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
2020-12-20吴新菊
吴新菊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英雄及英雄精神一直是习近平所推崇和倡导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缅怀英雄、探访英雄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多次在重要场合和重要讲话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对捍卫和重构英雄形象、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新时代广泛开展英雄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从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角度揭示英雄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指出社会历史必然是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从未否认英雄人物的杰出作用,但在谁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问题上,始终强调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归根结底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习近平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理解和把握英雄的本质,始终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
(一)英雄来自人民
英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首先,英雄既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救世主”,也不是游离于人民群众之外的“特殊个体”,而是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英雄就如花草失去了土壤一样,根本无法产生和成长。其次,英雄是引领号召人民群众的“领头羊”,尽管无法决定和改变由人民群众所决定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可以加快或延缓历史发展趋势。第三,英雄的思想和行为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领号召作用。
习近平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2]。习近平的“三个一切”论述表明,英雄不问出身,不分民族、种族、职业、男女老少和高低贵贱,只要符合“三个一切”就是民族英雄。同时,英雄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也表现为基于共同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英雄群体。当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和引领下,英雄摹本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革命战士面谱,涌现出涵盖各行各业、一批又一批的人民英雄及英雄集体,既有诸如罗阳、兰辉、牛玉儒、邹碧华、李保国、黄大年及王继才等人民英雄,也有诸如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四川凉山灭火英雄集体、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及北斗团队等英雄集体。
(二)中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认为,中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中国人民既是伟大的人民,也是有信心的人民,更是有担当的人民。纵观历史,中国人民不仅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出“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奋斗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而且展示出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1]。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历史成就,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再到新时代,从开创走自己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包括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在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不仅承载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与夙愿,而且凝聚着各族人民的长久期盼与奋斗。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更加自信自尊自强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磅礴力量。中国人民向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坚持以大国的责任担当,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从时代精神制高点的角度凝练英雄的品质
英雄之为英雄,是因为英雄身上具备不同于常人的崇高精神品质,并能在关键和紧要时刻表现出超凡的壮举。
(一)爱国是英雄的底色
正如习近平所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爱国是英雄的底色。真正的英雄总是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与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融入国家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孙中山“一息尚存,不忘救国”,是一种爱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爱国;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还是一种爱国;王继才“默默守岛卫国32年”同样也是一种爱国。由此可见,爱国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爱国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战争时期,抗战英雄为了反对外敌侵略,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和平年代,人民英雄拥护祖国统一,维护和平与发展,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显示出不平凡的精神力量。他们都是以身许国、为民而生的英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脊梁和力量源泉。
(二)信仰是英雄的灵魂
英雄之所以能在国家危难和民族存亡之际奋不顾身、英勇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是因为他们有着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崇高信仰的坚持守护。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战争时期的抗战英雄,还是和平年代的人民英雄,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方志敏;从“把一切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雷锋到“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基层好干部兰辉到公正为民、勇于担当的人民好法官邹碧华,这些英雄用自身言行生动诠释了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强调,“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接力奋斗。要铭记英雄,传承英雄为之流血牺牲的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这是历史的接力,更是信仰的传递。
(三)奋斗是英雄的支点
英雄是杰出的人民代表,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5]。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在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面前,抗战英雄表现出毫不畏惧、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百折不饶的坚韧斗志与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赞誉,而且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马克思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英雄正是因为为国为民奋斗而伟大,也正是因为奋斗而成就自我幸福。习近平强调,“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7]。英雄在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中展现出“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韧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在自己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体现出非凡的英雄精神品质,成为备受人们尊崇的时代英雄。
(四)担当是英雄的责任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担当的民族。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见,中华民族的担当精神既表现为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又表现为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无私奉献精神。纵观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抗战英雄的担当史,不论是杨靖宇、左权等抗日将领,还是“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英雄群体,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勇担历史重任,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镌刻“担当”二字。习近平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8]。和平年代的人民英雄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坚守着为国为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不论是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还是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都是一种担当;不论是危险时刻挺身而出,还是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都是一种担当;不论是震天动地的惊世伟业,还是默默无闻的点滴奉献,都是一种担当。
三、以激励前行的精神力量展现英雄的价值
