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
2020-12-20王桂峰丁秀领
王桂峰,丁秀领,傅 琳
(1.天津市津南医院,天津300350;2.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天津300381;3.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 300193)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又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胃肠病中发病率较高,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疼痛、胃出血、腹胀、打嗝等,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返流、药物、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以及吸烟、饮酒和食物刺激等。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理论的“胃脘痛”、“痞满”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院当心而痛”。《内经》指出造成胃脘痛的原因有受寒、肝气不舒、内热等[1]。本文查阅近年文献,就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口服中药方式
1.1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中医临床中最为常见,中医理论认为,虽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症在胃,但是与其他脏器有密切联系,如肝脏和脾脏。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肝脏主疏泄、藏血,肝气失调极易累及脾胃,导致脾胃不和。因此,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为主。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半夏、生姜健脾清湿;党参、大枣、甘草健脾养胃、补血养肝。赵红磊[2]将9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B组口服加味小柴胡汤,结果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两组均降低,B组降低更显著,同时B组有效率也远高于A组。左金丸由延胡索、枳壳、当归、黄芩、黄连、吴茱萸、白芍、木香、陈皮、青皮、郁金等中药组成,具有降逆止痛、清肝泻火、疏肝和胃的作用。辛可[3]将1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西药治疗,治疗组服用加味左金丸,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李惊涛[4]同样采用左金丸加减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得到相同的结论,即采用左金丸加减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由芍药、柴胡、枳实、甘草4味药材组成的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调和肝脾的作用。王欢等[5]将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奥美拉唑与多潘立酮,治疗组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后治疗组复发率低,疗效好。白怀娟[6]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加味四逆散,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83.3%,两组患者胃脘痞满、胃脘疼痛、胸胁疼痛、食欲减退、嗳气、反胃、烦躁易怒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着显著的疗效,对于缓解及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郭虹忆等[7]采用柴芩益胃汤治疗13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观察胃镜、外周血CD3+水平、CD4+水平和胃黏膜COX-2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柴芩益胃汤临床有效。龚俊华[8]采用癫狂梦醒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果癫狂梦醒汤的治疗效果优于奥美拉唑和枸橼酸莫沙必利。金铃调胃汤配方为荜澄茄、海螵蛸、毛蛤、鸡嗉子、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川楝子、延胡索九味中药材,吴余粮等[9]采用金铃调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金铃调胃汤组的临床效果显著。卢保强等[10]采用疏肝和中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将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疏肝和中汤,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胶囊和莫思沙星片,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1%和78.4%。胃炎片主要由柴胡、枳壳、蒲公英等组成,具有疏肝理气,和胃通络之功效,余钦[11]将60例肝胃不和证的胃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胃炎片,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胃镜下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1.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镜下黏膜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74.0%(P<0.05),表明了胃炎片治疗肝胃不和症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
1.2 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霍乱论》中的连朴饮,由豆豉、黄连、石菖蒲、厚朴、法半夏、炒栀子组成。原用于治疗湿热并重蕴结于中焦引起的霍乱,灵活加减也用于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唐大苹[12]将58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使用连朴饮加减治疗,对照组有效率75%,治疗组有效率93.3%。陈小钦等[13]在连朴饮的基础上,合柴芩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治疗。连朴清胃汤是由连朴饮和清胃汤加减而成,包括黄连(姜汁炒)、厚朴(姜制)、陈皮、姜半夏、茯苓、草豆蔻、焦栀、甘草,具有清热利湿、降逆和胃、燥湿理气的作用。钟燕桃[14]通过对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发现连朴清胃汤可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胃黏膜情况。清胃汤具有清胃泻火的功效,由石膏、黄芩、生地、丹皮、黄连、升麻组成,贾朝阳[15]将82例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饭后嚼服胃得乐,治疗组早晚口服清胃汤,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和78.05%,表明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张兴桥等[16]使用自拟方芩连苓丹降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临床症状和胃镜观察,证明芩连苓丹降胃汤具有清热利湿、祛瘀降逆功效。《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具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其中黄连、黄芩主降,半夏、干姜主开,人参、甘草、大枣主补,补泻同用,寒热同用。李呗呗等[17]为考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将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各项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李强[18]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黄连温胆汤,通过对90例患者的研究,临床试验表明黄连温胆汤对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加速Hp根除。王之园等[19]研究柴夏芩姜汤治疗肝胃气滞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结果西药组与中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1.11%和89.58%,表明柴夏芩姜汤治疗肝胃气滞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
