生量虽有所回升,但与历史峰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气流入侵的“两迁”害虫迁入量持续下降,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近10a迁入量较少,其中稻纵卷叶螟一般发生程度在中等,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基本都在偏轻以下发生,而2020年褐飞虱的发生很特别,迁入时间早,但迁入量与大发生年份相比较少,“凉夏暖秋”有利气候条件导致六(3)代褐飞虱若虫向具有高繁殖能力的短翅型成虫转化比例高,六(3)代褐飞虱和七(4)代褐飞虱持续重发,在用药防治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冒穿”田块。
3.2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3.2.1 优化稻田生态系统,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
建立轮作换茬制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种植绿肥,培肥土壤,稳定有益微生物群落和天敌[1]。合理密植。根据合理的种植密度,确定播种量或移栽株行距,适量播种,适期移栽,培育健壮群体,增强通风透光,减轻田间郁闭度,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抑制病虫害的发生[2]。实行稻田养鸭以鸭食虫,以鸭压草。稻田可以放养15~20只·667m-2鸭子,灌浆前赶离稻田。
3.2.2 整合应用农业措施,抗避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选择病虫抗耐性好的高产品种,以对稻瘟病抗、耐性作为本地大面积栽培推广品种的标准,减少稻瘟病对稻谷产量的影响。适宜本地推广的品种主要有“华粳5号”、“苏秀867”、“淮稻5号”、“南粳9108”等。选种、晒种、浸种,在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将种子摊开晾晒1~2d,以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势。选种可采取筛种和清水精选的办法,其目的是去除空瘪粒、杂物和杂草种子。种子消毒可以用1%石灰水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深耕晒田,上水捞去漂浮在田角水面上的杂草种子及杂物,减少病菌和越冬虫卵。稻田四周栽植香根草或芝麻等诱集作物,诱集螟虫产卵,集中处置,减少稻田螟虫发生基数,田埂较窄的可以种植1行,田埂较宽种植2行,株距75~85cm。研究表明,有机肥能显著降低稻飞虱种群的危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恢复稻田生态系统。
3.2.3 利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或性信息素诱捕器等诱杀设施。可在稻田安放性诱捕器,按照放置2~3个·667m-2诱捕器的标准。不同时期可以更换不同的性诱芯,前期以诱集大螟、二化螟为主,中后期诱集稻纵卷叶螟,根据诱芯的有效期,及时更换新的诱芯,可有效地减少害虫基数。2015年盐城市稻纵卷叶螟外来虫源多、迁入量大、峰期长,某水稻生产基地以2个·667m-2的密度在水稻田间放置稻纵卷叶螟诱捕器,2015年8月27—30日期间诱捕器平均诱捕到稻纵卷叶螟雄虫达300头·d-1以上,田间水稻卷叶率发生极轻,仅为0.56%,未达到需要用药的指标,而对照区水稻卷叶率达10%以上。稻田适时释放稻螟赤眼蜂,控制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产卵盛期,开始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每2~3d放1次,可连续放3次,每次放蜂数量在1万头左右。推广应用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或生物源农药,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利用印楝素对害虫的拒避作用,一定程度减少迁飞性害虫的降落和产卵。稻鸭共育,鸭群不停地在稻田里窜动,搅活了土壤耕层,促进水稻根系的活力,从而增强水稻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鸭群来回穿梭,有利于增加水稻群体的通透性,从而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危害。鸭子直接取食水稻田间的稻飞虱、叶蝉等,控制虫害效果突出。稻鸭共作对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防治效果显著,稻纵卷叶螟、螟虫初孵后要吐丝、下垂或爬行,此时,鸭子活动造成水稻植株摆动,从而使初孵幼虫掉落于田水中,而被鸭子取食或被水淹死,减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发生及危害。在水稻生长期进行烤田、搁田,促进螟虫化蛹部位降低。再灌深水,淹死老熟幼虫和蛹。
3.2.4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危害
全程采取“控上压下、治早治小”和“主动预防”的策略,抓住关键时期,根据病虫的防控指标适期适量用药,抑制基数,控制后期危害。稻飞虱采用“控上压下”的策略、稻纵卷叶螟采用“治早治小”的策略,有效减少用药量和保证防治效果。稻瘟病主要抓住水稻破口初期、齐穗期2个关键时期,适当喷施稻瘟酰胺或春雷霉素,抑制穗颈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
3.2.5 采取土壤封闭和杂草苗期茎叶处理的“一封一杀”技术,结合栽培措施,有效控制杂草的危害
直播稻田上水1d后,机插稻田插前选用适当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干旱年份直播稻田施药后,如土壤表面裂细缝要及时上好“跑马水”,提高土壤湿度,提高除草效果,最大程度消灭杂草。杂草出苗后见草杀草。对杂草稻多的田块,大田结合推行秸秆还田改连续免耕、浅旋耕为深旋耕或间隙深耕,应用大功率机械深旋15cm以上,既保证埋草质量,又使落地杂草稻籽粒深埋土下难以萌发。同时,进行与大豆等其它旱作物进行水旱轮作、适度密植及以水控草等措施,有一定的控草效果。
4 小结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种足水稻面积,稳定水稻单产、总产,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保证稻谷产量的前提下,按照绿色、优质的农业发展要求,做大做强水稻品牌,提高稻米品质,是提升稻谷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举措。协调关键栽培措施、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为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