在习近平看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英雄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性符号,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一)英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性符号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产生于历史实践活动,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倾向,代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提起爱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提到信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和用生命捍卫信仰的方志敏;提到奉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愿做一枚螺丝钉”的雷锋和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以此可以看出,英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性符号,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与精神价值。通过英雄形象,既可以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而鲜活的人物示范和榜样,以此传递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守;又能以共同的英雄摹本和精神崇拜形成共同的民族话语和价值标准,以此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英雄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对既有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及创造力保持高度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能为人们所接受,落脚点是人们对英雄及英雄精神的认同和传承。目不识丁的农民之所以可以通过祖辈口耳相传的英雄形象及故事来理解和认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是因为英雄投射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影像,而是个人和民族的共同影像;投射的不仅仅是现在的影像,而是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空影像。通过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影视作品等文艺形式,英雄形象及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代代相传,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英雄是时代精神的坐标和社会核心价值的引领。新时代英雄既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有爱国敬业、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他们是新时代主流文化的引领者,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三)英雄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需要伟大的英雄。习近平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要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全面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英雄具有爱国、信仰、奋斗和担当的优良品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成者、引领者。新时代背景下,英雄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英雄摹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革命战士面谱,无论岗位分工、能力强弱,只要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人都是英雄。这些英雄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且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磅礴力量。
四、以多样化的形式致敬英雄
在尽享英雄带来的和平发展与幸福安康的同时,要永远铭记英雄的丰功伟绩与牺牲奉献,以多样化的形式致敬英雄。
(一)弘扬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习近平指出,“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9]。任何时代的文艺作品都是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写照。英雄承载着每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和精神追求,自然也成为每个时代主流文艺作品的重点创作对象和重要素材。不论是早期的神话传说,还是之后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亦或是当代的报告文学、纪实、传记及影视等,文艺作品借助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传颂英雄事迹和传承英雄精神的最佳载体。新时代文艺创作者要秉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既不过分拔高英雄形象,也不刻意贬低英雄价值,而是站在崇高与世俗的平衡点上客观理性地重塑英雄形象,用既有超凡能力又具生活“烟火味”的时代英雄撑起新时代文艺作品的脊梁,为民族文化基因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要用时代楷模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0]。时代楷模是新时代的英雄,是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他们的崇高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可通过宣讲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文学作品等形式,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浓墨重彩宣传好时代楷模形象,讲好时代楷模故事,传播好时代楷模声音,充分发挥时代楷模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英雄的时代新风尚。
(二)用法律和道德捍卫英雄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11]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且崇尚英雄的民族。然而,有些人或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或受“娱乐至死”文化观支配,随意解读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品头论足”;有些人在所谓言论自由的“保护伞”下,不顾法律和道德底线,随意戏说、调侃历史和英雄人物。对于这些刻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坚决抵制和抨击,用强而有力的法律来捍卫历史真相和重塑英雄形象,让每个人都能借助法律利器成为捍卫英雄的“卫道者”。
2018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是第一部关于英雄烈士保护的专门立法,从行政、民事及刑事等方面明确规定了亵渎、否定英雄烈士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后果。暴走漫画案和抖音广告侮辱烈士案的胜诉不仅让涉事方得到应有惩罚,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这把利剑出鞘的作用。同时,除了要坚守好法律底线外,英雄烈士的有效保护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积极的道德文化引导。通过讲好英雄故事、传播好英雄声音,向全社会展示一个真实、立体而全面的英雄形象,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净化舆论空气,促进全社会形成崇尚和捍卫英雄的良好氛围,用法律戒尺和道德约束让一切抹黑英雄和歪曲历史的行为“无所遁形”。
(三)在学习英雄中涵养英雄情怀
学习英雄,就是要把英雄当作心中的标杆,主动向他们看齐,不断从他们身上汲取榜样力量,自觉把非凡的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更大的自我发展和成就来缅怀和告慰英雄。学习英雄,就是要加强英雄观教育。首先,要根据不同对象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式方法。青少年的英雄观教育要贯穿于大、中、小、幼各个教育阶段,贯穿于教材编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校园文化等教育全过程,通过深入而持久、系统而生动的知识灌输和情感培育,唤醒和激发青少年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干部群体的英雄观教育要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各类干部学校,结合具体培训内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以此增强教育效果。普通群众的英雄观教育要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宣传片、影视剧、实地参观、红色旅游及多形式教育活动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群众认识英雄人物,熟知英雄故事,读懂英雄精神。
其次,要以活动为平台,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国家法定纪念日、公祭日、建党节、建军节及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广泛开展祭奠缅怀活动,在深切表达对英雄的崇尚之情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英雄精神。同时,根据不同群体特点,重点依托各类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地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开展探访英雄、寻找英雄、重走红军路、红色故事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教育活动中传续和唤醒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集体记忆,进而赓续英雄血脉,传承英雄精神。
(四)多形式关爱英雄
英雄需要被尊重,更需要被关爱。要永远铭记和怀念一切为国家为人民流血牺牲的英雄,给予英雄极大的荣誉与敬仰,真真切切让烈士遗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与褒奖,充分彰显英雄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价值所在。“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12],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待英雄的“国家态度”。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深刻关心关爱英雄的同时,不遗余力地维护着他们的合法权益及其应有的尊荣。
除设立国家法定纪念日、公祭日外,党中央于2015年向抗战老战士、老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颁发了约21万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抗战老兵的历史功勋,并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及《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制度,形成“1+1+3”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此外,公安部和各地方政府还相继制定和实施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通过上述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有效维护了英雄的应有权益和尊荣。
总之,在习近平看来,英雄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是他所处时代的精神、道德和心灵境界的制高点和标杆。新时代英雄的崇高精神品质集中表现为爱国、信仰、奋斗和担当。英雄及英雄精神是承载、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永远铭记英雄的牺牲奉献,弘扬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在学习、关爱和捍卫英雄中涵养英雄情怀,推动形成崇尚英雄、争当先锋的良好社会生态。