1.3 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导致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是人体的阳气损伤,导致脾寒失运,而脾胃是主运化的场所,脾胃一旦失调,影响脾胃升降,引起胃气上逆现象,便会出现嗳气、泛酸等[20]。黄芪建中汤加味最早是由张仲景提出,其药方中包含了白芍、桂枝、黄芪、炙甘草等,具有补气血、散寒、和胃止痛等功效。刘玉如[21]选择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其效果较常规西医治疗方式理想,可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张丙泉[22]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样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对照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结果治疗组给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有效率高于三联疗法。温脾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包括黑顺片、大黄、芒硝、当归、干姜、党参、炙甘草。杨佳[23]考察了72例温脾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疗程为1个月,对照组患者口服温胃舒颗粒剂,治疗组内服汤剂温脾汤加味汤剂,结果表明汤剂温脾汤加味治疗效果更好。畅彬如[24]将确诊为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温中调脾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9%和85.2%,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主要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82.3%,表明温中调脾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好,可改善中医证候和西医主要症状和胃黏膜。
1.4 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张仲景的《伤寒论》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描述为“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当归芍药散的描述为“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因脾胃虚弱,久则后天失于调养致脾胃虚寒,同时久病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而内有郁热,遂为寒热错杂证,所以治以寒热并调、化瘀和胃为法。谭晶晶[25]选择74例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组给予柴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剂/d,2次/d温服;对照组2次/d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采用柴桂姜汤合归芍散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综合疗效、胃黏膜及病理分级上疗效为等效;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上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1.5 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阙任烨等[26]应用纳达合剂(由玉竹、北沙参、天花粉、麦冬、蒲公英、制半夏、黄连、广木香、延胡索、赭石、黄芩、芙蓉叶等组成)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结果纳达合剂组治疗后胃黏膜的改善、安全性评价、中医症候等优于胃达喜组。
2 中药外用
2.1 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起效迅速、效果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陈春妃[27]选取1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用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其敷贴药物为肉桂、桂枝、公丁香、补骨脂、干姜、肉豆蔻、大茴香、花椒、五味子、吴茱萸、制附子。上药共研磨成粉,姜汁调成糊状,穴位贴敷选取肾俞、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结果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和胃镜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胃脘痛、饥不欲食等症状,提高 Hp 转阴率。崔成文等[28,29]采用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结果表明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槟榔具有消积、下气、行水等功能,王娟等[30]通过外用槟榔穴位贴敷结合内服黄芪建中汤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可定,可调节胃肠道激素的分泌,降低不良反应。郑海燕等[31]将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细辛、白芥子、冰片、延胡索、大茴香、丁香、桂枝贴敷中脘、胃俞、足三里、神阙、脾俞、肾俞)加口服参桂温阳止痛方(党参、肉桂、白芷、制附子、川芎、当归、丁香、木香、煅瓦楞、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炙甘草)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穴位埋线治疗 穴位埋药线疗法是针灸学、中药学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药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是《内经》中对穴位埋线法的特点进行精确阐述,表明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或者顽固性的疾病,优势就是作用比较持久。韦立新[32]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梁门、中脘、脾俞、天枢、三阴交以及足三里,通过穴位埋线联合自拟中药汤剂(焦谷芽、焦麦芽、煅瓦楞子、木香、川楝子、砂仁、延胡索、黄连、生大黄、白及、火麻仁)口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67%。
2.3 艾灸治疗 “大风汗出,灸意喜穴”为《黄帝内经》对艾灸的描写。艾灸在中国历史悠久,为中医经典外治方法之一,艾条灸的温热特性本身具有温经散寒之效,结合诸穴功用,可起到温阳健牌,散寒止痛的作用。艾灸能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缓解相关症状。王小辉等[20]通过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将80例脾胃虚寒证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观察组采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外治法艾灸治疗(选穴双侧的足三里、脾俞、内关、胃俞及中脘、神阙),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2.5%,表明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肯定。王东[33]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陈夏六君子汤为主方辨证加味、配合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神闲、下脱、中脱、上脱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陈夏六君子汤配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
2.4 中药足浴治疗 《黄帝内经》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人体的足部很多的穴位,比如太溪穴、涌泉穴、昆仑穴等,通过经络与人体的各个脏器连接起来。中医理论认为,对于足部穴位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脏腑,调节气血的功效。通过内病外治,上病下治,调节各脏腑器官的功能,直达病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黄雪芬等[34]应用口服半夏泻心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组在口服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配合艾叶、小茴香煎汁泡脚,对照组只单纯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3.3%,表明半夏泻心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用半夏泻心汤的对照组。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极易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进而有可能发展为胃癌。西医治疗该疾病,通常采用联合用药,通过杀菌、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中医药治疗通过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对中药进行加减变化,用药更加灵活,与西药进行联合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总之,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其独特优势,还可以辅助中医外用治疗,通过联合用药、内服外用、辨证施治等治疗达到改善或者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